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名医马文红:慈幼心法撮要

传统育儿说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摘要:学习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马文红的儿科应用经验.

马文红慈幼心法撮要
(一)用药轻灵,呵护稚体
人之初生,如幼芽破土,虽则生机蓬勃,气象欣欣,但诚如《小儿药证直诀·变蒸》所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营卫气血尚少,筋骨肌肉尚弱,需待扶持。
故马师指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古贤谓之稚阴稚阳,即所以告诫诸医,用药务必轻灵,以呵护稚体,不可孟浪,以损之易而复之难也。譬如积蓄贫薄之家,可堪征徭耶?”吾观马师组方用药,每每详求辨证,精析处方,以凝炼为要,既重药味之纯少,又重剂量之灵巧,且甚少选用味厚质重难以消化之品。
如蝉衣疏风、橘络化痰,轻则3g,重者6g;
麻黄宣肺、大黄通腑,不仅轻施,且中病即止;
黄芩清上、干姜温中,常多反佐,以使监制和平。
用药轻灵亦包括慎用有毒之品,即小毒亦当可避则避,总以安全有效兼备为佳。
如杏仁一药,为临床止咳常品,马师却不常用,认为其性苦降,不利于外邪之宣散,且现代药理研究指出服后可产生氢氰酸,有致中毒之虞,不若以前胡、百部等代之为宜。
(二)谨守脾肺,调平阴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小儿饮食每多不节,一者尚不能自控,二者父母长辈宠爱有加,故常致饮食伤脾,而成积滞、呕吐、泄泻等症,此即明代万全《育婴家秘》所说“脾常不足”之义也。
脾为肺母,土既不足,生金无力,必致肺弱,而肺合皮手,主司呼吸,小儿气血未充,腠理疏松,又不能自适寒温,故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为外邪所侵,且脾虚生痰,反碍气机,而成感冒、咳嗽、喘哮诸疾。
有见于此,马师临证,倡以谨守脾肺,调平阴阳之法,于新感宣肺散邪,伤食则消导和中,于迁延体弱者则补脾益肺,务求调平阴阳,使气血健旺而病乃康复,诚如“满座皆君子,小人自无容身地”也。
马师尝谓:“儿科门诊,多发病、常见病是其主体,此中呼吸、消化两系统又为重中之重,勿轻视解表,勿忽略和中,又切记体虚当补也。”如久咳不愈,必兼治脾,而山药、白术则在所当施矣。
(三)积滞上盛,通腑抽薪
一如前述,小儿脾常不足,而饮食却常自倍,且甜食油腻生冷杂投,故由此而脾伤,致成纳化失常,升降失调,停食不化,气滞不行之证,是为积滞。
在生活条件优沃之今,积滞尤多,而其临床表现为:不思饮食,食而难消,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
当此之时,应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去宛陈莝”,以攻积泻热,使所停滞之宿食从肠道涤荡而出,再辅之以行气消食、健脾扶正等品,则邪去病愈。
即便滞下,亦用不妨,此乃“通因通用”,以其积滞与湿热交混,致传化失常而然也。若问凭据,则完谷不化,臭秽酸腐及便下不爽,里急后重可证。
以马师经验,用通腑泻热法釜底抽薪不必囿于有无燥屎,而应以“上盛”为眼目,即但凡见有痰气壅结、咳逆倚息、胸膈满闷、脘腹胀痞等邪气盛实于上之症,即可放胆用之,因启下可以承上也。
至于通腑之药,马师首重大黄,因《神农本草经》言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而具“推陈致新”之功者,全书载药三百六,却仅三味有之(另两味是柴胡、消石),可见大黄之殊功。亦时用槟榔,因其功擅导滞也。
(四)久病体羸,勿忘温法
儿科鼻祖宋代钱乙曾云:“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滋阴派宗师元代朱丹溪亦倡“阳常有余”,果如是耶?温病巨匠清代吴鞠通一语道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诚如此问:“稚阳之阳,其阳几何?”故一切仍应以辨证为准,万勿于胸中先存板执之念。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于人之重要,掌生机而为立命之本,堪称大宝,尽人皆然,若言小儿例外,岂不大可怪哉!
马师临证,已近卅年,于此深有体悟,曾撰文论之甚详,亦常教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此阴阳互根与转化之理,是天地造化之无尽妙处。
凡为医者,必参透此机要方能臻达上境。”故凡久病体羸、易感风寒者,审神疲面白、喜静懒言、畏寒肢冷、纳谷不馨、便软或溏、口润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而弱诸症,不必悉具,但见一二,则应早施温法,以复其生生之阳,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也。
马师喜用桂枝汤治疗体虚外感、苓桂术甘汤治疗鼻鼽、小青龙汤治疗寒喘、真武汤治疗水泻、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寒闭失音……皆为重阳思想之体现。
马文红医案
案1
昝某,女,1岁8个月。咳嗽初起,阵作剧烈,鼻流清涕,恶寒无汗,舌淡红苔薄白,指纹鲜红。
麻绒3g,蝉蜕6g,青黛5g(包煎),杏仁3g(捣),桔梗3g,荆芥5g,前胡5g,白前5g。
按:风寒袭卫,肺气不宣而闭郁,故咳嗽而阵作剧烈,宜开宣肺气为治,马师以自拟剧咳汤加减,此方从三拗汤化出,而青黛一味,黛蛤散和《症因脉治》青黛海石丸皆以之治热咳,唯马师以之与麻黄相配,用治寒咳,此又深得麻杏甘石汤之心法也。
案2
任某,女,8岁。咳嗽剧烈,发热有汗,咽痛而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麻绒5g,蝉蜕9g,青黛6g(包煎),杏仁9g(捣),桔梗9g,前胡9g,白前9g,桑叶10g,连翘12g,板蓝根10g,牛蒡子12g。
按:与上案相比,同为外感,却发热有汗,咽痛而痒,可知病性属热,故仍用剧咳汤为基础方,而加桑叶、连翘、板蓝根、牛蒡子以疏风清热利咽。方中白前降气,前胡宣肺,二药相配,一宣一降,可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痰消嗽止。
案4
黄某,男,2岁3个月。间断咳嗽3个月,冷空气、异味及运动可诱发,阵作呛咳而痰少,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柴胡5g,黄芩5g,南沙参9g,蝉蜕6g,地龙5g,乌梅12g,桃仁5g(捣),杏仁5g(捣),百部9g,白前6g,连翘5g,桔梗5g。
按:马师指要:凡咳嗽迁延,有冷空气、异味及运动引发等明显诱因,咳时阵作剧烈,干咳或少痰,喜抠鼻揉眼者,多为过咳性咳嗽,亦称变异性哮喘。治宜以小柴胡汤调和,加止咳与蝉蜕、地龙、乌梅抗过敏之品。桃仁活血而止咳平喘,与杏仁为伍则其功益著。
案5
汤某,女,1岁6个月。鼻流清涕,喷嚏频频,形寒畏冷,有欠活泼,舌淡苔白润,指纹淡红。
猪苓6g,茯苓6g,泽泻5g,炒白术5g,桂枝3g,炒苍耳5g,辛夷6g(包煎),北细辛2g,黄芪6g,石菖蒲3g,路路通10g,天台乌药10g。
按:鼻流清涕,喷嚏频频,时谓之过敏性鼻炎,中医名鼻鼽,马师认为在下不能化气行水,则在上涕液横流,须宣通阳气,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以渴而舌润为辨证眼目,即可投用五苓散。鼻科之病,常合苍耳子散,佐以通窍之品。涕多者,寒与虚也,细辛与天台乌药有殊功。
案6
钱某,女,12岁。鼻流稠涕,口苦咽干,嗅觉不灵,时有头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藿香12g,龙胆草6g,炒苍耳15g,辛夷15g(包煎),白芷8g,冬瓜仁30g,石菖蒲8g,路路通20g,北细辛5g,茯苓15g,泽泻15g,赤芍15g。
按:鼻渊之证,按《内经》“肺气通于鼻”和“胆移热于脑”之论,多属肺热与胆火,马师喜用《济生方》苍耳子散合《医宗金鉴》藿胆丸(易猪胆汁为龙胆草)加通窍药为治。因系痰湿,故又宜参入健脾利湿之品,若纯属寒证,则仍以五苓散增益。
案7
刘某,男,1岁。冒风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手足冰凉,舌红苔薄黄,指纹鲜红浮露。
柴胡5g,葛根6g,羌活5g,荆芥5g,生石膏15g,板蓝根6g,青蒿6g,赤芍6g,天花粉6g,炒山楂10g。
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当治以解肌清热之法,故马师以柴葛解肌汤加减。手足冰凉为阳郁于内之故,因“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也,用辛透之法即可通阳于外。赤芍之用,防热盛入血,“先安未受邪之地”;天花粉之用,“存得一分津液,便多一分生机”,因热盛阴必伤也。
案8
蒋某,男,5个月。身发皮疹,色红成片,搔破滋水,哭闹不休,舌红苔薄黄腻,指纹紫红。
蝉蜕6g,白蒺藜6g,牡丹皮5g,赤芍5g,金银花6g,黄柏6g,栀子3g,地肤子5g,白鲜皮5g,生山楂6g。
按:风夹湿热之湿疹,治宜祛风清热,利湿止痒,马师以自拟湿疹汤治之。易连翘为黄柏者,取其除湿坚阴之力;加栀子,因皮疹色红明显;加地肤子,因具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方中多味药物均有抗过敏作用,其中尤以蝉蜕为皮科要药,有以皮达皮之妙。
案9
王某,女,1岁10个月。不思饮食,怠惰嗜卧,面色少华,嗳气泛恶,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
苍术5g,陈皮5g,厚朴5g,焦三仙各10g,鸡矢藤10g,槟榔6g,藿香6g,佛手5g。
按:脾运不健,乃成厌食,治当燥脾运湿,行气和胃,马师以平胃散加减。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为湿困脾阳最捷之药;佛手理气快膈,为长春“小儿王”王烈治厌食必用之品;鸡矢藤为消导药中平和训良之品,且善止痛。凡治厌食,宜消积滞,如《本草纲目》有小儿厌食验方槟榔饮,此为用槟榔之深意。
案10
王某,男,4岁2个月。体质虚弱,反复感冒,近日经治已平,乃请调理防复。舌淡苔薄白,脉缓。
黄芪9g,炒白术6g,防风3g,党参9g,山茱萸6g,菟丝子6g,陈皮6g,法半夏5g,焦三仙各10g,当归6g,连翘5g。
按:体虚之复感儿,于缓解期调补甚要,而大法宜固表实卫,健脾补肾,马师喜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合方化裁,加山茱萸、菟丝子温润益肾;小儿易于积食,乃加焦三仙以运之,而连翘防其生热,则效法于保和丸也。(费一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