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中国精美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大奖赛余永亮作品
那些揪心的等待
余永亮(河南)
寻常的等待不会揪心,比如在闲适中等待花开与叶落、风起或雪飘。而有些等待则充满纠结与焦灼——当产房传来妻子的呼喊,当亲人被推进急救室……那一刻,我们只能反复做深呼吸并默默祈祷。
做为麻醉医生,我无数次观察过手术室外的家属们。低头沉思,来回踱步,唉声叹气,痛哭流涕,或者在有窗子的地方默默抽烟。当然也有人故作轻松地聊天,多是互相安慰,比如:“小手术应该没事”、“主刀医生技术好”之类的话。等待中,每当手术室大门打开,不等护士喊名字,许多家属都不约而同站起来,想看看推出来的是不是自己的亲人。一句“手术很顺利”,会让家属脸上的阴霾一扫而光,致谢、微笑抑或喜极而泣……
因为等待,手术室外的气氛大多压抑。唯有剖宫产能带来些喜庆,不过会因关注点不同导致婆婆和亲妈暗暗较劲。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情景——婆婆和小姑从助产士手中接过孩子,脸上笑出了花儿,产妇那不谙世事的弟弟也想凑上前去看看外甥,却被母亲硬生生摁在候诊椅上又狠狠瞪了一眼。婆婆眉开眼笑,直夸孩子又白又胖长得好;亲妈紧皱眉头,问助产士手术结束了没有。婆婆意识到兴奋过头了,连忙表示土鸡子和老鳖已备好,要给儿媳妇好好补补;亲妈叹口气,说那麻针一失效,长长的刀口得疼好几天!就这样,外面你一言我一语,里面也缝合完毕了。婆家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娘家人心疼地推着产妇一起返回病房了……
手术室外的等待虽令人紧张,可结局大多可以接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符合心中的期望。记得实习时,一位三十岁的女人因和丈夫生气服用大量农药自杀,任凭我们一遍遍洗胃并不停地用药抢救都无济于事。急救室外,几个身影紧贴着玻璃门,看不清他们的脸,我却能想象出一方恐惧另一方愤怒的表情。这样的等待最残忍最难捱,如果不能起死回生,就意味着双方会有一场“战争”,不论结局如何,都将以丈夫失去妻子、母亲失去女儿而告终。那一刻,他们都在等待奇迹发生。终于,急救室的门打开了,主任无奈地宣布了女人离去的消息。女人的丈夫突然倒地,不知是因伤心而晕倒,还是因害怕而伪装。女人的母亲瞬间爆发,她坐在地上一边撕扯女婿,一边哭嚎。任凭她踢、掐、拧、扇、挠,女婿捂着头躺在地板上一声不吭、一动不动。“我的傻闺女啊!我的好闺女,你咋恁傻啊?!你就是死了人家也不心疼,你就是死了也不耽误人家再找!我苦命的闺女啊!妈在这儿等你出来、等你出来!可怜的闺女啊,哎嗨哎啊……”她的哭诉真实又直白,几个护士也因此泪流不止、唏嘘不已。每每忆起那情形,我便想:当至爱亲人处在生死一线时,急救室外的家属们,究竟是愿意怀揣希望继续等待,还是期待门赶快打开,去面对那个或好或坏的消息?
曾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每次进医院,都因等待而焦灼。确实如此,等待检查结果、等待手术结束、等待康复出院……不过我也告诉他,你可能忽略了身边忙碌的医务人员,在看似沉着或冷峻的外表下,他们也许正经历着更加忐忑的等待。
几年前,我们为一外伤病人施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手术刚开始,检验科打电话告知我们手术病人HIV初筛阳性。虽然小心防护,可因手术异常艰难,器械护士在协助止血缝合时,手指连续两次被缝针扎伤,一深一浅。接下来,便是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局部消毒、药物阻断、定期化验等。那位护士说,那是她人生中最迷茫最无助最黑暗的日子。其间当她几次把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时,明显感觉两腿发软甚至浑身颤抖。她已做好了准备,一旦真的感染,她想浪迹天涯,也想和丈夫离婚,又舍不得孩子。幸运的是她最终并未被感染,只是心中因等待留下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每每提及她都滔滔不绝地重复着当时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
去年冬天,这位护士的丈夫外出学习,婆婆又突然生病。可做为医院最优秀的器械护士,有些手术她必须上台。那几天,九岁的女儿无人照管。她交代女儿下午放学后就坐在候诊椅上等她下班,并特别告诉孩子——在她接送手术病人时,要假装不认识,不能让家属知道她们是母女关系。女儿很听话,连续几天都没有露馅儿。那天下午因一台复杂的骨科大手术需要她上台,到夜里十一点多手术结束她才想起女儿还在外面,当她和医生一起送病人出去时,女儿躺在候诊椅上睡着了,身上盖着羽绒服。手术病人的儿子说:“不知道这孩子怎么了,问她什么都不说,只是微笑着摇头。要不是我父亲做手术,我真想打电话报警!”说着指了指孩子,“要不你们处理一下吧,我怕孩子睡着了嫌冷,给她盖了件衣服……”她坐在候诊椅上,轻轻揽着女儿的上半身,把女儿的头枕在自己腿上,低头看着酣睡的孩子,泪水溢出眼眶。家属看看推车上的病人,又看看她们,顿时眼圈红了……
经常有人问我:看多了生老病死,心会不会麻木?我想说:不会的。当医生和患者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点相识之后,一定会有某种感同身受的契合点,比如那些或漫长或忐忑或无助的等待。所以,我们的心依然温润如初!细想,治疗何尝不是等待的过程呢?等待中,难免揪心难免疼痛,偶尔也会窥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更多时候,往往因血浓于水的情而等待,更因医患间的信赖与托付、责任与关爱而等待。
不久前,和那位护士同仁又聊起了孩子,她告诉我,那天夜晚,当看到翘首企盼的家属和睡意正酣的女儿同时出现在手术室外,她突然就理解了患者和家属脸上为何会写满焦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那种揪心的滋味。听了她的讲述,我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在朋友圈里写道——
“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深深懂得你们的等待!所以,我们不但用药、用刀;更会用心、用爱……”
【作者简介】余永亮,男,1980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喜欢用温软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有散文作品发表获奖,多次受邀参与中小学写作讲座活动。著有散文集《温软的心》并荣获第二十七届“孙犁散文奖”。
来源:美闻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