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传递声音,启迪改变 ——专访亚澳基金会创始人Cheri Ong
有的人因为精致的面容和艳丽的服饰让人印象深刻,有的人则因为金子般的心灵而散发出让人着迷的气质。与亚澳基金会(Asian Australian Foundation)创始人Cheri Ong女士坐在一起聊天,人们会不由自主的被她的美丽所打动。2015年,在毕马威KPMG打拼了多年的她,创立了亚澳基金会,意在通过慈善,为打造和谐社会而不断的给予和奉献。这不仅是亚澳基金会所期盼的理想,也是Cheri一路旅程走来,得出的最重要的感受。
亚澳基金会,让亚裔的声音传播更远
Cheri Ong,亚澳基金会创始人,维州多元文化艺术董事,曾经担任KPMG监管与合规部门主管和KPMG风险管理部亚太区首席运营官。她学法律出身,在KPMG职场打拼多年,她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亚裔,在攀登白人社会顶峰的过程中,是多么的不易。
传递声音,启迪改变,Cheri说,这是她心之所属。
1983年,Cheri来到澳洲求学。处于那个时代的亚洲人,所面对的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当时Monash大学一百多个专业,基本上每年只有不到5个国际留学生。现在随处可见的中餐馆,那个时候也只能在唐人街才能找到。走出校园,Cheri加入铭德律师事务所(Minter Ellison),她依然是公司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这就是她当初走过的路,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Cheri说,如果说自己在专业领域小有所成的话,她希望能做些什么给未来的世代留下些东西,为了让他们重新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不再那么踟蹰。
亚澳基金会的使命,是团结所有亚裔社区,共同奉献,共同发出声音,并最终引导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改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Cheri眼里,她觉得,如果所有亚裔能够团结起来,其力量足以改变世界。
“我希望能打造一个平台,让在澳洲生活的亚洲人都能够展示自我。”Cheri说,“看看那些在澳洲院校里面排在前面的学生们,他们都是惊人的聪明。当中国崛起并且打开它的大门的时候,这个世界骤然充满了来自中国的无数机遇。但是最后一块拼图,是团结。我们没有战略性的聚在一起发出声音,告诉这个社会我们不仅要争取和实现领导力,我们更要以主流的方式来为这个社会做出奉献。”
“亚洲人的脚印很早以前就刻在了澳洲的土地上,但是我们在制定政策的圆桌上拥有一席之地脚步,却并没有走的那么快。为什么?一部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失误,我们或许不理解游戏规则,或许自己放弃了斗争,亦或者澳洲政策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通过这段辛苦的路程,为后人的前进留下宝贵经验呢?”Cheri说。
权利从来都不是靠施舍得来的,而是靠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不是现在,那是何时呢?如果不是我们亚裔自己,那会是谁呢?Cheri说,澳大利亚现在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希望这个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应该去怎样打造这个家。
这也正像亚澳基金会所倡导的,作为澳洲社会的一部分,所有人应该团结一致,通过对话、参与、包容及领导力的方式,促进社会凝聚力。
“这个时代是亚洲崛起的时代。以前我上学那时候,谁会在乎中国春节?现在,哪家商场不在春节期间大打折扣来庆祝?这个时代来临了,我们要说,看,这就是我们能做的。”Cheri说。
Circle of Promise,我们与你同行
Circle of Promise是亚澳基金会的倡议与附属基金,它将拥有同样使命的捐赠人凝聚在一起,通过向适当的慈善机构进行捐助,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通过Circle of Promise的倡议,捐助人不但可以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机构在社区内为弱势群体的需求所做出的服务,更能和志趣相投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更牢固的慈善网络。
2016年6月份,第一家获得捐赠的机构是位于墨尔本的Western Chances慈善组织。他们致力于帮助处于困境的墨尔本西区儿童和青年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Western Chances的首席执行官Rhyll Dorrington说,来自亚澳基金会的捐助深深地改变了五位有天赋、有主动性却不得不面对经济困境的年轻人的一生。“经济困境是教育的鸿沟。而像亚澳基金会这样的捐赠人,让这些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得到肯定,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信心也从而得到保证。”
亚澳基金会深信,领导力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这就是Cheri希望留给后世的一堂课。
2017年,亚澳基金会决定把Circle of Promise所筹募的资金投入到心理健康的领域当中。很多亚洲人,包括中国人,因为种种传统和现实的原因,都将这一问题忽视掉了。亚澳基金会希望通过Circle of Promise,唤起亚澳人群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
抑郁症、精神分裂、焦虑症、人格障碍……他们威胁着成百上千万人的心理健康,有的甚至威胁生命。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但这不意味着人们不该去“管这份闲事”。
“我们为什么要去管这个闲事?这就触及到了慈善的精髓。我们应该去管这份闲事,去触碰那些人。我们不知道最终我们的‘多管闲事’会触发什么影响,但一点一滴的关心却在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的声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自顾自的前行,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Cheri说。
Cheri曾经跟一个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前任主席聊天。他告诉Cheri,社会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多,主要是因为医疗领域和人们意识层面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不高。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宗教信仰、哪个地区的人,心理疾病都可能会波及到他们。在这方面,人人均等,但得病的人往往不会跟人谈起这个问题。
这就需要Cheri寄予希望的那个充满更多关怀的社会来给予他们更多关心,这也是慈善的意义所在:主动的、无条件的给予和关怀。
其实每一个人也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肩上放上很多压力,这些压力时而也让他们自己接近心里不健康的状态。但当人们通过慈善给予他人关怀的时候,他们自己身上的担子也会变轻很多;当人们开始相信一个和谐互爱的世界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内心也将普照阳光。
“我们将与你同行。”这是Cheri说的话,可能也是对待心理疾病患者最温暖的帮助。
慈善离我们从来就不遥远
中国儒家经典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华人千年来信奉的哲学,却在浮华的物欲横流中,渐渐泯落。很多人问,慈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无条件的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呢?
Cheri说,为什么不呢?
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或许有过这种体验:把自己得到的糖果或者足球,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看着所有人一起分享自己给大家提供的便利,莫名其妙的就觉得开心。这种最纯真的感觉随着年龄的长大,变得越来越淡了。做慈善,就是回归人性,回归这份最纯真的美好。
“对我来说,慈善就是给予,一个塑造给予他人的文化和态度。10%的澳洲GDP是被非营利组织推动的,但很多时候,你根本察觉不到。在这个世界上,给予的概念,并没有在生意上被人们提及。年轻人实际上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给予精神的社会里。人们可能会说我的想法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但我不会试都不试就轻言放弃的。如果我们能够合适的教育年轻人,我们未来的世界就会是一个更美好的环境。”Cheri说。
澳大利亚是一个天赐宝地,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幸福。幸福感不是以挣多少金钱衡量的,而是人们给予社会多少。Cheri问,如果你有很多钱,你希望用它们去为自己并购更多的物质,还是通过给予社会给他们留下世代的影响?
潘石屹说过,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物质的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它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最终是死胡同,是行不通的。做慈善和公益的事应该是我们自身精神的需要,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们自己精神的进步和提高。否则,我们只是从物质的层面上去追求,是没有结果的。
可能许多中国人对于慈善的看法不一,就像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忽视程度一样。中国人带来资本注入澳洲社区,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的盖,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回馈社会的责任,则略显后知后觉。
有一次Cheri在世界华人经济峰会上演讲说,在传统的亚洲文化里面,做慈善往往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古时候有钱人家开粥厂,开仓放粮,接济老板姓。人们涌向你,崇拜你。但是,对于现在做慈善的人来说,它更是无条件的给予。
“今天的亚洲年轻人,必须要学习的是,地位、职称和金钱,不是成功的符号。拥有这些,并不一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Cheri说。
在采访的时候,Cheri常常不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是给出通往答案的线索和启发。这就和她创立的亚澳基金会的主旨一样:传递声音,启迪改变。
慈善距离每一个人都不遥远。这是集体的旅途,也是个人的修行。Cheri说,也许你现在还没有准备好,但是慈善已经在你的心里植入了一个思想的种子,我们相信它可以长大成一棵参天大树。
想参与到亚澳基金会和Circle of Promise,共同传递声音,启迪改变,请登录
亚澳基金会网站:
http://www.aafoundation.org.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