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真正聪明的人,都有三不问

​2020-03-22

王阳明曾写下诗句: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初心,就像定盘针那样帮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时间万物的繁复变化其实都在我们心中,如果没有领悟这个道理,总是向外去寻求答案,只会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苦苦挣扎。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修炼了强大的内心,渐渐地就会做到人生三不问:

不问过去,不问结果,不问人心。

不问,是因为行动自有方向;不惑,因为心中自有乾坤。

1、不问过去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这话的意思是,只要能经常察觉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学问,已经过去的事情和未来不可知的事情,总是胡思乱想,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能丢失了清明的内心,不如学会放下。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后悔、烦恼,甚至把现在的不顺归结于过去,无疑是拿不可挽回的错误惩罚自己,还断送了原本有新希望的当下。

曾经有一个人去请佛陀指点迷津。当天早餐后,佛陀邀这位男子入室,男子坐下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过去发生的一切不顺的事情,佛陀耐心听完数分钟后,示意这人停下。

“你吃早饭了吗?”佛陀问,男子点点头。

“你吃完早饭后洗了碗吗?”男子不解地再次点点头,不耐烦地对佛陀说:“都有都有,你现在可以帮我解惑了吗?”

佛陀回答:“你已经有了答案。”便送走了这位男子。男子困惑思考了几天,终于明白了佛陀想要告诉他的道理。原来,佛陀想提醒他,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当下此刻。

如果总沉溺在过去的不得志和痛苦之中,如何能开怀、充满希望地享受当下呢。

佛家说:“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看见事情就做,做了就把它放下,一切事情都会了的,有什么会不了的呢?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2、不问结果

王阳明35岁之时,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从一个京官变成穷乡僻壤里的小角色,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都发生在他身上。

然而,王阳明没有让自己被深山束缚住志向,更没有因此而沮丧认命。他平静下来接受了一切,把所有遇到的困难当成人生历练的难得机遇,在闲暇的时间里不停地思索人生。

终于有一天夜晚,王阳明想起《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话语,悟出了“心外无理”的奥秘,找到了自己的“道”,史称“龙场悟道”。

很多时候我们想太多,往往是因为自己做得太少。浑浑噩噩地徘徊在当下,却很少竭尽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不问结果,只看过程。

人生是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实际上,人生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选择,你怎么样过,就会有怎样的果。

所以,正视现实,全力以赴地去过当下每一天,你终将得到自己最好的果。

3、不问人心

王阳明曾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

正像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所说的: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东西无法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就是人心。直视太阳,容易误伤自己的眼睛,猜人心,难免起疑心。

人心难测,永远猜不透,只能自寻苦恼。

有些难听的话,不必太较真,听过就算;

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太伤心,何必记挂于心;

有些事心知肚明即可,何必拆穿,做好自己就够;

把善待你的人放在心上,无关的人何必扰乱你的本心。

人生在世,舒服二字最为重要,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无法猜测的人心上。

寒山问高僧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不问人心,做好自己,相信时间最后留下的,都是真心的人。

正如丰子恺所说: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勿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与你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