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穆源民族学校,半部镇江近代教育史

全剧欣赏

▲ 《何其有幸遇见你》, 《乖乖隆滴咚》创作团队制作。

先上一部大片,为穆源民族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献礼!

昨天,一部名为《何其有幸遇见你》微电影,悄悄刷爆朋友圈。

这部微电影再现了一座镇江百年名校“穆源”学校的风雨坚守,恰如一幅永葆赤子之心的恢弘画卷,谱写着砥砺前行、接续百年荣光的动人诗篇。

有些朋友可能对这座“穆源民族学校”不太熟悉,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说说什么是“穆源”。

”穆源“,是一段自强不息,爱国精神薪火相承的厚重历史;更是一部力求发展,心系民族团结大业的恢弘篇章

百年穆源,薪火相传

微电影里,戴维权老师扮演的爷爷,为孙儿讲诉的,是一段真实的穆源校史:

穆源小学创立于1906年(清光绪32年),当时镇江回族著名实业家金恒仁、杨白山等出资,利用杨家门金氏祖遗地产初名为“穆源两等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

几年后,实行新学制,更名为“私立穆源小学”,回族、汉族等各族学生兼收。

因为各界人士的支持,在三十年代初,这座学校扩建成三层教学楼,校园环境幽雅,设施齐全,成为当时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让当时镇江城的小孩都特别向往。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虎视眈眈、不断欺凌的时代。当时穆源小学的爱国师生,组织过“镇江儿童剧社”,公开演出抗日剧目《我们来自绥东》、《最后一课》等,演出的全部收入,全部捐给了傅作义二十九军,支援绥远抗战。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秘密迁至镇江,并在镇江活动整整两年。

临时政府一度在这座学校驻所及活动,后来被称为韩国国父的”金九先生“,曾受邀在穆源小学大礼堂做过抗日救亡演讲。

▲ 1937年春,镇江抗日宣传救亡演出队邀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负责人金九到穆源小学演讲。金九先生能用汉语演讲不用翻译,内容是“朝鲜亡国惨状”

1936年,是穆源学校建校三十周年。在这年的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五十一个毕业生,出钱在学校里建立了一座‘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算是留给母校的纪念。也是同学们对学校的感恩之作。

后来非常有名的出版家范用先生,就是这五十一个毕业生之一,当时还叫“范鹤镛”的他把这段难忘的记忆,后来写进了散文集《我爱穆源》一书里。

学校的教师职员们都很感动,十三位在校教职员也筹资共同建立了一块“穆源建校30周年纪念词碑”。

纪念词碑上,留下了校教职员的殷切期望:后先继志,贯澈始终!”。他们把民族复兴、让中国强起来的意愿,刻在塔和碑上,也寄托在了这些后辈身上。

然而第二年,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爆发,彻底破碎了镇江城的宁静。

1937年11月27日,日军飞机空袭镇江城。

因为穆源小学和大韩民国流亡政府的关系,穆源小学被精准定位轰炸,学校化为一片废墟。纪念塔被机枪扫中几处,纪念词碑却在轰炸中深埋废墟之下,难以寻找(去年底,这块碑终于重见天日)。

可以说,纪念塔和纪念词碑,既是穆源小学辉煌时期的缩影,也是日军侵华战争里累累血债的有力佐证。

▲ 穆源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塔

▲ 1939年申报记载镇江穆源学校被炸事件

美丽的校园被日寇炸毁了,但穆源师生没有屈服。

这是一座有气节、有志向的学校。1939年开始,学校的老师们借大西路上的清真寺上课,全靠镇江乡老的扶助,以捐助几间房屋租金在艰难时期勉力维持。

穆源师生在清真寺上学时,是什么样的呢?

“书声琅琅,过者皆停步叹羡。”

镇江人,终究没有忘记那座伤痕累累却又不屈自强的穆源学校。

1956年学校改为公办,在老校址旁重新办学,叫过“大西路二小”、“东风路第三小学”、“燎原学校”、“杨家门小学”等校名。

1984年,恢复了“穆源小学”的校名。2001年被命名为“镇江市润州区民族学校”。2006年,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同年,在百年校庆之际,被确认为“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2008年,穆源学校搬迁到原市旅游学校。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校舍。 图/穆源

▲ 宁静的校园里,孩子们在认真学习。 图/穆源

▲ 曾经的“穆源小学”,润州区民族学校,给当年的学子们留下多少回忆。

▲ “穆源小学”的老校徽。

传奇的学校,有传奇的校友

前文说到的一位从穆源小学毕业的学生“范鹤镛”,后来嫌名字笔画太多而改名“范用”。

在穆源小学毕业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镇江沦陷。年仅15岁的范用,怀揣8块银元,只身逃往武汉寻找在一家出版社当经理的舅公。

没想到时间不长舅公病逝,他便进了一家出版社实习,这家出版社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

 

第二年,范用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出版社从打包、送信、邮购、批发、会计一直干到出版、编辑。解放后,任职于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曾创办《新华文摘》、《读书》杂志等。

这位干了一辈子出版事业的革命老人,始终怀念被日寇炸毁的穆源小学,老来尤甚,终于在1983年正式退休以后重回故土,寻找梦中校园。

 

在穆源小学与小朋友交谈时,范用说:“我爱母校。对母校的一草一木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我不但每天关好门窗最后离开教室,假日也到学校里来玩。”

 

范用回母校参观时,穆源小学除留有一块范用当年毕业时,全班同学凑钱为母校30周年校庆所刻的纪念碑外,已面目全非。

3年后,范用亲手制作了一座校园模型,在这上面,校门、校舍、操场、葡萄架、水井,连排球架上的网绳都清晰逼真,模型的右下角刻有几行字:“穆源,长在我心中。记忆中的学校,永远是美的。一九三六届毕业范鹤镛制作,时年六十四。”

▲ 范用先生亲手制作了三十年代校园模型,重现学校当年的风姿。图/薛龙和

自范用回母校参观后,第二年,穆源小学的少先队员便开始给范爷爷写信:“我们经区团委批准,成立‘范用中队’啦!”范用回信:“我们写信谈心,是好朋友,你们成立范用中队,真使我汗颜。”

▲ 穆源学校,承载着范用先生至真至美的童年梦。

从此范用先生与穆源的小朋友建立书信往来,一封封书信在京城和镇江之间穿梭。

 

后来,他把16封信汇集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爱穆源》,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在封面上,还印有冰心先生的题词:“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 《我爱穆源》,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不仅如此,范用还特地写过一篇纪念老师的文章《沙老师》,指穆源小学的教师沙名鹿,他抗战前组织儿童剧团,为宣传抗日和筹建校舍演出过话剧,除走向镇江街头演出,还搭小火轮去苏北乡下演出。

 

当年,范用先生在《洋白糖》、《父归》、《我们来自绥东》等话剧中均扮演了角色。范用在这篇《沙老师》文中倾诉了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微电影里金阳老师扮演的老师,他弹奏的歌谣,记载了一段穆源小学和一位老校友难忘的故事。

镇江解放前夕,穆源学校有位曾流亡苏北的陆姓老师,教给学生一首名叫《山那边呀好地方》的歌。

“山那边呀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呀,万担谷子堆满仓……”

在穆源老学长范用家(右为嵇钧生先生。)

座中,这首歌深深烙在一位名叫嵇钧生的同学心里。

当时解放军即将渡江,消息传到镇江,这首曲调舒缓、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曲子,让后来时隔多年的嵇先生都能完整地唱下来。

这首歌引起了大家对“山那边” 的向往,解放后很快在社会上流传起来,但“山那边呀”成了“解放区呀” ,原来这是一首在解放区很流行的歌。陆老师为了避人耳目才故意改成了‘山那边’。

1949年的4月23日,那天早晨,在穆源小学上六年级的嵇钧生如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兴冲冲的上学去。

路上行人很少,很多店门都没开,路上杂乱地丢弃着许多国民党军队的军衣、军帽……,赶到学校,嵇钧生发现校门紧闭。一位校工对他说,解放军要渡江了,让他赶快回家。

嵇钧生在穆源的这段岁月,经历过镇江沦陷期、镇江光复、镇江解放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让他深知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于是他在毕业后,投入到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的研究领域,成为我国光学精密机械专家,为祖国的强盛贡献了毕生精力。

嵇钧生先生的穆源小学毕业证书。

他长期关注母校发展,多次回校为师生介绍学校历史、开设专题讲座、撰文颂扬母校尊师重教传统。去年,他还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范用和嵇钧生。

百年穆源,乡师惠泽,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国家之栋梁……

童琮(1864-1923):中国近代民族教育先驱。编著并正式出版第一本国文教科书《䕬园课蒙草》。

常白(1910—1982):现代诗人。上世纪30年代《新诗》、《诗志》和《小雅》等主要撰稿人。

向锦江(1914—2010):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

嵇玉生(1938-2019):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试飞研究中心军官。多次荣立部级二等功和三等功。

谈大龙(1940—):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常谦顺(1945—):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党委委员。

……

百年穆源,薪火相传,尽显浓浓爱国情与报国志。

1984届

1985届

2012届

2013届

2017届

▲ 2020年,这是穆源独特的校史陈列室,曾经的火星庙古戏台。

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以民族振兴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教书育人,积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鲜明特质的“穆源精神”。

进入新时代,穆源学校充分依托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铸牢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新人”为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建构起“建筑特色化,民族风情陶冶人;活动多样化,民族文化涵养人;教育系列化,民族精神塑造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路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穆源正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来自各民族的学子,为他们构建生命成长、精神富足的快乐家园。

这,就是每一代穆源人心中的梦想。

何其有幸遇见你,

何其有幸陪伴你!

不忘过去,未来有梦,穆源人将继续前行!

分享:

老镇江

镇江的味道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