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如何实现从“想”到“做”

文/施俊侃
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 觉得自己条件比别人差,害怕失败,心里充满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

  • 没有时间,忙于各种琐事,回到家已很疲倦,无暇再完成进修计划

  • 一天结束时,看着一长串待办事项,画掉的寥寥无几,不知道如何去完成目标……

有人说,“想到”与“做到”是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有时这甚至无关起点高低,而取决于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目标时决定投入的心力。如果被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担忧束缚手脚,我们总能找到裹足不前的理由,在抱怨、批评、指责中自我消耗。
转变从什么时候发生?答案是:当你想要(或需要)对你的人生全权负责的那一刻。
1. 两个保安的故事
我有一个习惯:进了酒店、写字楼、社区,会不由自主地观察服务生、保安的工作状态。谁在偷懒、谁随时准备好提供服务、他们有没有遵守规章制度,扫一眼就了然于胸。
有一次我走进我家小区,注意到保安并没有仔细核对访客信息。那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更多时间在低头玩手机。我停下来,提醒他应该留意进出的人,这是保安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建议他有时间可以多看书,学习一些知识。
保安没有吱声,只点了点头。接下来的日子,他依然如故。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我要辞职—原来他本就考上了研究生,这段时间做保安,不过是暑假的兼职。
显然,这份工作不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任何印记,和用来打游戏、刷朋友圈的时间没什么不同。
我的眼前,浮现出另一个保安的画面:
中六时,我已经 18 岁,白天上学,晚上就到一个高档小区“赛西湖”当保安。
当时我处在一个比较自我满足的状态:两个哥哥已经开始挣钱,妈妈不需要我再贴补家用,我的工资只需负担自己读书和日常开销,一下觉得轻松了很多。手头有了余钱,还可以赌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少了很多。
有一次值班,我正在读赛马信息,一辆奔驰开进来。透过车窗,我看到那是学校里一位教经济学科的老师。
我不想让她看到我在兼职,赶紧把头低下来,直到车开过去也没敢抬头。我用余光察觉到,车开出大概 50 米后停下来,老师从窗口探出头,看向保安亭这边,过了一会儿才继续开走。
第二天正好有她的课。前一天加班到很晚,我没忍住打了瞌睡,老师走到我面前问:“你昨天干了什么?”我立刻意识到,她昨天还是认出我了,连忙说:“没干什么。”老师没有追问,但我确信她都知道了。为了避开她,我换了一家小区做保安,就这样挨过整个中六。
中七那年,另一位老师找到我母亲,让她做好心理准备:
“你儿子可能考不上大学,该想想毕业后找什么工作了。”
“他还有没有希望?”
得到否定的答案,母亲一路从学校哭回了家。
一开始她对我没有期待,觉得尽早出来工作也可以。可是既然我已经奋起直追,换了三所中学,一度还取得不错的成绩,做母亲的当然希望儿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
看到母亲的泪水,我反思自己过去的这一年,在打工、赛马上浪费了多少时间!而这些时间,我既没有用在好好学习上,也没有用在当好一个保安上。
两个时空、两个保安的画面重叠,让我想起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句话:“只有当你看清自己的内心,你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习惯向外看的人,往往一直在做梦;看向内心的人,才会真正醒来。”
年轻时,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起来生活很丰富,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但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结果就是什么事也做不好,半途而废。
我当年做保安时的心态,跟那个小伙子一样:反正是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值勤时随便找点事打发时间,“多线作业”也挺好的。但其实,一边看报纸一边留意访客进出的我,视线和思路在不同场景下切换,反而更容易疲倦。
老师在保安亭前回头看的目光,像一把剑,刺穿我的心不在焉,提醒我:你到底在干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让今天的我重新选择,那么在经济略为宽裕后,我会用更多时间来学习,哪怕必须兼职做保安,也该干一行有一行的样。做个不思进取的学生或者糊弄将就的保安,是万万不可取的。
2. 怎么去实现目标
目标是“眼前的苟且”,它具体、明确,比如年薪百万,或者买一套房子;方向则是“诗和远方”,相对比较抽象,比如活得简单快乐,或者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目标就像脚下的道路,方向则是我们心中的罗盘;目标可以调整,方向则是帮助校准的那盏灯。
知道这个世界上对你最苛刻的人是谁吗?去照一照镜子吧。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最挑剔的批评者,即使你内心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肯定、支持和鼓励。一旦察觉到自己对某项任务有消极的想法,请及时把它转化为积极的表述。比如:
“今天的待办事项太多,我不可能都搞定。”可替换成:“如果我现在开始做,搞定一个就少一个。”
“这个决定太重要了,我可能无法承受失败的后果。”可替换成:“最糟糕的局面是什么?就算失败,也有了经验教训,大不了从头开始。”
目标其实是一步步实现的,在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后,就是要下决定去做,去付出。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时没发挥好,比别人晚了一步,没关系,锁定目标,坚持跑下去并享受沿途的风景就是了。快者不一定赢,强者不一定胜,胜利属于瞄准方向并可以坚持再坚持的人。
3. 点燃激情的两个路径
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的时间越长,天赋就越不重要,而坚持的动力就越重要。换句话说,最成功的人通常比别人坚持的时间更长。能否坚持下来,除了看目标是否明确,还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动力,即内驱力。
内驱力从哪里找?有两个“路标”。
第一,找到专属信物
多年前,我的母亲要把她积攒了一辈子为数不多的珠宝首饰分给几个子女,问我想要什么。我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那个剩下 2/3 的金镯子。
这个残缺的物件,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我 12 岁时,母亲变卖了珍藏多年的一只金镯子的 1/3 做路费,才拿到赴港的批文。她的心愿很简单,希望子女能在对岸那个繁华的城市得到更好的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拿到这只残缺的金镯子后,我一直用红布包着,随身携带,提醒自己牢记母亲为子女前途的付出,也提醒自己,不忘少年时受过的挫折。
有人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成长也一样,找到你的专属信物,它会像一根引线,把你内心的火种点燃。这样的信物可以是一本曾颠覆你认知的书、一个记录你过往心路的笔记本,
或者对你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把它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经常看一看,翻一翻,它会给你力量。
第二,独立做决定
在香港为生活奔波时,我也曾抱怨自己出身不好,运气糟糕;每天打工回家,累得只想躺倒,根本不愿去碰书包;还曾沉溺于赌马、抽烟等坏习惯,无法改善。
转变,从我意识到必须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开始,源自数次挫败的经历。比如:在中环半山区豪宅的电梯里被同龄人无情打量;决定换个学校好好冲刺中三时母亲的漠然;被老师询
问留级第一章? 逆流而上:开局不利,怎样漂亮逆袭037最难的事其实最简单后继续学理科还是转学文科时,找不到任何人商量;多次被香港警察粗暴搜身、百般刁难侮辱……
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年龄倒在其次,拥有独立意识,知道自己从今以后无法也不必依赖他人,必须以自负全责的态度去做每一次选择,才是真的长大了。
我相信多数人的运气都比我好。如果你家境还行,身边有关心你的家人,比起被迫成长,主动走出舒适区、学会独立做决定的难度丝毫不低。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 跟家人或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或去超市买东西时,不要下意识地说“随便”“怎样都行”。认真思考自己“想要”“需要”“喜欢”的物品,在心里排出优先次序,告诉对方你的偏好,不断强化周围人对你作为独立个体的认知。

  • 成年后,尽量选择到故乡之外的某座城市去读书或求职。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会让你得到更快成长。

  • 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要在第一时间遏制住求助他人的念头。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独立做出决定。用结果倒逼自己调整方案甚至目标,时间长了,你就能独当一面了。

文章来自《最难的事其实最简单》——施俊侃 著

左岸记:要想实现目标,我们得先有目标→这个目标要可衡量,越具体越好→这个目标要符合现实,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得有意义,了不起的目标激人奋进→最后就是目标要有个期限,无论都长,你都要能把它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