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走马观花雅加达(2-2):浏览各家名店 美食魅力难敌

加入印尼视角圈子,里面甚是热闹,就等您的加入了!!
(点击小程序即可加入)
原刊于2012-09-13 16:24                                

左上:有大芸豆的咖喱牛肉;左下:淋上榴莲糖浆的Kue Selabi;右:清炒苦瓜。

然进入访过印尼的中国内陆人的博客,发现他们无不对印尼的餐饮赞不绝口。有位父母均是印尼归侨的漳州驴友,说得更加经典:“我妈妈讲,到了印尼主要的节目是吃,除了吃还是吃。”

他在博客上回顾回到泗水及苏拉威西家乡之后的节目,也是以尝遍当地美食为主,当然最后的结局也很“惨”,体重超出,回中国后不得不实行伟大的减肥计划。

1

丰富的早餐

没想到这次来印尼后,自己也陷入这个怪圈,又重蹈了该驴友的覆辙。以致从印尼回到香港后,连续几天强制自己节食,情况近乎印尼穆斯林新年前的把斋(Puasa)。因为在印尼的13天,每天都有好多东西吃,从雅加达吃到邦加,然后又从邦加吃到雅加达,尝尽各色各样的美食,目不暇给、历久难忘。

笔者在雅加达期间,住在亲戚陈森华买下尚未有人搬进去的现代化公寓。

每天早上他来接我出去,总是带来好多吃的,有家里煮的客家饭菜清炒苦瓜。蒸肉饼等,也有外面买的邦加、爪哇早餐、糕点甚至水果(巴厘岛盛名的菠萝),其中包括邦加腌面、淋上榴莲糖浆的Kue Selabi、班兰叶汁制成的Kue Jongkong,都是在香港很稀少的美食,他不断地劝我吃,哈哈!当我是从朝鲜来的人了,但我也难敌诱惑,忍不住多吃,加上中午晚上那两餐又是朋友的招待,觉得超负荷了。

还好回到香港后,主动权又掌握在自己这边,于是实行Puasa。

左上:小酸杨桃煮咖喱海鱼;左下:峇厘菠萝;右:客家腌面及客家梅菜饭。

陈森华虽然工程机械生意做的红火,但依然每天早起到市场买菜,顺便把一家的早餐也解决了,所以熟知那个摊位的东西好吃,不愧为传统的邦加男人。

他带来的早餐中,值得一提的是一家邦加人夫妻档的美食,每天不同的菜色中,有时是邦加风味的菠萝煮海鱼(Lempah Nanas Ikan),有时是咖喱牛尾,样样都是佳品。

令人赞叹的还有咖喱牛肉,类似Rendang,但比较多汁,而且搭配很有新意,里面加上大芸豆(Kacang Merah)及小土豆(Kentang),色味香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还有一个使人叫绝的是久违了的邦加名菜,小酸杨桃煮咖喱海鱼(Lempah Belimbing Ikan),他使笔者的记忆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美食氛围。

我不禁对这对邦加夫妇肃然起敬,可惜没有机会去看看他们的档口。也感叹雅加达真是伟大,它容纳了多少邦加人在这里谋生打拼,同时也是邦加人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取得丰厚回报。

故此,也理解许多外来的新雅加达居民,他们希望选出务实、清廉的领导人,以便实现改善雅加达母亲城市经济环境、交通状况、市容面貌、社会治安的巨大愿景。

2

吴前在Pondok Laguna请吃巽达菜

原来旅雅邦加同乡联谊会主席曾关英、王纯慧伉俪,准备邀请一批乡亲与槟中师生,在他的Orchid婚纱园宴请我,后来恩师吴俊林老师的女公子、也是笔者的小学、中学同学吴前女士,她与曾关英协商的结果,却把款待我的机会,给夺了过去,在著名的Pondok Laguna餐厅开招待会。

左上:琳琅满目的巽达菜;右上:(左至右)知名邦加乡贤彭瑞孟、谢国伟、曾关英;下:吴前与黄纯慧分别是槟中资深教师吴俊林、黄奕明的后人,也是好朋友。

吴前是雅加达商界成功人士,印尼国民基金会(NUS)的领导人,也是旅雅邦加乡亲联谊会顾问,她长袖善舞并热心公益,所以面子也大,邀请了很多乡贤及校友赴会,计有曾关英、王纯慧伉俪、还有彭瑞孟、凌贝利、谢美兰伉俪、谢国伟、黄添贤、林瑞美、龙天虹、黄美范伉俪、曾雪圆、钟彬森、陈森华等人,在Pondok Laguna的长长的餐桌,招待大家品尝了充满西爪哇特色的巽达菜。
吴前好客,点了好多Pondok Lagun的招牌菜,计有炸豆腐(Tahu Goreng)、炸大海虾(Udang Goreng)、炸鲷鱼(Ikan Kakap Goreng)、咖喱大鱼头(Gurri Kepala Ikan)、巴达维亚凉拌菜(Karedok Betawi)、巴东牛肉(Redang)、沙爹(Sate)酸菜汤(Sayur Asem),品种多、味道一流,大家在那里度过一个非常美妙的聚会。
左上:巴达维亚凉拌菜(Karedok Betawi);左下:油炸豆腐(Tahu Goreng);右上:油炸红鲷鱼(Ikan Kakap Goreng);右中:油炸大海虾(Udang Goreng);右下:咖喱鸡块(Gurri Ayam)。
一到晚上Pondok Laguna就熙熙攘攘,中午去就还好一点。

Pondok Laguna是雅加达的名店,我自己与太太都去过多次,每次与朋友及亲戚去那里,总是很多惊喜。有一次我的表妹陈碧云及其夫婿蒋茂清带我去,茂清是湖北天门人,是文化音像商人,过去与邓丽君、甄妮等港台著名艺人熟络,他说,自己的业务联系众多,每次国外的客商来雅加达,最乐意的是到Pondok Lagun祭肚。

左上:咖喱大海鱼头(Gurri Kepala Ikan);右上:沙爹(Sate);下:吴前宴请乡亲相聚在Pondok Laguna。

3

马金兰的百年老店中华餐厅

这次在雅加达的意外收获还在于,有幸到马金兰家族的近百年老字号中华酒家,那是托邦加乡贤凌贝利之福,我早已久仰其大名,但没见过吗,他与夫人谢美兰盛情在该酒家为我洗尘,也请了槟中师生陈应求老师、黄添贤、曾雪圆、龙天虹、黄美范伉俪、郭大婉及陈森华等校友作陪。

马金兰是中山籍广府人,本身为印尼华社妇女界名人、广肇会馆的领导人,一进入她的酒家,就感觉很有文化韵味,几幅反映其家族老店历史的黑白照片,堪称华侨史的珍贵资料,也有其他包括印尼书法大师的字画,令满堂生辉。尤其龙字的书法作品,影射店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推崇,尽不在言中。

正好她来店巡视,笔者有幸与马女士邂遘,与她用广府话交谈,也有他乡遇故知同声同气的感觉。马金兰介绍说,中华酒家由他父亲于1928年创办,座落在繁华的雅加达班芝兰区,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经消失了15年,直到1999年,她决定东山再起,也在2001年3月28日重新开业,今年正好11周年。

左、右上:记录老字号中华酒家昔日盛况珍贵的华侨历史资料照片;右:(左至右)中华酒家老板马金兰、曾雪圆、凌贝利,他们早已认识。

马金兰说,2011年中华酒家为庆祝重开1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喜庆活动,节目繁多、宾客如云,她知晓我是印尼星洲日报的特约记者,表示非常感谢印尼星洲日报给了该活动很详尽的报道。

这位老读者,谈起与印尼星洲日报的交往,感情诚挚,笔者也为她的谈吐高雅,落落大方的女中豪杰风度,以及人脉甚广而留下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广府籍乡亲擅长餐饮,所以中华酒家的菜肴很受欢迎,笔者猛然发现,正餐前的小食油炸花生仁,竟然是与邦加人春节时期的小食一模一样,非常可口。须知这种炸花生很考功夫,先要剥皮、落的盐分也要适当,火候更要小心;另外,其松籽鱼(糖醋鱼)炸的恰到好处,脆而不干,入口即化,其佐料甜酸适口,水准颇高。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多次来雅加达,竟然有眼不识泰山,与它擦肩而过。

上左:令人叫绝的中华酒家餐前小食油炸花生;上右:记录老店历史的老照片;下:捧场客勿里洞乡亲与女儿及印度裔同学。

在餐厅一角,曾经在勿里洞读过书,也算半个乡亲的陈森华,偶遇一位相熟的勿里洞女士,热情的她也与笔者有很多交流,她的如花似玉的女儿,与一位印度裔同学陪妈妈吃饭,说起来她们都很喜欢这个酒家。

而里面还有一桌人,清一色的半边天,围绕着一位很貌似她们老师的老太太吃饭,原来也是雅加达华校的校友。眼前所见,也说明中华酒家很有人气,捧场客不少,彰显马金兰女士的成功。

在雅加达一家百年老饭馆中华酒家,见到一批华校学生大妈,在慰劳她们的老师,其情殷殷。上:龙字书法作品,影射了店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下:雅加达华校校友聚餐,她们是中华酒家的常客。

4

热情好客的勿里洞卖面人张伯

刚到雅加达时,笔者专门要求亲戚陈森华带我到印尼星洲日报资深读者、勿里洞张玉针老人开的面店(Bakmi Belitung 25),该店位于雅加达北部的Jl.Bandengan Utara,它与另一家也很出名、店面及人流更多的勿里洞面店(Bakmi Belitung),一南一北(Bandengan Utara)隔河相望。

一到店门口,正在煮面的张伯先发现我,亲切地打招呼,接着其儿子Anton(张优富)与几位亲戚都向我问好。原来去年5月我曾在那里不动声色地吃面,回去写了一篇报道《67年传奇卖麵生涯―访75高龄勿里洞张伯》,登在印尼星洲日报,他们有记性还认识我。

(详见:http://www.sinchew-i.com/indonesia/node/24180)

左:笔者几年前发表在印尼星洲日报的拙文,挂在张伯勿里洞面店的显要地方;右上:店主勿里洞乡亲耄耋老人张玉针,今年虽然76岁,但还很健康,仍然每天劳作;下:张伯往滚烫的大锅落青菜。

我发现拙文用镜框裱好,挂在店里显要地方。张伯说,介绍他的文章登出后,他还没留意,结果一位乡亲先睹为快,立即用镜框裱好,亲自开车过来送到店上。

由此笔者也深感,这件事反映了印尼星洲日报的读者,比较喜欢介绍华人打拼故事的文章,当然还反映了在雅加达的几十万勿里洞乡亲,他们的浓郁乡情,令之间守望相助成风。

有人甚至说,勿里洞华人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初,已经早于邦加华人踏足雅加达闯世界,加上团结无间的凝聚力,所以事业成功一举成名的人士更多,如经营木材及棕榈油林庄园及现在进军地产业及勿里洞酒店业的黄进益、印尼华裔总会主席许世经、华社闻人蓝贵良、蓝德良、廖幼青等,都是代表人物。

都说邦加勿里洞人比较热情好客、懂得感恩与尊重人,通过接触交往,令我深信不疑。因为这是200-300年以来,数以十万计从南中国来的垦荒者、锡矿、胡椒园、橡胶园劳工,在当地辛勤劳作过程中,积淀的宝贵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的结果。

我与太座、亲戚森华与阿富及我的粉丝中国留学生文先共5人,点了一大堆东西,客家腌面、饟豆腐、肉丸汤、上水汤(粉肠、猪肝、猪腰、瘦肉及菜心等),去柜台埋单时,Anton说他老爸已经付了。我不肯,拿出2张10万盾的印尼币给他,他不肯收。

见我执意要付,他与收钱的叔叔商议,又客气地只收一张,但我知道不够,因为印尼物价飞涨,面粉、食油、青菜都不便宜,尤其猪肉,因为是与伊斯兰教有抵触,养猪的人少,猪肉比鸡肉与鱼虾都贵,所以坚持给他2张,最后他还是收下,坚持找回一张50千盾给我,这样也让我心安理得。

8岁从家乡广东省揭西市龙潭镇鸡嫲村来到勿里洞的张伯,每年都要回家乡看姐姐等亲属,这是一年中的放大假,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问他今年有无打算回乡,他很高兴地告诉我,8月份印尼新年,就要回唐山家乡。俗语说:70岁不远游,但对于张伯来说,这并不成为清戒规律,亲情、对家乡的热爱,使他能够超越一切。我当场预祝他一路顺风、回乡开心。

5

贵州风味功夫面

这次在雅加达,还在香港城(Mangga Dua Square)品尝了正宗的中国云贵川美食,因为要与在面子书(Facebook)认识的勿里洋乡亲阿健(A Kian)与谢婉丽(Elisabeth Tjhia Wan Lie)会面,去年来雅加达,他们夫妇在椰风新城Kelapa Gading的巽达餐馆招待我与朋友,今次时间紧就约他们,在有一家叫功夫面的快餐店以作回请。

位于香港城((Mangga Dua Square))贵州风味的功夫面店。是国际日报的资深记者贵州籍的杜蘅开的。

说来也巧,深谈之下方知阿健姓曹,而且与已故巴中资深教师,也是我们家的世交曹辉贤老师的侄子,感叹这世界多么小。

功夫面的面食是贵州风味,正好有人从贵州回来,带来的米粉做成的捞面,粉很筋斗、柔韧有度,味道好、卖相靓,也很清淡,没想到在千里之外,还能吃到正宗的贵州美食。

同时,笔者也意外见到功夫面馆美女老板杜蘅,她原为贵州省传媒人,现在雅加达国际日报大展身手,我们一起吃面,一边用四川话(贵州话语四川话接近)摆龙门阵(川话:吹牛。神侃),海阔天空地交流心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