卞阿根 | 千脚土
【往期回读】
千脚土
大桥镇 卞阿根
秋收后,麦子一种下,农田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活儿干了,趁着冬闲的空儿,生产队就要进行冬季积肥了。
生产队大搞积肥一年两次,春冬各一次。春天积肥以绿肥为主,发动群众,给每个劳力下达寻草的数量任务。因为每个生产队都要在这个时候搞积肥,哪有那么多的青藤杂草可寻,村庄周边范围内里把二里路的草都被寻光了。为了完成任务,天一放亮,社员们就早早地挑着草篮担子出发,走上十里八里到江边上的荒滩里去寻,傍晚时分哼吱哼吱地挑回来送到田头边过秤记工分,然后倒进事先挖好的绿肥塘中沤,两个月左右沤烂的绿肥就可以用来垩田了。有时候实在寻不到草,有的社员不得不采取以泥代草的方法,寻草时铲上厚厚的泥土钉在草上,有的甚至把土基头藏在草篮底下充草称。
说句老实话,在那个艰苦贫穷的年代里,不要说粮食紧张,肥料也特别缺少。虽说每年春季公社按田亩计划分给各生产队一些氨水,这也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农田的需要。就说分配的计划氨水,各个生产队还得按规定的时间用独轮车到江都去推,运气好的可以直接去推用坛灌装好的氨水,运气不好的还得用木制大桶(椭圆形,高约80公分)去推散装的,散装的氨水挥发性特别大,一路上刺鼻的氨水气味熏得人十分难受,呛得人流眼泪。这种散装的氨水推回来后是不能存放的,必须立即兑水施垩到农田里,否则氨气跑掉了就会影响肥效。像我们地处大桥镇农村的,到江都推一次氨水,来回要走80多里的路程,社员们的辛苦是不必说的。
冬季积肥,主要是以泥土为主。入冬后,生产队在河塘上架起柴油机抽水泵和脚踏的木制水车,整天整夜地忙着把河塘里的水往外抽,大些的河塘要抽上三四天时间才能见到河底,然后拿上养殖的鱼,卖给群众留着过春节。河水抽干后,全村的大小劳力一起上阵,下河塘取河泥,挖的挖,挑的挑,抬的抬,把河泥集中到河岸上,河岸上的河泥堆成了一座小山似的,等爽去水,春节后就可以用来垩田了。
河泥拿好后,接着就安排劳力挨家挨户地去挖千脚土。千脚土是什么土呢,就是村民们居住的房屋内陆面上表层的土,说这土经过千脚万脚的踩踏后也有肥气。对于挖千脚土群众是不太情愿的,室内好端端的硬实地面,被挖去3寸左右深的土,然后再给回上新土。刚回的土很虚,一踩一个小深塘,绊绊磕磕,人在室内行走很不方便,群众无奈,只好发动全家人按顺序用脚慢慢地踩,用大铲扑,用大木榔头夯,就是这样室内陆面没有两个月的踩踏是不会硬实的。千脚土挖好后是不堆放的,直接洒到农田中去做肥料。
在春冬的季节里,生产队除了沤绿肥,拿河泥土和挖千脚土做肥料外,还动员和鼓励孩子们到野外拾粪。由于地里缺少肥料,庄稼长势很差,大小麦的每亩产量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多。
1980年后,随着农田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一条龙的耕作收获,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从根本上更除了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农田作业方式。农田里有草,无需用锄头一锄一锄地去薅了,农药一洒,草就给灭了。更不要为耕种农田的肥料发愁,尿素、化肥、混合肥送到家门口,更是方便了群众,他们趁雨天下地一洒,就等收获的季节到来。农民们常说,现在种田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囊之别,什么都不要烦,快活死了,这都是党给我们农民带来的福音。
历史不会忘记历史,现在不会忘记过去。以前那种春季寻草沤绿肥,冬季拿河泥,挖千脚土的时代已经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旧事,今昔相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