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唐诗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我们的生活,要么读书,

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作者|乔帮主  音乐  |  冯提莫

【夜读日思】 原创出品

风从唐诗来

写风的唐诗何止千百首,但是不着痕迹的,首推李峤的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偏偏每一句写的都是风。

话说,唐朝某一日,诗人李峤和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览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春游很愉快,朋友在一起何等惬意,攀登也不觉得累。等到三人登到峰顶的时候,一阵清风吹来,舒爽极了,触景生情,才子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这就是风的力量!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实实在在的让你经由它吹拂过的每一个具体的事物感受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无数的变化,间接描写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真切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绝佳之作。

记得,小学和初中,老师都告诉我们,“赋、比、兴”是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当时感触不深,今天回想起来,才觉得韵味无穷。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一个“解”字用得是极好的,真真的。印象里,秋风是蛮横的、莽撞的、肃杀的。但是,这个解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常识印象,诗里,既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太妙了,解这个字,看得出风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树叶怡然自得地离开了大树,找到了命运的归宿。风的柔情同样也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与感恩,透着无限的温情脉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想起来《太极张三丰》主题曲,“风中柳丝舒懒腰,几点絮飞飘啊飘”,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让你感受它如在眼前。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短短二十个字的唐诗,却极其传神,诗人李峤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的无穷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风”的非凡魅力与震撼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惊涛拍岸,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唐诗,是风的世界,风,从唐诗来。君可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不见,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卿可感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卿可感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悲伤时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喜悦时候,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从唐诗来,唐诗里的风,吹拂着千年风华。荒原春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堂夏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草堂冷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芙蓉山上,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从唐诗来,唐诗里的风,深情无限。依依惜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喜雨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睹物思情,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感慨万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风从唐诗来,唐诗里的风,一直吹到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诗词里,这样古典的歌曲被称为中国风,把唐诗的韵味唱遍长城内外,江南塞北。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出了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唱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邓丽君唱出了《人面桃花》,听了诗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创作出了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唐诗,从中国风中完美复活,唱响了新时代。

风从唐诗来,今天,当我们想到唐诗,想到风,一定别忘了这首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咬文嚼字读唐诗

一座山:泸峰山

诗人作诗所在的山,叫做泸峰山。位于泸州市江阳区中心半岛西部,占地25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乔木以樟树和美国松为主。园中高大挺拔的香樟,一片苍翠。泸峰山西起龙透关,北濒沱江,海拔342米。四周翠海无边,一片葱茏。山上有横额“忠山”石牌坊、奎星阁、江山平远堂等,山麓有烈士陵园、公园等。山脚滴乳岩旁有大云寺,创建于宋代,今存殿宇两重,为清代重修。“滴乳泉”三字为宋黄庭坚所书。清人黄云鹄在崖壁凿石室寺,叫“云谷洞”,竖碑刻“涪翁小像”题记。登峰远眺,沱江、长江如带,烟波浩渺,景色绝佳,是四川省著名旅游胜地。

一种植物:竹

诗中的竹,是一种植物。竹子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记载有70多个属,1千多种呢。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的地上茎木质而中空(我们称为竹杆),它是从竹的地下茎(根状茎)成簇状生出来的。最矮小的竹种,其杆高10至15厘米,最大的竹种,其杆高达40米以上。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叶片为剑形,有叶柄,幼株的叶直接从茎上生出。虽然某些种的茎杆生长迅速(每日可生长0.3米),但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至120年后才开花结籽。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我们熟知的国宝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了。

《风》书法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