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零六首《听晓角》(李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听晓角

     【中唐·李益·七言绝句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拼音版

biān shuāng zuó yè duò guān yú,chuī jiǎo dāng chéng hàn yuè gū。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wú xiàn sāi hóng fēi bù dù,qiū fēng juǎn rù xiǎo chán yú。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作品介绍]

《听晓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首句写秋霜落叶,展示了边城秋日的萧瑟景象;次句在秋霜落叶中,又添了一轮孤月,写出了在拂晓的号角声中景象的凄凉;第三句是诗人抬头看见空中无数大雁飞过时产生的联想,暗示了边塞景象的广漠荒凉,飞鸟难渡;末句写秋风送曲,在无限凄凉的景色中,可以想见这是一支悲伤的乐曲,全诗也于此戛然而止,然而余音缭绕,不绝如缕。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整个境界苍凉雄浑。

[注释]

⑴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⑵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⑶汉月:一作“片月”。
⑷无限:一作“无数”。
⑸卷入:一作“吹入”。小单于:乐曲名。

  [译文]

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的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军中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

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随风传来的晓角声里,吹奏的是《小单于》这首曲子。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一说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该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像上述二诗那样,前两句之后接下去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而此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句佳,意更浑涵,必如此方是作者。

《唐诗直解》:无限凄其。

《唐诗训解》:借鸿以形人悲,诗多用此。

《唐诗镜》:落意高远。

《唐诗别裁》:塞鸿闻角声尚不能飞度,况《小单于》吹入征人耳乎?与《受降城》一首相印。

《唐诗笺注》:一片悲凉,却纯用白描法写照,画意无痕,几不着纸。风吹塞雁,却与霜堕关榆相映。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鸿闻不度,人更何如?较《闻笛》、《从军》之作,意更微妙。

《诗境浅说续编》:首句言严霜一夕,榆林万叶飞堕关前,时在破晓之前。次句言霜天拂晓,有独立城头寒吹画角者,用“当”字固妙,接以“片月孤”三字,尤善写苍莽之神,宜其佳句流转,播为图画也。后二句之意,或谓无限塞鸿,闻角声悲奏,回翅南飞,声音之感物,如六马仰秣,游鱼出听也。或谓地处极边,更北则为小单于之境,塞鸿避其严寒,至此不能飞度,唯有呜咽角声,随秋风远送,吹入单于。此两层之意,皆极言边地荒寒,而征人闻角生悲,不言而喻矣。

佚名

赏析

贰/

一个秋天的早上,诗人听到城头吹角,感慨系之,于是写了这首诗。

前二句写听到吹角声。“关榆”,古代北方关塞常种榆树,即种在关旁的榆树。“角”,古代军中乐器,常用来报晓。“当”,“正在……”。“汉月”,唐代边塞诗中常用“秦时明月”、“汉月”之类词语。这是看到月亮后引起的联想。

拂晓,月亮孤独地悬挂西天,秋霜又打落无数关旁榆叶,落得满地都是,到处一片肃杀清冷景象。这时从城头传来呜呜角声,更增加了这种沉闷的气氛。表面看,好像诗人只是将秋晨边塞景色摭拾到了一起,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实则是诗人经过精心设计而苦心安排的。在这幅边塞霜月图中,有人有景,从霜叶而吹角兵士、而孤月,由低而高,自近至远,动静相生。而这诸种景观又由“晓角”总加挽合。因为显然是诗人听“晓角”才留意到了整个背景的荒凉寂寞而将其织进画面的。

后二句写鸿雁听到角声后的行为反应。第三句先勾画了一幅令人莫名惊讶的生活画面:数不清的边塞鸿雁尽管振翼飞翔,却怎么也飞不前去。“度”,过。第四句则为我们道明了原因:原来是曲调悲凉的《小单于》曲随着阵阵秋风传入了鸿雁耳中。从而揭示了角声对鸿雁心理情绪和行为的深刻影响。“卷入”,卷进了。《小单于》,曲调名,唐大角曲中有《大单于》、《小单于》等曲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仅边塞、鸿雁、冷月、榆叶、秋风、白霜是景,就连吹角人也成为这幅边塞秋景图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然而却又通篇抒情,不仅《小单于》曲饱含哀情,即使鸿雁迟飞、冷月悬空、霜叶铺地,也给人以清冷落寞的深刻感觉。

这首诗的主体初看为鸿雁,是鸿雁听“晓角”而“飞不度”的;其实真正的主人公却应当是“人”,鸿雁不过是作为表现“人”感情时的一个有力衬托。清人沈德潜云:“塞鸿闻角声尚不能飞度,况《小单于》吹入征人耳乎?”(《唐诗别裁》)由此可见,通过塞鸿听到角声徘徊不前反衬戍边将士听到角声心生哀怨,这才是本诗主题之所在。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