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福建乡土大发现,十五条人文线索或揭开“古闽”之谜!

中原到来之前的“古闽"是什么样子?汇总近年的探索成果,或可用十五条线索一步步揭开这个谜团!

一、干栏 

2015年5月,我在德化的戴云山地区发现了干栏的存在。在戴云山山高林茂的环境中,这种源自史前的南方本土民居风格,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不仅没有湮灭,反而大量遗存于环戴云山地区。从种种迹象上看,这种福建最古老的民居范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环戴云山地区发展成为合院式的木厝民居,并与土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德化县上涌镇“杏仁古街”(拍摄者:林鸿东)

二、廊桥 

如果戴云山的古闽建筑范式能跨越千年保存下来的话,一定不只是干栏。经过一番了解,可以知道,它就是廊桥。在得知戴云山有为数众多的廊桥之前,我一直以为,廊桥只是浙南与闽东的地域性风物。而现在,我知道,廊桥其实曾经遍布福建全境,即使是今天,它还在山地地区颇受欢迎。周亮工《闽小纪》载:“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永春县东关桥(拍摄者:林鸿东)

 三、龙窑 

戴云山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不仅催生了干栏与廊桥的人文景观,还孕育着土、火、木三者合一的绝唱——陶瓷。龙窑是福建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式,在包括德化、永春、安溪等县在内的环戴云山地区,从夏商周至今,与浙北一样,一直存在着以龙窑形式存在的古老陶瓷制造业。

永春介福东月窑(拍摄者:林鸿东)

 四、梯田 

早在汉人进入福建之前,福建早已拥有稻作技术。客家人到福建,他们遇到的绝非野人,而是和他们一样的农民。这些农民是比他们更古老的农民,更多才的农民,甚至是更先进的农民,他们在山地上种田。中国南方是稻作的发源地,南方的人工栽培农作物远远早于北方。厉声教授在考察了南方遗存后称:“百越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我看,就农业而言,是主要源头。

德化山区渐渐退耕还林的梯田(拍摄者:林鸿东)

 五、傩舞 

之前我在漳州浦南见过古傩戏的遗存,最近,有位龙岩的游祖地先生给我传来一些关于漳平山区的“游傩狮”民俗影像资料。“游傩狮”是一种有驱邪功能的原始舞狮民俗。“游傩狮”在漳平北部山地较为流行,据游祖地研究,其分布范围极广,主要有永春、大田、永安、尤溪、安溪、德化、漳平等地,刚好就是我所谓的“环戴云山文化圈”。福建的傩文化可远比想象中的更丰富。

漳州浦南镇的傩文化(拍摄者:林鸿东)

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拍摄者:游祖地)

 六、洞穴遗址 

福建史前洞穴遗址众多,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奇和洞。奇和洞遗址位于漳平市象湖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曾出土两具较完整的成年人颅骨及部分肢骨。科学家根据奇和洞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系人群,也就是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岛及太平洋岛屿等地人群,他们的祖先是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


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的奇和洞(摄影者:林鸿东)

 七、岩画 

把自然形成的石头造型或纹路当成神迹来膜拜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巫术传统。这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又慢慢发展成岩画崇拜,如华安仙字潭岩画。除了仙字潭岩画,东山东门屿的太阳纹岩画也颇为值得关注。在东门屿,我共找到了五处“太阳纹岩画”。东门屿“太阳纹岩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太阳的形象只是半圆形。这种半圆加辐射线的太阳形象,不只出现在东门屿,附近云霄、诏安的太阳纹岩画,亦是如是。这种半圆的太阳形象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指的是“浴日”,指太阳从海面上冉冉上升的情景。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浴日”。《淮南子》便有“日出于汤谷,浴于咸池”的说法。

东山东门屿“太阳纹岩画”(摄影者:林鸿东)

华安仙字潭岩画( 摄影者:许丽容)

 八、“二次葬” 

“二次葬”(“捡骨葬”、“洗骨葬”)是一种从史前至今一直沿袭的古老葬俗。奇怪的是,“二次葬”在北方很早就消失,南方则不然,一些包括壮族在内的百越民族后裔,与及客家人、闽南人,至今仍有此俗。福建全境大多数地方都曾有“二次葬”民俗,如果认真进行调查,此葬俗的覆盖地,很可能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开阔。在一些介绍客家“二次葬”的文章中,认为客家人的”二次葬“可能与客家人的迁徙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二次葬”更可能源自南方古百越族。

南安九日山二次葬民俗(摄影者:林鸿东)

 九、“花婆信仰” 

根据本人的发现与读者提供的线索,无论是漳州的云霄、东山、龙海、平和,泉州的丰泽区、安溪、晋江、惠安,龙岩的新罗、长汀、上杭、武平,福州的福清、连江、还是莆田的湄洲岛、三明的沙县,宁德的福安、寿宁,都陆续发现了“花婆信仰”的踪影。看来,“花婆信仰”是覆盖全福建的一种普遍性民间信仰!由于花婆信仰是涉及壮族(古骆民)人类起源观念的核心信仰,福建境内竟然会发现大量与之有关的民俗遗存,这显示了福建与壮族或者说古骆民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

东山县梧龙村“花公花婆”(摄影者:林鸿东)

十、“吞口” 

吞口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厌胜物,正如石敢当。在现在的西南地区,还有较多的吞口遗存。这显示了吞口的历史极为久远。这几年,在寻找剑狮时,我发现剑狮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它其实是遍布闽南的“狮面”辟邪物的一种。续而,经过深入的学术研习与大量的田野调查,我认为,“狮面”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吞口”辟邪物。于是,我提出了”剑狮起源吞口说“。闽南的“狮面”大多没有伸舌,而西南的吞口大多是伸舌的。有一次安海人文之旅中,我奇迹般地找到了“伸舌狮面”。据悉,这种”伸舌狮面“在安海并非孤例。从虎面到狮面,从伸舌到不伸舌,闽南的吞口演进很可能有一个漫长与独特的过程,这或许和闽南地区佛教的兴盛有关。

晋江安海的“吞口”(摄影者:林鸿东)
东山铜山古城的“吞口”(剑狮)(摄影者:林鸿东)

十一、“玛尼堆” 

我从2019年9月开始探索“闽南玛尼堆”。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闽南玛尼堆”为数众多,其功能主要是镇风、把水尾、镇煞、葬婴、生殖器崇拜等。闽南人大多称其为“塔仔”。“闽南玛尼堆”有部分还保留着较为粗朴的原始形态,但大多明显已经受到佛教、道教、风水术的影响,特别是风水术的影响。类似的“玛尼堆”、“风水塔”,在闽南地区普遍存在,却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究根问底,也从未有人将两者联系起来。从当前掌握的信息看:“闽南玛尼堆”是“闽南风水塔”的原始形态,与全球性的“玛尼堆”现象(如西藏的玛尼堆、内蒙古的敖包,还有韩国的社郎堂、日本的十三堆------)之间很可能有密切的同源关系,是一种古老的灵石崇拜的遗存。“闽南玛尼堆”,可谓是玛尼堆文化的中国东南沿海类型。


南安大塔寨山的“玛尼堆”(摄影者:林鸿东)

 十二、“石笋崇拜” 

泉州临漳门外,是笋江!江畔有一“石笋”,江因此物得名。“石笋”极古,或唐,或宋,亦或更为久远。笋江月色,为泉州旧八景之一。有学者认为,“石笋”可能是古闽越时期生殖崇拜遗物,也有人认为,此“石笋”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生殖崇拜有关。我个人认为,前者比较靠谱,因为德化碧坑村也有类似“石笋”(单一石头),两者极为相似,如笋江“石笋”与德化“石笋”一样,笋身上都有刻纹(半圆),且笋江“石笋”所在地为“龟山”,德化“石笋”所在地为“龟穴”(碧坑即鳖坑)。由以上可知:泉州古代素有“石笋”崇拜的传统。有人告诉我,类似的石笋,漳州也有。石笋崇拜后来慢慢演化成厌胜物信仰。


泉州笋江区的石笋遗存(摄影者:林鸿东)

 十三、盘古庙 

盘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其较为公认的最早记载,是三国时期东吴徐整(江西南昌人)所撰的《三五历经》与《五运历年纪》。在徐整的笔下,盘古“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民间信仰,盘古信仰最为神秘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它的分布主要在南方,特别是岭南;二是它不仅是创世神,很多时候还被视为“猎王神”。不少学者指出盘古与畲瑶的“盘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范文澜认为:“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盘瓠入汉族神话。”根据我近年的调查,戴云山山脉南麓山地,很可能存在着一个“盘古文化区”,这个“盘古文化区”有多大?是不是覆盖整个“环戴云山文化圈”,值得进一步的了解!

同安莲花镇西坑村的“盘古大帝”像(摄影者:林鸿东)

同安区汀溪镇的猎王神信仰(摄影者:林鸿东)

 十四、疍民 

疍民,一个神秘的族群,一个古老的族群,一个被遗忘的族群,一个最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族群。这个族群隐藏着远古闽人的航海秘密,孕育出河洛复兴的乡土传奇,他们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漂泊在九龙江上,他们的同族遍及东南沿海,他们的行迹远至东南亚、南太平洋。《越绝书》称百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唐刘禹锡曾撰文称:“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寨)、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到漳州游玩,曾写过一首诗《夜宿海边寺》,诗中有句:“怪得寺南多笑语,疍船争送早鱼回”。傅衣凌教授在《福建畲姓考》中称:“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擘,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后乃辗转流布于闽浙赣三省边区,并深入于粤东,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爰分为二,实则一也。”关于疍民的族属,我不赞同疍民都是汉族的说法,也不赞同疍民都是百越后裔的说法。疍民的人种来源应是多元的。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从人种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看,疍民的生活方式确实源自百越。

十五、蛇崇拜 

蛇是古闽人的图腾之一。《路史》云:“闽乃蛇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注:“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我在探索九龙江疍民文化时,在漳州芗城区江畔的水上神庙进发宫处发现了蛇神神像“法武爷”。“法武爷”造型独特,分为蛇头与蛇身两部分,蛇头用桃木雕刻而成,如手柄;蛇身用苎麻编制而成,平时盘成一团。

蛇神像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到是否与疍民的蛇图腾有关的问题。在古代文献中,多有疍民“蜑家宫”内画蛇以祭或祭祀蛇神的说法,进发宫属于“蜑家宫”无疑,但此类蛇神像是否属于疍民祭祀的蛇神,却有待证实。在古文献中,较为接近的说法是清代胡曦的《枌榆碎事》中所说的“有神像,旁为蛇”,以及清康熙时期的《澄海县志》里提及的“以木刻龙首尾祀庙中”。关于法武爷,有人提出,它是闾山教的“法鞭”。也就是说,法武爷其实是福建民间神秘道教派系闾山教的法器。而闾山教的神灵张圣君,其神像往往也是披蛇的神像。

漳州芗城进发宫法武爷(摄影者:林鸿东)

永安安贞堡福兴宫的张圣君(摄影者:林鸿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