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金融往事:中国第一家机器造币厂——广东造币局
中国铸币工业的近代化,开始于张之洞1887年在广东创办的铸钱厂,广东造币局是中国历史上机械铸钱之始,是铸钱工艺的一次革命。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发现市面上银币流通价值往往大于它们实际的含银量,这其中就有利可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铸币税。而且当时市面上的银币都是外国的,比如墨西哥的鹰洋、英国的站洋、法国的座洋、日本的龙洋等。
1887年,张之洞上奏朝廷请许广东试铸银元,而清政府正好也想减少白银流失,急于抵制外洋,于是就同意了。于是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铸钱厂,广东造币局成立了,从此开启了中国铸币工业的近代化。
当时的驻英公使刘瑞芬与英国伯明翰喜敦厂订立购买机器的合同,张之洞则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乡(今黄华路)购地80余亩,作为厂址。该厂于1889年5月投产,在技术上依赖英国,不仅全套设备由英国进口,而且由英同派4人作为造币局工程师。
局院落被一条壕沟环绕起来,设置两个制造铜币和银币的车间,铸铜钱有九道工序。仅熔铸车间就有十一个之多,每个车间设五个熔炉,五个熔炉生产出来的液态铜铅集中在一起。进入下一工序。工匠雇二百人,管理人员十八人。管理上实行工厂体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原材料管理。规定除机械师外,不许穿带口袋衣服,以兵勇维持工厂秩序。授予他们搜查、逮捕和处罚的权力。实行层级管理,可以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在中国出现。
1889年广东造币局正式开工,试铸七钱三分的光绪通宝,由于七钱三分的银元比市面流通的外国银元成色好、分量重,很快被人收藏或熔毁减色减重新铸以牟利,从而退出了流通市场,反而不敌外洋。
七钱三分的银元流通时间很短,当时就被大量熔毁,存世量很少。
出师不利,造币厂赶紧采纳了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重新铸造了成色和币重都与市场流通的外洋相同的七钱二分版银元,俗称七二番版。
可惜还没来得及发行,就引起了朝廷的非议:银币光绪元宝的四周被洋文环绕,仍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于是只能重现设计。因此七二番版存世量极其稀少,是中国银元十大珍品之一。
经历了前两版银元的失利,第三版银元终于被市场认可,迅速占领了流通市场。
广东造币局后来被收归中央,归清朝度支部管理(相当于财政部)。民国后,1912年改名中华民国军政府广东造币厂。1914年财政部将造币厂收归部管,改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
抗战爆发后,广东造币厂停止了生产,就这样中国第一家机器造币厂终结了。抗战胜利后,厂址由兵工署第八零工厂借用,现在为广东省委校址,位于广东黄华路,现在还留存有当时银库的位置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