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 印泉风采

《苏州日报》2020年11月21日 B03版

  □沈慧瑛

  1923年,厌倦了政坛纷争的云南腾冲人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隐居苏州。他开始关注苏州地方文化,进行田野考察,撰写《吴郡西山访古记》,又担任《吴县志》总纂,负责冢墓、金石卷的编纂工作,为保护吴中文脉不遗余力。同时,李根源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张一麐、黄炎培等发起建设善人桥新村,改善村民生活状态;创办私立阙茔小学和平民夜校,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李根源走遍了吴中的山山水水,又挥毫留下众多墨宝,其中分散于苏州城内外的摩崖石刻,既显示了他的书法造诣,又展现了他在苏州期间的文化活动与社会交往。2020年,李根源逝世五十五周年之际,以张军为首的石刻碑拓爱好者团队,以“众筹”的形式出版《印泉遗风——李根源摩崖石刻艺术·苏州》(以下简称《印泉遗风》),以纪念这位致力于保护与传承苏州历史文化的先贤。

  《印泉遗风》可以称之为李根源在苏州的摩崖石刻艺术“大全”,收录了散存于木渎、光福、越溪、东山、西山、横塘等12处的109块石刻碑拓,基本囊括了他在苏州期间的影踪。这些摩崖石刻涉及买地葬母、游览山水、寻访庙宇、关注教育、爱国抗日等方面的内容,而小王山摩崖石刻是李根源所有遗墨中最具温情内涵的书法作品。1920年,李根源奉母阙氏移家苏州,购买十全街宅院,精心修葺,莳花种树,以西南隅小园作为养亲园,命名阙园。三年后李根源彻底离开政坛,开始新苏州人的生活。1927年,阙氏过世,李根源购买小王山墓地十亩安葬母亲,自此小王山成为他守孝思母的圣地。

  小王山是穹窿山余脉,在一般人的眼里它只是吴中诸山中的一座小山,并不起眼。因李根源买山葬母于此,以至名流雅士蜂拥而至,留下诸多石刻,小王山从此声名远扬。如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小王山并非籍籍无名,李根源葬母于此并非偶然,因为曾有多位名贤长眠于此,他们是“汉驰义侯顾公贵、吴丞相顾公雍、梁建安令顾公烜、宋秘书正字周公南、顾文节公彦成、顾漫庄先生禧、潘氏南渡始祖、清赠刑部郎中王公元相”等人。李根源与小王山结缘,因此留下他的手迹,如“痴云峰”“灵秀”“古阡”“彩云峰”“穹窿小王山”“曲石精庐”等等,并筑有小王山阙茔村舍。感念慈母恩情,他书写了《诗经·小雅·蓼莪》,刻于石上,寄托哀思:“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希望“子孙永守”阙茔。李根源恭敬地书写祖父灿东公的遗训“孝弟忠信,勤俭早起,爱众亲仁,自立知耻”,使之成为小王山摩崖石刻的组成部分,时刻提醒李家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勤俭持家、自立自强。李根源的老师赵端礼是光绪乙卯科举人,一生致力教育,执掌来凤书院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赵端礼的墨宝“礼义廉耻”也留在了小王山,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李根源希望赵老师的遗墨能“传之奕世”。

  民国初年,苏州西部地区乡村盗掘墓冢成风,严重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光绪庚寅科探花吴荫培发起成立吴中保墓会,从墓葬最多的西跨塘、九龙坞等处着手,调查无主古墓,查实后编号立碣,丈量绘图,造册报县衙备案,并由官府贴出告示,严禁乡民掘墓盗卖。吴探花过世后,李根源出任保墓会主席委员,与张一麐、费树蔚等苏州士绅继续开展保墓工作。小王山还保留着民国二十五年所立的“石麒古冢”碑,右边刻着“吴中保墓会永保”,由李根源书。雅宜山保留着保墓会建的明代韩雍墓残碑,碑上尚存由李根源书写的大段文字。在盛行传统殡葬的时代,吴中保墓会尊重死者、教化乡民,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而今留存的古墓因时代变迁越来越少,因此读到这两块吴中保墓会所立的碑刻,对吴荫培、李根源、张一麐等先贤们的所作所为产生由衷的敬意。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李根源与苏州士绅团结组织苏州民众抗敌后援会,支持抗日前线。及至发生“七七”事变,他们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组织老子军,李根源担任老子军参谋长,表达他们满腔的爱国热忱。李根源在马冈山修建英雄冢,安葬抗日烈士,含着热泪记录他们的英勇行为:“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受腹背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苏州善人桥马冈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时光老去,而石碑永远铭刻着英雄们的荣光。

  当我们欣赏碑刻拓片时,往往着眼于书法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而忽略刻石者的作用。其实刻石高手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表达书写者的水平。《印泉遗风》收录的石刻,落款孙仲渊的有三种,分别是张绍三墓志铭、王宜人墓志铭、阙园,《重修苏州报恩寺记》石刻由孙伯渊、孙仲渊、孙季渊三兄弟共同完成,圣恩寺中恕和尚塔铭刻石落款则为集宝斋。孙氏三兄弟的父亲孙念乔在苏州护龙街开设集宝斋,经营字画、装裱、古籍善本、刻石拓碑、古玩等业务,孙氏兄弟继承家业,成为当时的刻石名家。了解石刻工匠的姓名家世,并欣赏其作品,这是阅读《印泉遗风》的意外收获。

  数千年以来,吴地子孙以不同形式表达对苏州这片文化沃土的热爱。《印泉遗风》是主编张军先生与同道们爱苏州、敬先贤的具体表现。他们“无数个白昼顶着烈日,一笔一画精心拓印;无数个黑夜翻阅典籍,寻找蛛丝马迹”,为弘扬与传承苏州历史文化而辛勤付出。正因为他们的执着与奉献,使我们得以一睹李根源的摩崖石刻艺术及其在苏州的过往与遗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