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精致,绘画大师却越来越少?

无可否认,如今我们在观赏一幅幅当代人物画作品时,总会觉得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一般来说每个人观察对象的感受不尽相同,表现的技法也各有千秋,为何画出来的作品会有这样的感觉产生呢?

理论上讲,创作的作品融入了作者许多情感和积累,肯定是鲜活生动有灵性的,而一件制作的作品,因为缺乏激情和灵感,则会显得机械呆板而重复。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摹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耷 水木清华图

120×50.6cm

南京博物院藏

所以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精致,但我们这个时代却出不了几个真正的绘画大师?

画得像“照片一样”这个词在你还懵懵懂懂刚拿起画笔学画时,有人这样说你,显然是个褒义词,然而在你的身体和你的绘画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后,有人这样说你明显就带有了贬义的色彩。如果一件作品照相机能够“咔嚓”一下就轻松搞定的事,我们何苦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涂抹于纸上画布呢?

唐寅 落霞孤鹜图

189.1×105.4cm

上海博物馆藏

这其实是涉及到一个绘画性的问题。绘画和摄影同属艺术范畴,但绘画有绘画性,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摄影有摄影性。这中间的差别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所占比例大小的差别。绘画性必然包含着绘画主体的精神情感与主观判断,通俗地说,绘画性最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材料、观念和过程,而在于结果体现的精神品格,也就是不管你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还是油画笔在画布上画,最后的作品如果是呈现出像照片一样的效果,那就是绘画性不强。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画家来说,这种评价无疑是比较尴尬和难堪的。

金农 红绿梅花图

138×65.5cm

上海博物馆藏

众所周知,美术学院的国油版雕专业,是需要经过长期扎实的素描、速写基础训练,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不光要画人体表面能见的体态变化,还需要对骨骼肌肉等那些肉眼无法所见的充分了解。一个优秀的人物画家,需要经历漫长岁月的积累,个人修为的历练,废纸三千的勇气,创作时才能达到熟能生巧,才可以信手捏来。胸中无丘壑,笔下无乾坤。现在的很多画家急功近利,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又不想花太多的工夫进行造型训练打基础,所以往往只能借助科技和图像来走捷径。

梵高 自画像

40×31cm

1889年

优秀的绘画艺术语言里,会清晰地产生一个明了的线索,来凸显艺术的独特张力,亦即所谓强烈的个人语言,在美术史中,古今中外,我们能轻松地联想到许多这样的艺术家,顾闳中、朱耷、唐寅、金农等等,西方的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等,包括当代的丰子恺、潘天寿、林风眠、吴冠中等等,我想,绝对不会有人评价他们的作品是机械呆板复制出来的。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243.9×233.7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像的泛滥,绘画何为成为当下许多人的疑问。摄影不仅替代了速写与写生等传统的画家记录形象的方式,而且也替代了画家用自己的眼睛观照世界的方法与角度。摄影是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当代许多艺术家都采用这样的方法,但绝不能因此而本末倒置,替代了写生。好多人不对着电脑图片,根本就不会画画,还有的甚至需要把某个局部放大到超过实物几倍的程度,才能照样一点一点地精细描摹下来,美其名曰超级写实。如此画的作品不像照片才怪。这种对摄影和电脑技术的高度依赖与当初我们喜欢绘画的初心大相径庭。

马蒂斯

开着的窗户

1905年

为何毕加索要说:我一生都在学习像儿童般绘画,就是希望保有一颗绘画的初心,不受功利左右,能够天真无邪地观察这个世界,随心所欲地表达心中的情感,这个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来源:书画之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