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教学手记——高三写作训练之一:建立表述角度

让学生建立表述角度意识,并能形成表达习惯,是高三写作急需训练的内容。

角度代表着思维的切入点,只有具备在不同的切入点审视材料、拓展思路的能力,写作才有可能形成多层面分析论证的逻辑结构,而中学生写作大多是不具备这一能力的,因此,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表述角度的专项练习。

下面,是我第一次训练的基本情况。

选择性必修的《<老子>八章》对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组织同学阅读了这八章。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内涵,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网络传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网络词语。

随着“佛系X”词组在网络上的频繁出现,其在继承日语原有语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语义上有了进一步的展。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佛系X”有表示处处不坚持、任意跟风随大流、比较颓废的生活态度的意思。感情色彩趋向贬义,而且表示贬义色彩的例子越来越多,使得“佛系X”常常与“拒绝”“别”“不是”等具有否定性含义的词搭配。

“sang文化”指一些90、0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生活、学习、事业、情感等的不顺,在网络上、生活中表达或表现出自己的沮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势。“丧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材料二

2012年伦敦残奥会

郑涛首次出战,因为失去双臂,出发时他只能靠紧紧咬着毛巾保持姿势。一声哨响,他整个身躯变成柔韧的“发动机”,用脚和腰部发力,奋力游行。终点冲刺时,他用头狠狠地撞向泳池壁,最终他以1分13秒56打破世界纪录,拿下冠军。一次又一次,他忍受着剧痛,教练曾劝他,训练的时候可以不必去“碰壁”了,他却说:“如果我不用头触壁,每次的成绩就不准确,所以你不用怕我疼。”

材料三

2013年,9年没有回家的李明亮,突然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背着行李回了家。并且随他一起回家的,还有50多蛇皮袋装着的书籍。那些书都是李明亮在读博的时候买的书,大多数都是还没拆封的新书。李明亮为了把这些书运回来,花了3千多块钱的运费。李明亮回来后,不光李明亮的父母很高兴,就连村里的人也对他很客气。毕竟这么多年来,村里就出了他这一个博士,大家一直都以他为傲。

然而,李明亮接下来的表现很快就让原本盼着能喘口气的父母又焦虑了起来。

原来,李明亮变了,彻底的变了,他回家后,就成天窝在家里看书。很少出门,也不愿意见人,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过着蜗居生活。饭菜熟了,他就出来吃现成的,吃完后,就又回到他的房间里去。起初,对于李明亮的行为,做父母的还百般隐忍。但转眼已经好几年过去了,李明亮还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丝毫没有想出去找工作的想法。

此时的李明亮已经37岁了,该是成家立业的人了,村里像他这般大小的人,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分担父母的负担。父亲感到十分的绝望,一提到李明亮也是暴跳如雷。他说有一次,他在做农活的时候,由于不小心摔骨折了。当时村邻都热心地过来搀扶他,但身为儿子的李明亮,却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就回房间去了,李明亮的冷漠,让他当时感到十分心寒。

学习任务

1.班会上,有同学认为佛系思想源于老子,你赞同吗?请写结合《老子》八章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认识。

2.假若你是人生导师,请给郑涛或李明亮写封短信,结合《老子》八章的内容给他以人生引导。

3.要求:明确分析角度。

请看部分同学的作业,虽然还很稚嫩,但作为开端,我觉得还有挺有意思的。

无为而无不为

苏州中学园区校 高三(2)班 万心羽

无论是原先的佛系,还是演变后趋向贬义情感色彩的佛系,都与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便不相同。

从两种思想具有的前提来看,便是从两个角度出发。“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指的是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此类“摒弃物欲”的前提是“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以及难得之货”具有危害性。“佛系”所体现的不坚持、跟风、颓废无作为等行为,前提是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顺因而表达自己的沮丧。两者从前提的角度看,本质上已出现差别。

老子的思想与佛系文化也建立于不同的基础之上“夫唯不争,故无尤。”像水一般不争的善人所体现的是“不争,无为”的思想,包含着心胸沉静、待人真诚和恪守信用等各方面的美德,而非佛系体现的“没有一定的思想。”不争的美德建立于“美德”的基础之上,“无欲无求、不悲不喜”的佛系思想则建立在个人心境与追求的基础上,两者仅为表面含义类似。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带系文化中的无为恰恰相反。“保此道者不欲盈,夫难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所言“柔弱、不争、无为、顺其自然以及虚静”中,也存在有志的追求。同时,顺其自然是道的本性,即无为成就了道,又为有为。“无为”造就了一切,有道之人也以自然形成的本性为基底,铸就了更为完善的人格。  不断引申演变的“佛系”已被丧文化所侵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精神焦虑与悲观色彩的思想更是与老子相背道而驰。明无为之为,识无用之用,无为而无不为,才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

所谓“无为”

杨喆

不赞同佛系思想源于老子,二者虽都含有“不争”这一行为,但无论从行动出发点还是从执行过程来看,都存在本质差别。

从行动出发点来看,“佛系”更多的是因为当代快节奏高压生活使人难以喘息,从而转向佛系这样一种“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和平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被迫决定(无论其是否是出于“意愿”),也可以说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个人选择。于道家而言,这样一种不争不抢、无为的态度则是一种人生哲理,“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无一不指出此为老子其个人哲学观积极做出的选择。二者再选择层面差别巨大。

从执行过程来看,“佛系”大多数是一种面对选择的应对过程,执行者的压力、焦虑等因素是做出选择的主要考虑对象,具体则体现在选择结果的“不争”上。而于老子,做出选择是后于人生哲学的,可以这么说,其执行过程依据其人生哲理,哲理的优先权永远在第一位。

先"有为"而构造自我,再“无为”而待外界。二者执行对象也不相同,“佛系”作用于自身,老子则是面对他人的不争",这点可以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看出佛系与老子的思想乍一看观念相似,但从出发点分行动而言,二者天差地别。可以依据老子而"佛系”,但切莫因"佛系”"而以老子的思想错误解读麻痹自我。

形似神不似

张琪

从落脚点来看

“佛系”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看似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相似,但仔细一想却不然。所谓“佛系”思想,讲的是一种生活态度,非要说个所以然,也只是构建了一个思想框架,且其旨在于自己。而老子则完成了整个思想系统的构建,从何谓道法,到如何遵循道法都有明确的界限和要求,且其旨“道法自然”在于以无为自己而有为他人,利物为人而不害不争。

从情感色彩来看

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佛系”有表示处处不坚持、任意跟风随大流、比较颓废的生活态度。显而易见,其感情色彩趋向贬义,与日渐流行的“丧文化”一样,是当前青年逃避现实、不愿自知而贩卖焦虑的一种手段。而老子则传播的是一种带有积极色彩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认清世俗、了解自我而追求“上善若水”、“道法统一”的理念。

从内涵来看

“佛系”的不坚持、任意跟风随大流,是指在处事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用阿伦特的话来解释,就是“道德思考没有通则可循,独立道德判断是艰巨的任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独立判断是一件责任风险极大的事。如果随大流,做对了当然好,做错了也能很方便为自己辩护,因为有无数人和你一起分担错误的风险,躲藏在人海之中实际是匿名的,即使出错也可指望“法不责众”而逃避。这便是“佛系”思想的逃避责任、逃避自我的精神危机。而老子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则是指道成就万物,并非有意作为,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的完全自然而然。老子将道法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因其无为,而成其有为;一切因其自然,而顺其自然。

不争,大争

高三(2)班  唐铁峰

关于佛系,首先我认为当下的佛系已经与最初时的佛系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当下的佛系趋向于的是一种不愿作为,不愿面对而为逃避遮遮掩掩的借口,而最初的佛系,则是想要以一种与世无争,淡泊不惊讶的地处世态度来追求内心的平和,不过即使是最初的佛系,我也认为其与老子的思想在本质上存在有巨大的差别,我接下来所要讨论的佛系,指的是最初的佛系。

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容易发现的共同点,那就是不争,但同时,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恰恰是在这不争两个字上。

首先,我认为两者的不争之物是有区别的,我认为佛系的不争,是不争外界加于己身的事物,也就是将外界肯可能对己产生的悲喜之情放下置于一旁,这是一种被动的不争,而老子的不争,则是一种被动的不争,主动地摈弃自己的对于上位的追求,这是一种更高的需求与要求。

其次,我认为两者之所以不争所为了的对象也是有区别的。佛系讲究的那种生活态度,看似是不争,但是说到底还是为己争,冠以佛名,或是取独一人修己之意,佛系的不争,是为了满足自我而有意为之,并非是没有意想之外的名利之收。而老子得不争,则是真正放下了一切名利的可能,在幕后悄然无声直至默默退居。

佛系的不争,实质是一种为己而为的小争,老子的不争,却是一种大争。不争,成就于塑造出的人性的完美之上,使真正做到了无所求,大争,则是来源自人性深处的觉悟明了,契合的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依托大势规律而存在的,大势规律是亘古永恒的。大争,讲究的就是顺势而为,循规而作,看似是无声无息,但却真正能够造福泽润他人,我想这也正就是老子所谓的:

上善若水。

要佛性而不佛系

高三(2)班徐孟麒

佛性是源于老子思想,而佛系是当代青年的贬义体现。把佛系生硬地曲解为佛性,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内涵的片面认识。

当代中的佛与老子的佛成因是不相同的。前者是人们逃避现实、不愿承担责任的半放弃自我苟且偷生的消极生活状态。而后者则是“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境界。它的佛性是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积淀下才表现出的不争,并非自暴自弃而是在不断地提升要求自我,并非是心无大志而是鸿鹄之志隐形展现。

当代中的佛系与老子的佛的实际表现也是不同的。人们处在前者之下,颓废只是开端,随之而来的堕落、迷茫以致最终对于世界的空洞,自我消沉以致自我灭亡。束缚的不是自己是那具肉体,而是灵魂深处那颗不断跳动、迸发向前的炽热之心的冷寂。一个人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自甘堕落还自欺欺人美其名曰“佛系”。这种弥漫在四周,在空气中氤氲的腐败、丧气感压抑人的背脊,逼使人喘不上气。后者则是浑然不同的,心中早已佛性的人乃处之泰然,用一个“定”字来概括气外在表现也不为过。心定、气定乃至神定,有如老子写出道德经、面对关令尹喜的刁难时的气定神闲,既不外扬也不内敛,对外事万物的自然之道心中都有一个把握的维度,乃是宇宙观。这种看似是与世不争、道貌岸然,其实只是因心中早有定数,才得以变现出来的定。

不论是成因还是其过程表现,人们都对“佛”有个片面亦或错误的认知,究其根本,则是对老子思想的不深入了解的表现。因此,在学习老子思想时,我们也因追求“佛性”而不要表现的“佛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