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的星巴克自助餐,有什么可豪横的?
咖啡厅搞自助餐,听起来就很违和,但真有人这么干了。
最近,星巴克在上海烘焙工坊搞起了自助餐,有358元和398元两档套餐可选。
这价格可不算便宜,那星巴克的自助餐里都能吃到啥呢?
358元的套餐,你可以尝到四款无酒精鸡尾酒、一款冰激凌,以及冷切肉、三文鱼披萨和沙拉面包等。
398元的套餐,就在358的基础上多了三款鸡尾酒和三款精酿。
光看这菜单和定价,我以为吃完指不定能让我梦回一把法国大巴黎。
但实际上,有美食博主去尝了鲜后直呼:不值!RNM退钱!
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条避坑视频发出后,更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
博主毛毛收到了疑似星巴克员工发来的私信,私信里说看她视频的都是些没什么主见的小朋友,并劝她:“下次去这种有文化氛围的地方先做做功课。”
这条疑似员工的私信让网友炸了毛,同时也难免迷惑:一个自助餐,你怎么还搞出优越感了?
6月,星巴克推出了自助餐活动。
这活动只在上海烘焙工坊有,活动时间是6月中到8月底的周五周六。时间点也卡得很死,晚上7点到9点,正好俩小时,来晚了就没了。
这就很有老大哥的风范,将近400元一个人的自助餐,你还得算好日期卡着点去吃。
四百块在北京能吃一顿非常不错的自助餐,能把波龙、鳌虾、鹅肝、鲍鱼、松茸、鳗鱼等各类外面卖得很贵的食物吃个遍,每样来一份都妥妥地吃到扶墙出。
但星巴克自助餐的菜单基本看一遍就能背下来,别说吃好了,想吃饱都是个难题。
从博主毛毛发出来的视频中可以看出,自助餐菜品区域只有很小一块,两分钟就能逛完。不能自取,看中什么和服务员说,服务员会帮你送到餐桌上。
餐品很少,大多数人都可以一样来一份。
不论点餐顺序是啥,最先送上来的总是面包和沙拉,肉和披萨上得很慢,分量也不多。在毛毛和服务员强调他们有六个人之后,仍然只得到了一盘看起来是一人份的冷切肉。
吃不饱就算了,大部分菜品都很一般,配得上一句“难吃”,而且点的冰激凌催了三次也没有送过来。用餐结束后,服务员送上满意度评价表,毛毛直呼RNM退钱。
毛毛的视频发出后,在微博上收获了近七万点赞,评论区多数网友吐槽星巴克“割韭菜”。
很快,毛毛就收到一条私信,里面写道:“麻烦去星巴克烘焙工坊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这个店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伙伴是什么身份。”
洋洋洒洒几百字,大部分在指责毛毛不懂星巴克文化,言语之恳切,让人想怀疑是竞争对手的恶意反串都难。
之后没多久,微博博主沈涛发文,表示支持星巴克,并在开篇就攻击了博主毛毛的长相和嗓音,还把消费者形容为“装逼的屌丝”“承受能力只有99块”。
即便这不是星巴克官方的公关行为,这样的粉丝发言也足够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家都买得起星巴克,怎么就你喝出了优越感?
大家气愤的点在于,不了解文化就不能评价难吃了吗?吃饭就吃饭,为啥要抛开味道谈文化?还有,吃不饱的自助餐,到底有啥存在的价值?
在星巴克国际业务收入中,中国市场撑起了半边天。除美国本土外,中国是星巴克第一大市场,拥有近5000家门店。因此,星巴克一直对中国市场抱有很大的期待。
但星巴克对于中国市场的努力,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毫不相干。
去年,星巴克出了“茶云”系列饮品,茶底和荔枝、百香果等水果搭配,外形酷似奶盖。看起来星巴克在比较努力地迎合中国市场,非常感人。
但网友打卡后纷纷吐槽:“太难喝了!”“星巴克为什么要做这么难喝的饮品?”“全是糖浆的味道。”……
星巴克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月饼和粽子,也总被吐槽难吃。
星巴克觉得,众口难调是不同国家文化上的饮食差异。
这个我认,但实际上,每一个去过星巴克人都曾体验过一种尴尬。
一直以来,星巴克的杯型都是“中杯”“大杯”和“超大杯”,和中国人习惯的大中小不同。
即使熟客在点单时要了中杯,也常常会被服务员质疑“你确定吗?中杯是我们的最小杯型”,让顾客感觉自己很无知。
老罗在星巴克要中杯的反复打脸视频至今仍被流传,而星巴克则回应:“为了确保顾客杯型选择准确,有时会再次与顾客确认。”
去年,一位短视频平台博主在星巴克消费时,想用硬币结账,但店员表示不收硬币,用“硬币没法存”拒绝了她。
拒收人民币是违法的,视频很快在网络上发酵,星巴克官方的回应依旧平淡:“疫情期间,我们更鼓励顾客使用无接触的电子支付方式,对个别顾客的不佳体验表示歉意。”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出品与服务,而星巴克的服务始终是“无服务”。
归根结底,被网友吐槽为“傲慢”的星巴克,还是没玩明白市场,不知道时代早就变了。
十年前,中文互联网很流行这样一个帖子:第一次去星巴克如何装成很熟练的样子?
大神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主动提出要脱脂奶、带自己的保温杯、用Grand表示大杯等现在看起来都不是很聪明的方案,但在当年是很重要的知识。
那时,星巴克在中国还是高端的代名词,一杯咖啡动辄30元,常出入星巴克的人都被看作是精英人士。第一次走进星巴克点单,难免忐忑不安,担心在服务员面前露怯。
如果星巴克400块的自助餐早出现十年,没准大家还会乖乖掏钱买单,去高级咖啡厅吃了个昂贵的自助餐,可以当作好几个月的社交货币了。
吃完之后,也许大家还会整齐划一地夸赞色拉米香肠是多么美味。
可是,时代早就变了。
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越来越多精品咖啡店崛起。独立咖啡馆看不起连锁咖啡店,鄙视链还能往下细分,独立咖啡馆又分为能烘豆子的、用生牛乳的、用进口磨豆机的等等。
总之,不论怎么看,星巴克都站在了咖啡爱好者鄙视链的底端。
而且一直以来,星巴克卖的不光是咖啡,更重要的是卖“空间”,一个介于家与办公室的“第三空间”,人们在那里工作与聊天,消磨一个下午。
这招在十年前很受用,周末无事可做,找个星巴克花三十块就能有逼格地打发时间。
但现在,人们可去的网红店太多了,奶茶店、猫咖、书屋,店里的装修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星巴克适合拍照发朋友圈。
如今,谁还会在朋友圈暗戳戳地分享自己去了星巴克呢?
如果从性价比看,满大街十几块钱一杯的瑞幸和几块钱一杯的便利店咖啡,任意都能轻松吊打星巴克。每天要靠咖啡续命的用户群,大多不会将星巴克作为首选。
消费者兴趣的转移体现在星巴克的财报上。2018年三季度,星巴克营运利润下跌7.6%,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这是星巴克中国市场19年来首次营运利润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饮品门店数量近50万家,茶饮市场规模逼近千亿人民币。很显然,比起咖啡,中国人还是更喜欢茶饮。
喜茶、奈雪等新茶饮品牌诞生后,消费者很快用脚投票。这些茶饮品牌不光拥有把水果与茶搭配在一起,让奶茶变得好看又好喝的能力,还乐于和消费者玩在一起。
它们时不时做个鬼畜视频、来个魔性出圈广告歌,和那个只会纠正你“先生,我们没有小杯”的星巴克不一样。
不知不觉,星巴克来到了一个尴尬的处境:论高端,比不上精品咖啡;论性价比,被瑞幸等品牌碾压;论环境,比不上众多网红店。
江山迟暮,老牌星巴克也有中年危机。
2017年,星巴克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甄选烘焙工坊,全店面积达2700平米,店里有好看的星巴克周边,咖啡种类更多,而且用户可以通过AR观看咖啡的生产过程。
星巴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文化与价值,稳固自己曾经那份“高端咖啡店”的江湖地位。
这次在烘焙工坊开放自助餐也是同样的目的,自助餐将近400元一位,它想告诉用户:“看,我依然很高端。”
但这届消费者早就不买账了。
他们见过了太多好的坏的,扬起的镰刀与被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