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洋葱”的故事,和故事中学到的“做菜技巧”

对洋葱的初印象,是在我家老爷子身上。

老家在北方农村,父辈们是经历过饥荒,两脚踩泥的农民。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从不挑食的,因为对于他们那辈人来说,可以果腹的“植物”就算美食了,能吃的蔬菜皆为珍馐。

从我开始表现出对厨房的兴趣后,无论折腾出个什么样的菜品来,父亲都会大赞好吃,唯独对洋葱,碰都不碰。

听老爷子说,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吃的洋葱太多了,把一辈子要吃的洋葱提前吃够了。

老妈说,她刚嫁到家里来的时候,没有条件天天炒菜。半碗齁咸的农家大酱,几个滚圆的洋葱,就是每顿饭的菜了。

轻辣微甜的洋葱,蘸上一点黄豆酱,最能帮助咽下粗糙的玉米面窝头。

老爷子记忆中关于洋葱的故事,也太“单纯”了些,发掘不出多少关于烹饪的技巧。

我这代人更幸运些,与洋葱有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里也有不少烹饪的秘密。


01 | 鸡肉中消失的洋葱 |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北漂的时候,一个在同一城市却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突然联系我,说想吃肉了。

北漂的滋味不好受,各种苦楚不尽相同,说出来也不见得有用,几句宽慰的话有时候还真抵不上一顿肉呢。

那会儿还没正式学厨,手艺一般般,不过我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给丫炖了一锅鸡肉吃。

他看我切洋葱的时候,还特意嘱咐我,“你忘了呀,我不吃洋葱的,别放啊”。

我无奈的把洋葱切小点,以保证它能彻底“迷失”在鸡肉里。

油热把洋葱碎和西红柿丁下入,不停翻炒,炒出汁水,加点盐盛出来。

再炒鸡块,把鸡块里的油炒出来,腥味也就炒出来了,放点姜片,一两个八角和几片香叶,炒出香味,把之前的洋葱和西红柿下进去。

扒拉几下,放点生抽和老抽,加一罐啤酒和开水,加点盐和胡椒粉调味。

放点跟鸡肉最合拍的土豆块儿,关小火,盖盖子,炖。

丫还特爱吃粉条,于是,我故意没放。

上桌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故意扒拉了几下,不知道是找粉条呢,还是找洋葱。

啥也没找到以后,把仅有的两个鸡腿霸占了。

重点是,洋葱消失了……

烹饪中有很多“神乎其神”的技巧,不见其形,不闻其味,无形却有形,称为借味

把食材当做调味料来使用,自然长成的味道比起化学产出的调味品,虽没那么夺目,却恰到好处的把主味支撑了起来。

这道菜里的洋葱和西红柿,提供了鲜和甜,补充了鸡肉鲜甜中厚度的不足,免去了用鸡精味精时夺味的苦恼。

这个技巧很实用,学起来也很简单。

炖鱼时加几根芹菜或者一个尖椒,豆腐汤里的海米,粉丝娃娃菜上的三片火腿,还有鼎鼎大名的“葱姜酒水”,其实都是厨师在使用借味这个“小伎俩”。

用食材给食材调味,好过用调味品给食材调味。

其实那天我是准备了粉条的,没有放只是临时起意而已。

烦恼不就是这样来的嘛,都吃到肉香了,为什么还总惦记着粉条?


02 | 洋葱和木耳 |

还是在学厨之前,在一次公司聚会上,基本上都是海鲜,牛羊肉什么的硬菜。

我在不经意间注意到了一件小事,那些看起来很上档次的硬菜,并不是每个人都爱吃,反而是一道很不起眼的凉菜,无论转到谁面前,都会夹一筷子。

这道菜就是“炝拌木耳”,木耳其实只是这道菜的营养担当,真正撑起这道菜味道的,是洋葱。

洋葱丝中的硫化物会随着时间挥发掉一些,炝味变淡,微辣的刺激更加凸显,回口的甘甜在醋和糖的配合下被放大了许多。

咬合时,那一声“咔嚓”,把这道菜上升了一个维度,从听觉上胜过了桌上的硬菜们。

烹饪像极了艺术创作,把特点或者痛点放大,甚至夸张化。

一道好吃的菜,总得有一个让人记住的点吧,辣也好,香也罢,鲜也行。

很多人做菜意识不到这一点,平淡的食材搭配,千篇一律的调味料混合,出来的效果就是古人所说的“味如嚼蜡”,毫无特色。

就像一只球队,围绕一两个明星球员建队。

一道菜也是一样,它的主味或许是一种食材的本味,或许是一种调和的味道。

这是一道菜的章法,也是做菜的章法……

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章法吧。

家常凉菜的技巧:糖和醋的量稍多一点;用料油泼辣椒,做出来的辣椒油最适合凉菜。

凉菜增香的小技巧:芝麻酱,香油或者芥末油,都要少量就行,或者放一点辣鲜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03 | 洋葱与孜然 |

洋葱并不是咱们本土的物产,而是汉朝时期的舶来品,所以名字里带一个“洋”字。

不过洋葱在祖国的西北地区,有一个更接地气的雅号,“皮芽子”。

就是那个新疆名菜,“皮辣红”里面的“皮”,也是那个羊肉串在上火之前要泡的“皮芽子水”。

这个故事发生在学厨以后了,我在研发一道新菜的时候,反反复复的折腾好久,总是感觉缺少了某些东西,说不上来缺什么,但就是感觉差一块拼图。

卤好的鸭腿和鸭胗,用手撕成筷子一样粗的肉条,下锅煎炒,加孜然面和辣椒面翻炒,出锅前放一点尖椒丝提味儿。

也可以用鸡腿做,但是鸡腿水分含量太高,香酥的口感差一些,撒上淀粉,先过油炸一下效果会好一点。

这道菜就是要突出肉的香,吃肉嘛,不要什么鲜和甜,厨师把肉做香才是对肉的尊重。

结合新疆对皮芽子的喜爱给了我灵感,孜然和洋葱的结合在我的炒锅里第一次出现了。

洋葱里的硫化物和葱蒜辣味,在高温下全部化为香味,钻进肉里,补上了味道上缺失的那一部分。

菜品中所呈现的香味,是融合香。

在不夺主味的前提下,尽量的多拼凑一些香味。

炒菜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先用葱姜蒜炝锅?

目的就是增加菜品整体的香味,葱姜蒜这三兄弟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做适合用来炝锅的小料,源自它们体内独特的香味因子,和其在高温下升华后的味道。

关于炝锅的事儿,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页翻看。

孜然,辣椒加洋葱的组合,可以对付所有油炸的肉类,用来给油炸后的肉类回锅深造,味道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手机打这么多字儿,手指头可怜的抽筋了……

所以这篇文章的结尾,依旧是那么的突兀,哈哈哈……

觉得文章还凑合的朋友,记得点个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