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阅中轴 | 太庙:凝望它,尊崇它,守护它|宗庙|太和殿|社稷坛|享殿
出品 | 网易新闻
特约嘉宾 | 沈阳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自古崇尚礼制,“礼”不但约束着王侯将相、士农工商的行为举止、条法科律,建国立都、在祀在戎皆须符合礼制。《周礼·考工记·匠人》有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意为,在营建都城时,应在宫室的左侧(东侧)建设供奉祖先的皇室宗庙,在宫室的右侧(西侧)建设祭祀社稷二神的祭坛。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故宫正前方东西两侧的古建群太庙与社稷坛,它们的建设存在就完全呼应了这一礼制要求。
网易新闻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与艺术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做客本期内容,讲述太庙古建群背后承载的中国古建魅力与文化内涵。
“左祖右社”,礼成“天下第一庙”
谈太庙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便不得不提太庙的历史地位。《吕氏春秋·慎势篇》中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营建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可见“太庙”备受尊崇。
聊到太庙的地位,作为一名从事古建筑保护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0多年专业人员,在沈阳的心中,太庙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存在,这种存在带着浓厚的庄重和肃穆感,他用“高山仰止”来形容这份尊崇。
(配图:太庙主殿)
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后,我们发现,广义的礼无所不包,它从“治人之情”到正天下家国。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文明体系让人的情感在冰冷的建筑里从单薄逐渐迈向了浓郁。对此,沈阳这样解释:“类似像太庙这种坛庙建筑的存在实际上饱含着古人的一种美好祈盼,他们希望命脉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希望通过用建立宗庙的方式来显示家族的强盛和能力。应该说,这些不只是文化上的事儿。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古代统治者在政治上的需求,通过一种观念上和理念上地制约来维护他的权力、管理他的家族和天下。”
单就叫法而言,在礼乐文明的长河中历经迁思回虑后才有了如今“太庙”这个名称。关于“太庙”名称的演变,沈阳介绍道:“在中国古代都城中,这类代表皇家宗庙的建筑群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叫法也有差别,追溯到夏朝时它被称为'世室’;殷商时期被称为'重屋’;周朝时期被称为'明堂’;自秦、汉时起改称'太庙’,并且沿用至今。”
通过现代考古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有像殷墟(注:原称“北蒙”,盘庚迁都至此,改“北蒙”为“殷”,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二里头(注:华夏王朝文明肇始期的大型都邑遗址,位于洛阳偃师西南约9公里处。)等可能包含有宗庙建筑群的遗址存在。包括已经有明确考古确认的比如像“王莽九庙”(注:公元9年,王莽追封黄帝为初祖、舜为始祖、陈胡公为陈胡王、田敬仲为齐敬王、济北王田安为济北愍王、改汉高庙为文祖庙,用来祭祀祖先。据《汉书 王莽传》记载,“九庙”包括三位远祖——帝喾、田和、田建,由于庙数应指常数,故以“九庙”称之。另一种解释为,多出的三座是新庙,即王莽自留庙及其子孙有功德而为祖、宗者。该遗址位于今西安汉长安城南郊。)。这种文明体系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出现了,最终北京城中轴线上“左祖右社”的坛庙建筑群太庙,在历经了岁月沉淀和文明延续得以完善,最终礼成“天下第一庙”。
(配图:殷墟遗址)
(配图: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
(配图:黄展岳先生绘制王莽九庙示意图)
怀以敬畏之心,常思古建气韵
中国古代的城池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建造规律。尤其是涉及到宗庙这部分,更是复杂。即便是建立在前朝的社会体系基础上,也不会希望让人们觉得是对前朝的完全继承。因此中国历史上类似古建群在几千年漫长更迭过程中,无可避免地经历了数次“脱胎换骨”。明清之后,不仅基本保留了元大都北京旧城原有的格局体系和面貌。而且改变了“破旧立新”的做法,才使我们在今天能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都城的面貌。由于太庙拥有在政治文化上特殊的价值,尤其在古代,人们会把宗庙、宗祠当成核心,这是一种地位的显示。太庙作为这种核心地位的象征,也就成为了仅次于故宫主殿(太和殿)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沈阳也提到,太庙主殿(享殿)面阔大大小小共计11间,这个规模和太和殿是一样的,单说建筑本身,太庙主殿(享殿)比太和殿还高2米。
(配图:故宫太和殿与太庙享殿高度对比)
太庙殿建筑主体材料全部选用的是楠木,这个在紫禁城建筑中也是少有的,太庙在建筑规格上要更高,建筑体量和建筑材质上也都不次于太和殿。太庙作为北京八庙之首,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来讲,其实是可以和紫禁城并列的。
(配图:太庙主殿金丝楠木主体)
“从城市方位布局上来讲,太庙占据绝对重要的一角,故宫东南角,这是个非常突出的位置。紫禁城最前方,一边是太庙,一边是社稷坛,这是作为'建国立都’的礼制象征,从规划角度讲,太庙占据了很明确的城市地位。”沈阳解释道。
(配图:紫禁城鸟瞰图)
有了这样的理解更方便了我们进一步认识太庙的建筑氛围魅力,有心的朋友不难发现,从南边的视角看过去太庙最外围是一片非常茂密的柏树林,柏树是用在祭祀祭奠意义比较强的建筑里,与之类似的还有天坛。柏树林的存在为太庙营造出一种非常肃穆的氛围。沈阳说:“考虑到空间环境逐步变化的因素,游客穿过戟门进入到太庙宽敞的院落里,通过这种一层一层巧妙过渡地设计,使得矗立在高台上的主殿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嵌入视野后升起一份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古人为了建立起这种对祖先心怀崇敬的氛围感,在建筑布局规划设计上选择了这样的一种营造方式。”
(配图:北京太庙平面图)
置身于太庙中能感受和体会到古人对祖先的一种敬仰。这和我们对天、对自然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有着很浓厚的人之于人的情感。如今的太庙也叫“劳动人民文化宫”,未临其境的人很难由此联想到它就是庄重尊崇的太庙,但是沈阳相信随着人们对太庙价值的重新梳理和深耕,这份古建群背后的文化气韵会稳步恢复起来。对此,他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过程。
存异求同,撑起文化“无二”地
文化基底折射到建筑风格上往往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艺术效果呈现。当然,有褒奖就有质疑,不乏有外界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道路上未曾臻于极致”,究其原因,是我们不能?还是我们不为?面对这个问题,沈阳给出了他的理解。作为专业的研究人员,他用一种非常严谨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表示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特色决定了它们在建筑成就上的风格走向。在沈阳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古代建筑更讲究经验性和实践性,我们的古建筑是木结构为主,西方则是以石材结构为主,这是个非常明显的区别。由此延伸出的建筑形象外观、规模、工艺手法上就会有更为细致的差异,我们需要站在历史客观角度上,通过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去全面认识这种差异化的存在。”
西方的建筑很多是靠设计做出来的,中国的建筑更多的则是融入了感觉、观念、思想、精神。当看到这些中国古代建筑群时,往往感觉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身临其境后细看方可发现不同的奥妙之处,这就是受文化根基的影响。
同时他补充说:“中华文化至少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积淀。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完全领悟,中国的文化表达有时候语言上是极精简的,但意义却是非常深远的。不同时代对文化认知不同,所追求的重点不同,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的文明高度。”正如沈阳所理解的那样,在建筑上没有绝对的不能或是不为,东西方的建筑各有千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努力,把需要表达的、能够呈现的、可以用到的尽吾辈之力融会贯通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上,让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气韵可以在世界建筑文化大发展的浪潮中存异求同,撑起一席“无二”之地。
严守初心,文脉“东风”乘势起
聚焦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沈阳介绍说:“中轴线是有参照物的,而非孤立的,它其实是一个城市空间的中线和骨干。作为文脉中轴上厚重的存在,太庙的角色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进程中有着巨大地推进意义。”
(配图:北京中轴线航拍图)
太庙象征着中华礼乐文化的典范,如何严守初心,将我们的古建文化独特魅力推广起来,让数字文旅助力古建魅力再发展、古建文化再复兴,这是个值得当代社会各界一起聚力推进的文化事业。
(配图:文脉中轴·AI乐中轴太庙篇海报)
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网易传媒本着强烈的媒体使命感,利用先进的智慧文旅技术与资源优势,在推动文化传播上不断创新和尝试,协同网易雷火、伏羲实验室打造《文脉中轴——AI乐中轴》系列原创AI音乐内容。第四首太庙篇原创AI音乐单曲《凉生太庙》已于8月7日立秋节气当天全网发布。该项目运用了业内领先的AI音乐创作技术,将科技技术融入到编曲、作词、演唱、混音等各个创作环节上,以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赋能古建IP,展示出北京中轴线智慧文旅时代的韵律之声。
数字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确实相较传统媒体手段有着明显的展示优势,可以做到模拟重现一些场景。这种展示或者说这种变化手段是多样的,用不同的方法、技术、形式、内容、渠道、资源,去服务和触达不同的群体及领域,从而达到了吸引更多关注的目的和效果,这个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他表示:“面对这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思想等,我们现如今对它们的理解肯定和当时古人的立意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种时空岁月带来的理解差异。希望当下的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发掘出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数字媒体和在智慧文旅时代,为社会多做一些正面的积极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这个过程需要准确挖掘古建的文化内涵。不论是依靠传统媒体还是借助数字媒体,给公众传达的内容应该是准确的、正确的。这就非常需要一大批严谨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有了专业地把关和严谨的研究成果支撑,才能从源头上阻断硬伤,保证质量。
媒体需要做的是引导公众而不是迎合公众,守住应有的严肃性。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是传播的内容应当是积极的、先进的、正确的。当然,在围绕太庙文化的宣传上,需要多渠道多视角,需要体现切实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正如沈阳所建议和期望的那样,技术变革同样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我们理应多去思考,现在和未来要如何正确的利用这种技术手段优势。不仅仅是依靠数字技术带领我们回到过去,身临其境完成一场短短几分钟的“历史穿越体验”,更多的是怀着对智慧文旅的信心,持续注能激活它的科技潜力,以更多维、立体、全面、精准的方式来准确阐述传统文化里的奥妙精髓。
网易传媒也将在智慧文旅的发展上不遗余力地前进与突破,《文脉中轴——AI乐中轴》系列也将持续深耕,继续以AI智慧科技精准融合节气、国风等优秀文化元素,演绎古建的悠扬韵律与营造魅力。这一次,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百年家书”,迈进太庙这形制尊崇,布局严谨,韶乐悠扬肃穆的古建群中,带着祭祀与传承,血脉与延续的文明让歌声牵起我们的思绪,看文脉“东风”乘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