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什么要执意传位给弟弟孙权?其中竟隐藏一个细思极恐的历史悬案!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是世袭的,嫡长子制是天经地义的传位方式。但三国中,小霸王孙策有点特殊,他临终时选择了兄终弟及。

孙策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弟弟孙权,而不是留给独生子孙绍。孙策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今,在镇江智慧大道还有一条叫桓王亭路的地方。

01

孙绍年龄太小了。

小霸王孙策虽然打下了江东基业,但孙策只活了25岁,孙绍当时最多不会超过8、9岁。

在这种乱世情况下,未必能扛得起驾驭江东这大片地盘的重任,毕竟自古以来,守江山远远比打江山更难。

孙策的起家,用的班底,一方面是父亲孙坚留下的余部,另一方面是孙策本人在打江东的时候,自己招揽了一批人才。

这批人才有一个特点:来自江东氏族。所以,孙策在立足江东初时,受到了江东士族很激烈的抵抗,为了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孙策对许多不服从的江东大族采取了野蛮的屠杀政策。

所以,孙绍因为年龄限制,无法形成威望和班底的情况下,接过位置,反而会大祸临头。

就连孙策手下最猛的太史慈,也是通过征战争取过来的。

02

孙权是孙策在家族人才库中,培养的重点对象。

孙策起兵之后,重点要用家族的力量。而孙家的子弟普遍早慧,参与孙策政事、军务的也特别多。孙权在很早就显露出组织天赋,他善养宾客,招揽俊才,且常参与商议计谋。孙策感到特别惊奇,自认为不如他。

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孙权的评价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崎之业……

孙权会用人,有领导气质。他曾留下一句名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或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策也是一个能看人的人,他早早就看出了孙权有能力并且有志向,也清楚他将会到达的地位。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

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周瑜、太史慈等纷纷前来效力;

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这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等人来投奔。从孙权的用人来看,东吴的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

这也印证了孙策的判断:把权力交给弟弟,他是有掌控能力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孙策的英明:19岁的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任用吕蒙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夷陵之战用陆逊重创蜀汉;最后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03

孙策临终时,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弟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他给了弟弟很高的评价,实际上就是把江东的大权交给了孙权,让其地位与能力相适应。

另一方面,孙策没有可以传位的其他合适人选。他的故交仅有周瑜、太史慈等人,可惜周瑜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孤掌难鸣,若孙策传位给儿子,周瑜很难保全孙策的家小;至于太史慈不过匹夫之勇,想要对付孙权更是胜算很小。

因此,孙策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孙权,避免了无谓的内斗,延续了江东孙氏的统治地位,也保全了妻小。

孙权在继承孙策的江东基业后,对待孙策的子女还算不错,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江东大家族——孙策子女:陆孙氏(陆逊妻),顾孙氏(顾雍子顾邵妻),朱孙氏(朱冶子朱纪妻)。

但是对于孙绍,孙权仅仅封吴侯了事。

后来因孙登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孙绍上虞侯,原爵位为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所取代。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此后事迹不详。

《三国志》陈寿对此的评价:“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也认为孙权对待孙策后代不够厚道。

但当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小霸王孙策,临终做的决定,可谓形势不等人,他有什么办法呢?

最后,令人深思的是,孙策之死有些让人细思极恐。

《三国志》认为是许家的三个门客所为。这事值得推敲:孙策整年带兵在外,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外出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行程安排,许家门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

后来,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早卒,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最后只剩孙权一人,再也没有人拥有可以和他相争的资格,实在令人怀疑。

当初孙策之死,让人细思极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