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重伤后,又经历一场劫难,却因祸得福、大难不死

1930年4月2日,红五军第一、三、四纵队离开江西袁州,准备迂回到湘赣边界,再北上进攻江西的万载、铜鼓。

不料部队经过莲花县路口镇附近的一条山路时,突然与增援袁州的国民党朱耀华旅一部遭遇。

情况万分危急,军部命令特务大队马上阻击敌人,等待后续部队赶到进行反击。

大队长谢嵩和副政委李志民(1955年授上将军衔)立即行动,分头带领部队抢先占领山路两旁的高地,进行阻击。

敌人凭借兵力上的优势,疯狂向红军特务大队的阵地冲击,企图突破阵地后迂回到特务大队侧后,以便前后夹击。

这次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在不断增加。

时年24岁的副政委李志民亲自在第一线上指挥作战,一面用马枪向敌人射击,一面指挥机枪排坚守阵地。

在李志民的带领下,红军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击,阵地岿然不动。

突然,李志民感到像被人当胸击了一拳,忙用左手捂住胸口。

他低头一看,血从右胸部上衣口袋上一个破洞里涌出来,顺着手指缝滴洒在草地上。

李志民顿时脑袋嗡的一声,眼前景物一片模糊,他知道胸部已经挂彩。

可是,大敌当前,身旁还有五名重伤员,责任感和理智使李志民镇定下来,不顾个人的安危,也不声张,照常指挥部队抗击敌人的进攻,掩护着重伤员。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忽听背后传来喊杀声和枪声。

李志民忙回头一看,原来是后续部队已经赶到,压在我心头上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这时,他才感到伤口疼痛,头脑晕眩,没有力气站立起来,但还隐约听得到枪声逐渐远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红五军后续部队一阵勇猛反击,敌人支撑不住,丢下辎重便仓皇溃逃,红军尾随追击了几里地,缴获很多。

战斗结束后,后续部队才发现奄奄一息的李志民和他身旁的五名重伤员,马上紧急抢救。

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军医很少,又没有药。护士只能用棉花、纱布沾上碘酒塞进伤口消毒,然后用绷带把伤口包扎一下,就派民工用担架把李志民抬送后方医院。

这时,李志民右胸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止血,加上担架的颠簸,肺部枪伤的血水有的顺着创口往外渗,渗透了纱布绷带。

有的血随着呼吸进入支气管,淤结成一小块一小块血块,从气管里呛咳出来,伤势越来越重。

一位抬担架的青年民工看到李志民的情况这么严重,脸色也完全苍白了,焦急地对同伴说:“这小伙子伤得这么重,还不停咳血,只怕没救了!”

同伴是个中年人,但还比较沉得住气,答道:“看上去确实挺糟糕的,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了!”

两人继续赶路,由于他们害怕被国民党发现,只能走僻静的山路,又是一路颠簸。

李志民虽然躺在担架上,但极度虚弱的身体根本经不过这样的折腾,就这样昏迷过去。

两名民工急于赶路,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发现李志民人事不省,连忙把担架停在路边商量怎么办。

这时他们已经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远远地走来几个背着枪的国民党团丁。

青年民工见势不妙,害怕被团丁抓住脱不了干系,再加上李志民昏迷不醒,认为他可能已经救不活了,打算撇下担架赶紧逃。

中年民工坚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则,坚决不同意撇下伤员。

好在那几名团丁并未注意他们,拐了个弯向另一个方向走去。

中年民工等他们走后,就带着青年民工,又赶了二十多里山路,才把李志民送到红军的临时医院。

当他们到达医院时,李志民的呼吸已经非常微弱了,医生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尽力抢救。好在经过及时救治,他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生后来告诉李志民,他能够重新站起来真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李志民在胸部中弹受重伤之后,又在担架上经过了几十里山路的颠簸,无异于是另一场劫难。

令人称奇的是,担架的颠簸虽然使他不能尽快完全止血,而且不断咳出淤血来,但在当时医疗条件不可能进行胸腔手术的情况下,把淤积在肺部的血块通过气管呛咳出肺部,避免了胸腔淤血过多,造成“气胸”,便于到医院后抢救治疗,反而挽救了李志民的生命,这真是因祸得福、大难不死。

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李志民这位开国上将终生难忘。除了感谢妙手回春的医生之外,他对于那两位奔波数十里送他去医院的民工,尤其是那位决不放弃他的中年民工,他更是感念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