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我应朋友之邀,前往北京繁星戏剧村观看了昆曲小剧场戏《画堂春》,精彩的昆曲唱段和富有内涵的背景音乐让我为之动容、耳目一新,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也使我更加喜欢上了称之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看过演出不久后,我釆访了本剧的作曲姚昆宏老师。
姚昆宏原名叫姚彩红,出生在河南开封通许县一个梨园世家,她父母共生养了她们姐弟六人,姚昆宏排行老二。她的祖父在当地是享有盛名的豫剧演员,解放前后当过多年豫剧团团长,与豫剧皇后陈素真的义父即祥符调创始人陈义庭、豫剧表演艺术家王素君的师傅娄凤桐、高兴旺、王秀兰以及杨全忠、唐喜成、李连生、薛新才等豫剧名家素有往来。姚昆宏的父亲从小就跟父母生活在剧团里,九岁就开始登台演戏,样板戏时期以扮演《红灯记》里的鸠山、《智取威虎山》里的座山雕等反派角色而闻名。在姚昆宏的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就是父亲在家教她唱样板戏时那些零碎却又美好的时光。儿时的她虽然还分不清京剧和豫剧的区别,但只要是父亲教过的唱段,她都一遍又一遍地默练,有时候在睡梦里还“哼哼唧唧”背唱,吓得她奶奶赶紧用脸贴在她的额头上,看她是否在发烧说胡话。也就是从那时起,戏曲的旋律就像一粒粒种子播种在了她幼小的心田上。姚昆宏的母亲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姐姐、妹妹和小弟弟都是河南省艺校毕业的专业演员。姚昆宏也是因嗓子好又学过二胡,在15岁时进入了县豫剧团工作。1983年,全家搬迁至洛阳西部的义马,姚昆宏和父亲在融歌舞、戏曲于一体的义马矿务局豫剧团工作,在这里姚昆宏如鱼得水般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并于1990年考入了河南大学成人大专,得到了音乐系朱敬修、唐瑰卿等教授的悉心指导,在音乐理论和演唱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5年,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多剧种的作曲本科生,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河南资深作曲家耿玉卿先生给姚昆宏寄了一份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简章,正是这份简章让姚昆宏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时的姚昆宏已经成家并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她如果要到北京上学就必须在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怎么办?来自家庭和周围的阻力相当大。当耿玉卿老师得知她的压力和难处时,就专门打电话鼓励她一定要抓住这次学习机会,并提到杨兰春导演和王基笑先生经过在她们团排练两部戏,对姚昆宏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都给过充分的肯定。听了耿老师的这些话,让姚昆宏顿时想起1985年元旦那天自己为杨兰春、王基笑二位先生汇报自己作品时的情景。她清晰地记得王基笑老师鼓励她有机会一定要出去深造学习的那番话,如今这个机会来了自己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接下来,她把女儿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照看,连夜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通过专业和文化课考试,姚昆宏终于圆了自己多年来的大学梦。大学四年里,她的唱腔主课就由著名作曲家王基笑、耿玉卿和后调入音乐系的左奇伟老师教的,对于当年王基笑和耿玉卿先生的知遇之恩她没齿不忘,永远铭记在心。
母校建校60年时,姚昆宏与朱维英(左)、刘吉典(中)、张建民(右)三位作曲家合影纪念。在姚昆宏的心目中,著名戏曲作曲家、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原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原会长朱维英教授也是她敬重的恩师之一。在大学四年里,姚昆宏的旋律写作和曲式分析主课都由朱老师教她。朱老师作品涉猎多种门类,姚昆宏最喜欢的就是朱老师作曲的《春来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戏歌,这两首作品均由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刘玉玲老师演唱。前者给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感觉,后者则气势如虹,跌宕起伏,听后不禁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1998年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开幕歌舞《虎仔歌》,姚昆宏就是在朱老师指导下创作完成,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喜爱。所以,她提起这位恩师时无不感慨地说道:“朱老师虽说是全国戏曲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但他为人低调,儒雅谦和,在广大师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多年来,凡是我遇到创作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想到求助朱老师。而他每次无论多忙都会因势利导,毫无保留地为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他丰富的创作经验是我一生都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2011年央视戏曲采风栏目组记者到中国戏曲学院对朱老师进行了现场采访,让他说说对姚昆宏这位女弟子的印象。朱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培养过左一届右一届那么多毕业生,向她这样能独立完成唱腔设计、作曲、配器、指挥的学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她的旋律写的非常好听,在学校时已崭露头角”。朱维英教授对姚昆宏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这在我看到的昆曲《画堂春》中已得到了印证。
1999年姚昆宏在傅雪漪先生家里问艺。
还有一位对姚昆宏影响极大的前辈艺术家,他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名昆曲名家、古诗词作曲演唱专家傅雪漪先生。姚昆宏大学期间,在学院剧场里看过傅先生作曲的昆曲《张协状元》,从此被昆曲那婉转典雅的旋律所吸引,并对这种曼妙舒缓的古老艺术产生了好奇。1999年1月31日,姚昆宏到傅老师家中拜访,那时傅老师视力还能勉强看得见,他看了姚昆宏的几首原创作品并听了她演唱的《别董大》(作者:唐·高适,傅雪漪作曲)后高兴地说:你的旋律写的很流畅,声音条件也不错,你可以学唱一些古曲或琴歌,这对你将来创作大有好处。说完他用笔工整地在他编著的那本《中国古典诗词选释》首页里写下了“彩虹同学留念—雪漪”。姚昆宏双手接过傅老给她的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进入北方昆曲剧院工作后,姚昆宏参与创作的第一部大戏就是由傅雪漪先生作曲的《琵琶记》,剧本原著:明·高则诚,改编郭汉城、谭志湘,导演丛兆桓、主演是二位梅花奖演员蔡瑶铣、王振义,姚昆宏担任复排版音乐整理和配器工作。由于当时傅雪漪先生得了眼疾行动已经不方便,因此导演丛兆桓先生就带领姚昆宏去傅雪漪先生家里讨论《琵琶记》音乐方面的事情。从此,姚昆宏经常骑自行车到国华商场旁边傅老师家里,近距离聆听傅老讲他创作《琵琶记》的经过和感受。根据导演要求,姚昆宏为赵五娘寻夫那支【苏幕遮】加入了一段激愤而凄凉的琵琶独奏旋律,让赵五娘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地宣泄,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征求傅老意见时,傅雪漪先生充分肯定了她的这段旋律,还特别对她在赵五娘“吃糠吃秕”那一场戏的配器风格给与了认可。他说“配器是辅助唱腔和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轻描淡写,音乐的厚薄和演员的情绪必须统一才是最佳的结合”。后来此剧在北京儿童剧场、人民剧场进行多场演出,并于2000年“首届中国昆剧节”上亮相。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姚昆宏曾经担任为傅雪漪先生的《北方昆曲史》整理手稿、校对正误的工作。傅雪漪先生手稿年头已久,破旧的稿纸普遍发黄发脆,因此在校对中要格外地小心,每次都要轻拿轻放。这时傅雪漪先生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了,只能靠逐字逐句地念给傅老师听。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了很多关于北方昆曲的历史,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老一代音乐家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挚爱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姚昆宏与《百花公主》主演杨凤一、导演石宏图在演出后合影留念。2006年,剧院新排一部《百花公主》,剧本是根据传统昆曲《百花记》改编而成,改编王新纪,导演石宏图,唱腔设计王大元,姚昆宏担任作曲、配器和指挥,主演是现任院长杨凤一和王振义两朵梅花奖获得者。这部戏有一折“赠剑”堪称折子戏经典,如何选择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让姚昆宏绞尽了脑汁。为此,她设计了“爱情”与“阴谋”两个主题,百花公主的音乐形象来自一首美丽的蒙古族民歌,而百花公主和海俊相识以后,姚昆宏则选用“赠剑”中“吹腔”作为二人的“爱情”主题。当她拿不定主意,拿着音乐初稿去傅老师家征求意见的时候,傅老师耐心地告诉她:“你把蒙古民歌用在百花身上很合适,但我建议你加大“吹腔”的分量,“吹腔”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音乐,这才是你这部戏的音乐灵魂。”接下来,姚昆宏及时对个别场次的音乐做了调整。如百花公主带领众女将请令发兵时那段“剑花缭乱耳生风”的唱腔,就是姚昆宏根据石宏图导演要求,在原有的单旋律中加入女声伴唱,形成了“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此剧在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上展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多次转播演出实况。对于傅雪漪先生当初的指导和教诲,姚昆宏受益良多。
2021年清明节期间,姚昆宏应西城区第二文化馆之邀,策划并组织了“清明怀圣古,雅韵诵先贤”清明节昆曲专场演出,不但请了剧院两位国家一级演员杨帆和周好璐演唱了北昆老作曲家陆放作曲的《千里送京娘》选段,而且姚昆宏还亲自登台演唱了傅雪漪作曲的那首《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昆曲前辈的怀念之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小剧场昆曲《画堂春》是2018年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编剧张蕾,导演杨艺。讲的是晚清满族贵族出身的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之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本剧所有唱腔设计、音乐作曲、配器、伴唱等工作都是由姚昆宏一人来担任,北方昆曲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张贝勒和马靖来分别饰演剧中的纳兰和卢氏。当初北方昆曲剧院的“荣庆学堂”项目在中国评剧院剧场汇报时,姚昆宏就告诉张贝勒抽时间要多查阅一下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资料,为他接下来扮演纳兰性德做好充分准备。开始张贝勒担心自己演不好纳兰这个人物,是姚老师鼓励他:“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演好!”两个青年演员经过艰苦的排练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角色塑造,2019年1月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两场后,又在繁星戏剧村连演了八场,达到了预期的演出效果。有的观众说连看了两场还是没看够,纷纷表达对此剧的喜爱。的确剧中纳兰的唱腔过门和音乐中的单弦音乐风格若有若无,这与纳兰的满族身份非常吻合。特别是卢氏病中思念丈夫那场戏,唱腔曲调哀婉凄美,真可谓一唱三叹。戏曲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唱腔方面,而昆曲《画堂春》即保留了昆曲的韵味,又大胆借鉴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没有多年的创作积淀我想是很难做到这一步的。关于北昆新编昆剧《清明上河图》,她作为唱腔设计和作曲,给我做了简单的介绍。姚昆宏说非常感谢院领导把这部戏的作曲任务交给她,这不但是对她的信任,同时也是对她的又一次考验。这部戏编剧是北昆王焱,导演翁国生,主演是袁国良、邵天帅。2020年1月2、3日,此剧在天桥剧场首轮演出了两场后因新冠疫情而停止。首轮演出后,剧院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观看演出的感受,肯定了演出的质量,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方案。常言道“十年磨一戏”,对于《清明上河图》这部恢弘巨制,她说先卖个关子,暂时不过多透露修改后的信息,等疫情过去在剧场公演时,相信会给观众带去不同的感官享受。长夜茫茫苍野愁,
黄河奔浪向天流,
此生风雨几时休。
《清明上河图》第四场的幕后伴唱“长夜茫茫”
王焱编剧,姚昆宏作曲领唱
姚老师在创作上有个原则,就是“万变不离宗、万音皆为情”。“中正平和,刚柔并济”是姚昆宏在二十多年中边研习边实践中得来的感悟。作为“百剧之母”的昆曲艺术,姚昆宏说她永远都是小学生,她要在博大精深的昆曲音乐中汲取更多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艺术生命。对于戏曲界,观众记住的多是名演员,而作曲者很少有人去关注,一个演员在台上唱的再好也有作曲者的一份功劳。国家要培养一个、十个、甚至上百个名演员容易,但要培养出一个作曲家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有的作曲家或老或己故,新生代作曲又少之更少。特别是像姚昆宏这样复合型的音乐家实在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当初我曾多次约姚老师说采访她她每次都说:“您不要写我个人,要想写就多采访一些北昆的老艺术家或中青年演员吧。我们这些剧目如果没有院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演职人员的配合,光靠一个人再拼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像我们北昆原来排练厅里那句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所以,经姚老师引荐,我先后采访了北昆的老一代演员如周万江、白晓华、张敦义及一批年轻演员。要说我与北昆结缘,还真要感谢姚昆宏老师的引荐。在我看来,姚老师工作能力强,待人热情真诚却又低调谦虚,真是一位“推己及人”的艺术家。
作者:郭宗民
2021年9月8日
本文作者郭宗民与姚昆宏合影
作者 郭宗民:北京市房山区人,《戏剧传媒》特约作者。以釆访宣传戏曲名家为主,数篇作品被《中国京剧》《中国演员》《北广人物》刊登发表,部分作品均被报刊、杂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