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守望昆明》——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萃(上)

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是一座太阳的城市,鲜花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健康的城市。这座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原文化与云南26个民族文化融合衍生的、独具一格的昆明文化。它们传承生命,融入生活,促进生产,改变生态,始终与昆明先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

戳视频看非遗

记住一个地方,莫过于它独特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打开这座城市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托负着昆明人的梦想

伴随着岁月变换起起落落

在市井村落留下了从昌盛到衰落

再到幸存的脚印

褪去历史的尘封

今日的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另一番风情

圆通樱潮

作家杨朔说“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走进装扮了老昆明古八景“螺峰叠翠”之螺峰山上的昆明圆通动物园,云南樱花和垂丝海棠摇落着迷人的芬芳。占地面积达18000平方米的“圆通樱潮”胜景,是昆明市最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龙泉探梅

“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 清代云贵总督阮元的这两句诗,道尽红土高原的自然美景。而“玉冰魂魄古梅花”的“龙泉探梅”,让全国十大梅园之一的千年古刹昆明黑龙潭公园,每年冬季都浸润在满园的暗香浮动中。

金殿庙会

昆明东北郊鸣风山上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春节传统民俗节日'金殿庙会',是让人大快朵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会。道路两旁各种摊点摆满的各色小吃,各种手工工艺品,让游人们穿越回到老昆明,触摸到昔日的温馨。

兰老鸭

“北有全聚德,南有兰老鸭”。来自北京烤鸭真传的滇中宜良烤鸭,选宜良本土云南麻鸭、改高粱杆撑支鸭翅膀筒为鲜芦苇做撑筒和屁筒,燃木柴改青松毛结,麦芽糖上色改蜂蜜,以土炉闷烤,金黄香脆清香,其味更佳。

大头菜

始创于明末清初的永香斋玫瑰大头菜,用玫瑰糖等配料制作,味道鲜美香甜。1911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状和奖章。“古滇第一家”、“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深入人心,人“鉴”人爱,是家家户户饭桌上一道美味的下饭菜。

甜酱油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酱油制作法。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酱汁称为酱油,始于宋朝。用上好黄豆按古法“日晒夜露”制作的永香斋甜酱油,“中华老字号”“昆湖牌”拓东甜酱油,延续上百年独特配方、精制工艺,是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

建新园

清末创店至今、一碗米线卖了一百多年建新园,其百年历史绵延不断的血脉、醇厚的传统风味,浓缩了昆明古城饮食文化的独特风貌。

管式针灸

管氏家族于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管氏针灸疗法”,经100多年5代的家族传承,确立了管氏经络辨证理论、针灸配穴理论。开枝散叶出:五环子午流注环图、《灵龟八法六十甲子逐日对时开穴表》、“耳穴染色法”、以及舌针、耳针、梁针、“肾病四联疗法”等管氏特殊针法。

姚氏中医

姚方奇创立的“姚氏中医妇科疗法”,自清乾隆年间传承了八代,250余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成就云南影响最大的中医世家之一。医者仁心的代代父子、师徒相传之传统,在第五代传人姚贞白的手中,形成“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人、因时、因地为治疗特点”的医学流派。

(第五代传人 姚贞白)

(第六代传人姚克敏)

昆明评书

茶馆里,惊堂木敲响的昆明评书,带着诸葛亮为征服南蛮、派能说会道之人到民间讲刘备“德政”的余脉,带着清乾隆年间四川传到昆明“搭棚说书”的余韵,带着清末民初北方评书、相声的烙印和“坐馆说书”的风范,在“最后的评书老艺人”仇炳堂和他的徒弟蓝天、肖祖庆的口中,幽默酣畅的娓娓道来。

《阿诗玛》

昆明石林彝族撒尼人流传至今的古老叙事长诗《阿诗玛》,这首以撒尼人口传诗体语言的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和叙事曲调传唱的民间口述文学。

遵循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嘱托,带着历史的情怀上路,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动与收获与我们同行。

下期《守望昆明》

将继续带您领略更多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