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姓氏溯源2:北宋迁至全州的经姓
经姓,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却是中国最古老、分布最广泛的姓氏之一。西到新疆、四川、重庆,北到内蒙古,东北到黑龙江、辽宁,东到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南到广西以及中部地区的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都有经姓族人居住。从全国来讲经氏人口未超八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六十九位。经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源流主要有三:一源于姬姓,出自周王室伯邑考,封于经,以国名为姓。二源于嬴姓,出自汉朝时期易学大师京房,属于避难改姓经。三源于芈姓,出自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刘歙,字经孙,属于以先祖之字号为姓氏者,称经孙氏,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省字为单姓经氏、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经氏谱牒》记载“吾族为文王长子伯邑考之后封於经,后世子孙以食采为氏。”由此可知,广西全州县经姓源于姬姓,乃周文王姬昌长子伯邑考之后。古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据《荀子.爪效》记载,周公(周武王)分封了大量同姓和异姓国,共计“七十一国”,经姓亦属此列。《经氏谱牒》中还载有宋朝翰林欧阳修于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题撰《经氏家乘序》云:“夫谱创自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而进旧户,左膏梁而右寒畯,合一百九十三姓,计千八百九十一家,而经氏与首称焉。今范阳所辑家藏谱牒,考厥世系肇迹,有邰分封伯邑,其受姓甚著,其厯年甚久;其所载纪多。嘉言懿行,道德文章,其与天壤同立,日星并朗者,追昔尊尊亲亲之训,菁莪朴棫之风,其植根也厚,其发源也深。”其文不但记载了全州经氏的始祖为周文王长子伯邑考,还记载了全州经氏的发源地为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而国灭,经氏于公元前364年为避强秦迁徙至范阳郡(今河北涿州市),而后又因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胡乱华”由范阳郡迁徙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北宋末期,开封(宋时称祥符县)高桥里村经嘉绩高中进士后官至御史。他自号高桥,且夫人姓高,故称“三高御史”。高宗建元元年(公元1127年),嘉绩公赴湖广巡察时,正值金人攻陷开封,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嘉绩公北望家国,饮痛疾首,遂寓居广西全州城北门,后将家眷尽迁居全州。嘉绩公后裔在全州县城居传5代时,公元1348年11月反抗元朝廷的靖州瑶族首领吴天保率领起义军攻占全州县城,全州城惨遭焚劫,生灵涂炭。经氏在县城北门的房舍尽被焚毁。自此经氏第六世祖迁居全州乡下三地:一为各乡十一都经家村(全州城郊龙岩村委经家村);二为宜湘伍都(庙头镇宜湘河经村);三为全城东北隅(城郊粟家渡经家塘)。以上全州经氏家谱及始祖高桥公(经嘉绩)墓碑文均有记载
自宋末靖康之耻1127年至今,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嘉绩公后裔在全州繁衍生息已有890年,达三十多代。城郊龙岩村委经家村相继又有袁、黄、唐三姓迁入,然而经氏在此却人丁不旺,因此又陆续迁出该村,直至清朝道光年间该村已无经姓居住,但该村目前仍沿用经家村村名。县城东北隅粟家渡经家塘村发展至今约有经氏200人左右。庙头镇宜湘河经村因是“绵世发祥”之地,经氏蓬勃发展,至明朝时,徐霞客游经此地时亦赞为“大聚落也”。直到该村发展至今,仅在庙头镇管辖内就有27个经姓聚居村落。然后又陆续发展到全州县大西江镇、咸水镇、才湾镇、文桥镇等地建村,直至又发展到临桂县、灌阳县、恭城县、灵川县、资源县、永福县、荔浦县、平乐县、鹿寨县、来宾市等地。如今由宜湘河经村迁徙到其他地方建村达62个。另经核实,清朝“湖广填四川”,全州经姓远赴四川省和重庆市建村的主要有五个,更远者全州经姓后裔有徙居新疆和香港。
全州经氏历代科甲仕宦名人较多。《经氏谱碟》记录,七品以上有20余人,考取秀才有115人,武将或武官共有100人,获朝廷封赠有22人。其中元朝经德芳军功卓著升元帅;经仕璋明洪武初年功德卓著署理全州兴安二县;经彦寀海州抗倭闻名朝野官升三品授禄,经彦宣、经仁恒、经邦训等祖孙三代科举连芳,其中彦宣公任国子监助教,仁恒公任安徽怀远县令成明朝诗人,邦训公远赴陕西任巩昌府同知。明万历年戊子科解元经仁杰任云南河阳知县。
经初步统计,经嘉绩公后裔自全州繁衍以来,人口已达20000余人,成为全国闻名的经姓大族。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氏更是人丁兴旺,活跃在祖国建设各行各业,在商界、政界、文化界、教育界表现尤为突出。
观历史长河,浩瀚之中我中华民族多少灾难屈辱,经氏家族多少颠沛流离。国兴则家兴,国富则民强。经氏族人当珍惜和平、珍惜当前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发展,耕读传家,勤劳致富,以不负年华,不负经氏祖先!
本文由原《漓江日报》社长、总编经友三先生修改、审核、 校对
在此鸣谢!
嘉绩公27代嗣孙经继洪拜撰于2017年国庆节前吉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文请注明转自本平台,并标注作者,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附一
(原载《经氏家乘》卷之首·子集)
经氏家乘序
宋 欧阳修
夫天地辟而后万物生,万物生而后人民众,人民众而后姓氏分。此古圣王所以建三极之道,端万化之原,为万世厚人伦,崇恩爱,远禽兽,别婚姻,使生相庆,死相哀,而奠斯世於有道之长者,其教亦仁矣哉!慨自三代以后,姓氏浸广,浇风日炽,年代既远,族类益繁,推原其始,而氏则分,於是而誌之,则谱作矣。夫谱创自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而进旧户,左膏梁而右寒畯,合一百九十三姓,计千八百九十一家,而经氏与首称焉。今范阳所辑家藏谱牒,考厥世系肇迹,有邰分封伯邑,其受姓甚著,其厯年甚久;其所载纪多。嘉言懿行,道德文章,其与天壤同立,日星并朗者,追昔尊尊亲亲之训,菁莪朴棫之风,其植根也厚,其发源也深。固宜垂裕后昆,历千百世,递有伟人而未有艾也!然则继斯而起者,功名竹帛,事业旂常,又宁有艾欤?窃幸谱乘之有成,而喜为孝子仁人倡也。於是乎序。
时大宋嘉祐元年春王正月谷旦
赐进士第翰林知枢密院给事中左给事
庐陵永叔欧阳修顿首拜撰
附二
经氏宗谱序
宋 杨时
余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由君之尊,而无不拱焉。俯察地理,昆维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通峰,接巘为祖之亲,而无不本焉。此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遗之者,谓之逆。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经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迨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是为序。
国子监祭酒龟山杨时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