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吴三桂及陈圆圆的墓被考证揭开的历史

  【 导读小引 】吴三桂和陈圆圆是我国近代史怎么也绕不开的两个人,它关系到明王朝的终结,更导致清王朝𦘦启。不仅仅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被后人千古评说,更复杂的是吴三桂这个历史人物,“反反复复”的人格为史学家争议不断。下面这篇文章叙述了他们的墓被考证揭秘的过程,为我们更加准确科学地认识一段个人的、家族的、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历史悲剧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参考意义。

2010年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在贵州岑巩确认了《鹿鼎记》配角,吴三桂和陈圆圆墓的具体位置,至此作为明清史中一对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不仅陈圆圆的最后结局得以揭晓,而且就连传说中的吴三桂墓也被专家发现。通过实地勘测和访问吴三桂家族后人,我们可以得知,尽管吴三桂改写了明末清初整个历史走向,是当时最大逆臣,但其死后依然得以秘密下葬,和爱妾陈圆圆葬在一个地方。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为后人留下最宝贵的反面教材。

有关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下场,《清史稿》里仅只提到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8月,吴三桂在长沙病逝,享年67岁,但里面并未提到吴三桂下葬的情况。至于陈圆圆则更是说法不一,其中《平吴录》记载陈圆圆在昆明被清军占领前夕绝食身亡;而《吴逆始末记》则记载陈圆圆最后是出家当了女道士,究竟陈圆圆是何结局,死后埋在哪里,长期以来成为一大未解的历史之谜。

直到1983年,由于上海商务印书馆要编纂一部《名人词典》,这才有人援引贵州《岑巩县志》记载提供线索。根据《岑巩县志》记载,陈圆圆墓位于该县水尾镇马家寨村狮子山上,全村虽然以马姓命名,但村民大多姓吴,自称是吴三桂后代,有1000多口人。不过这条线索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史学界重视,更没人前来进行考证,导致长期以来只是一家之言。

二十多年后的2010年,出于编写《清史》的需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决定带队前往贵州进行勘察,以辨别传说中的陈圆圆墓的真伪。当他们来到马家寨村后,亲自拜访了村子里的吴家家谱秘传人。原来为了逃避清廷追杀,吴三桂后人的家谱为秘密传授,只能口传心记,要求十分严格。按照家谱秘传人的说法,当吴三桂面临败亡的前夕,大将军马宝护送吴三桂侄子吴应期的后人和陈圆圆来到贵州隐居,而陈圆圆在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才去世(距吴三桂死后11年了) ,算是属于高龄善终。

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有没有依据呢? 经过小麦克的认真查询以后发现,综合《吴三桂大传》和《清史稿》可知,在吴三桂去世当年,吴周政权已经失去广东,福建,陕西,江西和湖南东北部一带的领土,只剩下云贵地区处于绝对控制当中,因此将后人和陈圆圆送往贵州符合当时情况。此外那时候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已经被清廷处决,家族血缘关系最亲近的只剩下侄子吴应期和次孙吴世璠。而吴世璠是吴周政权继承人,为了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吴应期后人送走隐居,也符合情理之中。

在家谱秘传人的带领下,李治亭一行来到了传说中的陈圆圆墓面前,墓碑上书“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那墓碑上的题字又是什么含义呢,原来吴门是苏州别称,指代陈圆圆籍贯苏州,聂氏则为陈圆圆曾有两个姓氏,其中在6岁以前姓邢,但随着父母双亡后,她由姨夫一家养大,因此改姓陈。由于“邢”和“陈”在汉字里的偏旁都为“耳刀旁”,所以用“聂”字来代表陈圆圆的两个姓氏。

既然陈圆圆墓得以确定,那么吴三桂又葬在何方? 其实吴三桂墓就离陈圆圆墓不到几十米,墓碑上书“受皇恩眷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张君后墓”,但还有个别字已经风化,无法辨认出来。至于墓碑上的含义,家谱秘传人对此进行解读是,其中“一次”指的是吴三桂为开创基业第一人;“八十五岁”并不是说吴三桂年龄,而是指代他死的那天是“八月十五日”;而“张君后”则是依据吴三桂又字硕甫衍生而来。不过在小麦克眼里,说吴三桂是受“皇恩眷养”,绝对是极大的讽刺。

尽管贵州吴三桂和陈圆圆墓得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认证,当地还进行了修葺,并重立墓碑,准备开发乡村旅游。但小麦克必须强调,吴三桂的一生已经不能用贰臣来形容,用逆臣才更加合适,这点在清代乾隆帝下旨编纂《逆臣传》的时候,将吴三桂名列第一就能看出。无论李自成进城后有多么过分,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吴三桂的行为正像明朝遗民张茂稷在《读史偶感》一诗里写道的一样,那就是他“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更何况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是被吴三桂亲自绞杀,因此当他反清成立吴周政权的时候,王夫之都不愿意出来为他写登基诏书,而吴周政权第一次举行科举的时候,也几乎没有明朝遗民来参加考试。不过吴三桂墓和陈圆圆墓依旧有着现实教育意义,即可作“恨国党”的反面教材,还是值得游人参观予以警醒的。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来源: 网络头条·作者

温哥华的小麦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