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唐诗解读——杜甫之《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注:
弦欲上:农历每月七、八两日之月呈半圆状,称“上弦”;“弦欲上”指即将上弦,也就是即将成为半月二
影斜轮未安:此句说月影未圆,如轮未安。
“微升”两句:描写上弦月初升时景象,新月初上,又隐于云端。
古塞:即秦州。
“河汉”两句:月光细微,又隐于云端,故银河依然明亮,星光下的关山显得清冷。
“庭前”两句:庭前的菊花悄然沾满露水。
团:菊花多呈圆球状,故称“团”。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秦州时所作。此诗描写塞上初月,生动逼真。是一首精美的写景诗和咏物诗,它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句句突出一个“初”字,扣题甚紧。咏月其妙,自在诗中,畅怀之辞,一在诗里,一在诗外。诗里诗外浑然一体,方成此诗。
王嗣奭在《杜臆》中认为,“此诗为肃宗作。天运初回,新君登极,将有太平之望,秋期近而月影清也,然嬖幸已为荧惑,贵妃方败,复有良娣,入河而蟾不没也。林甫、国忠弄权于前,辅国、朝恩又继于后,捣药之兔长生也。所以只益丹心之苦,徒增白发之明。今干戈满地,月当无所不照,休得止照国西之营,谓此营士便能戡乱而可以无忧也。时官军于长安之西,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而李、郭等以六十万兵溃于相州,当在此时,公盖有深虑焉。白发增明,谓以忧加白。”这是前人在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历来为诸多评诗人所引用,认为此诗有隐讽时事之意。
关于上述观点,朱鹤龄、纪昀为主,认为如此解释未免牵强附会,这也难怪,杜诗因注家众多,难免在解读时会产生分歧,有时为了不肯附会前说,故意标新立异,以至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解读。《杜律启蒙》认为,“句句切初月,亦只咏初月耳。旧说谓讥切肃宗者,大谬。”
倒是仇兆鳌的观点较为谨慎,纯就诗论诗,不作发挥,只是做了调和式的评价。我意亦是如此,无关比附,就写月之诗而言,此诗当为佳作。像这样句句落实.难免穿凿附会。但是诗中是否暗寓讥刺之意呢?我们也没有理由完全否定,浦起龙说得好:“存其说于言外可尔。”意即不妨把这理解成隐藏在文本深处的言外之意。
诗人客居秦州,彼时秦州正值秋雨季节,淫雨连绵,期间诗人诸多作品中水气十足,然于百无聊赖之日,忽逢晴日,举头相望的初月,心中颇觉新奇,故咏之。
挂在秦州上空或挂在杜甫心头的这个上升的欲圆未圆之月,虽然有时会被薄云遮掩,但整个天宇仍然清澈、澄明。天空之下,陇山清寒,庭院凝露,菊花如团。天上之初月,天下之远山,庭院之景与人之认识,在这三维空间的古塞赏月图里,杜甫将自己的思绪集中落在后边的隐秘之处:薄云掩月,河汉无极;河汉清澈,山峦清寒。
华裔诗人、文艺理论家叶维廉先生曾提到这首诗对此情景交融的特殊心理思维所铸造的优美文字进行如下评述:
诗中没有一句不是自然现象展露的弧度的迹写,但同时又没有一句不是“人的境遇”(如御边所引起的国家、个人的境遇)的迹写。诗人只给我们他对自然现象所经验的基本迹线,使读者从迹线索构成的气氛里,感受到多层类同的情境的迹线(御边只是最明显的一层)。……虽则在写诗时或有意、或无意地用了象征,但很自然地会以外象的迹线,映入内心的迹线这种表现为依归。
联系诗人的另一首诗《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月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这首咏月诗,天上人间,两相相映,神话现实,生生对照。如果把这首诗纯粹当作一首赏月诗又有何不可。天地万物,唯人最具灵性,唯人最具裁成天地、曲成万物的智慧。特别是诗人,特别是心怀柔肠,情倾万物的诗人,其特异、敏感的灵性,又会使诗蕴含丰富的意蕴。
面对纷繁杂驳、奔腾流动的现代世界,文学家、诗人常喜用变异幻化、光怪陆离的文字构造出一种陌生化、多义性、神秘性、梦幻性的世界,我们常常听留恋于音响性、节奏性、流动性的音乐文字世界中,沉吟于梦幻性、色彩性、光感性的美术画面中,以及想象在特殊精神状态下观照的“对应物”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