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谈学习
晚上读《礼记·学记》中几段,很有感触,原来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早就被老祖先分析得很透彻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期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
意思是说大学教育方法,有四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是在恶念发生之前就用礼来约束禁止,防患于未然;二是在适宜教导的时候才去教导;三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不教超出学生能力水平的知识;四是要让学生相互交流切磋。
如果不遵循这些方法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接着就说了六种不好的教育方法。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
意思是恶念已经发生了,才来加以禁止,因为坚不可入了,教育也难以起作用;过了适当的时期才学习,即使努力也难以取得成就;不按进度学习,只会使脑筋混乱而不会成功;独自学习而不与人交流,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了损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有了不良的习惯,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观照现实,看看现在的教育乱象,很多都是符合上面所述的内容。举个例子,最近有两会代表提出要严格规范辅导班的建议,原因就是很多辅导班不合时宜地教孩子能力和水平未达到的知识,结果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等孩子上了大学,能够自主决定的时候,绝大多数就不愿刻苦学习了。 等孩子厌学情绪已深,不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再想来教导就变得很难了。
反省自身,发现也有很多符合上面的内容,像“时过而后学”这条,我深有感触,在年轻时没有发奋读书,以至于现在“方悔读书迟”了。
不怕错,就怕知错不改错。王阳明就说人要“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他把改过也当做心性修炼的一个重要方法。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前不知道是错的错,有些无法改了,像适时而学,已经过了好学的年龄,就是想回到过去努力学习也不可能了。但勤学还是可以的,即使勤苦而无成,也要勤苦学习,也算是改过了。
“好(hǎo )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 )读书。”虽然已到不好(hǎo )读书时,还是要努力读书,还是要不断前进,正像稻盛和夫所说:“活着就要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