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仡佬族文化的传承者与践行者——访广西仡佬族诗人郭金世

      最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仡佬族诗人郭金世著作的诗集《青㭎树》甫一面世,就在广西文坛上引起高度关注。据悉这是广西仡佬族文学史上的第一本诗集,共收录了160首诗人缅怀父亲的诗歌。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歌颂了广西隆林这片神秘的土地,颂扬了一辈子生长在这片土地的父亲以及这里的父老乡亲,勾勒出一位仡佬族普通农民父亲的形象。通过这本诗集,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广西最稀少的世居民族之一仡佬族这个民族的精神,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热议话题。笔者在佩服诗人才华的同时,不禁对其精神世界充满好奇,故一探究竟,力图通过此次专访了解什么样的经历才诞生了这么感情丰富的诗人。
      “生活的艰辛铸就我乐观的心态”

       郭金世1967年10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仡佬山寨。那里的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拔、隐忍刚毅。他出生的村庄,是一个和他的民族一样充满着诗意的地方。他深爱着那里的土地、那里低矮的房屋和一草一木,在仡佬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郭金世在家中排行老二,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不幸的是其中夭折了两个。与那个年代的许多同龄人一样,仅仅依靠父母两人辛辛苦苦挣的工分,加上环境恶劣,家境极为贫困。“苞谷都是种在石头缝里,每年五月就开始断粮了,东借西借,方可勉强度日”、“我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了轮到小的穿,穿鞋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郭金世这样为描绘当时的境况。值得欣慰的是父母善良勤劳、通情达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坚持送他读书上学。由此,通过勤奋努力,他从乡村小学考上县城初中,又从县城初中考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最后考入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成为广西仡佬族第一个通过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录用的本科大学生。

在仡佬文化的熏陶和父母的感染下,郭金世从小就养成坚毅、豁达、乐观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坦然面对。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饱览群书,遨游中国四大名著,文学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慢慢发芽,等待可以绽放的春天。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节假日期间,郭金世和同学打零工贴补生活。有一次,他和同学踩着三轮车去南宁市华西路批发面包售卖,由于没有钱做押金,就拿同学的一块手表抵押,老板破例批发面包给他们。平时郭金世还与另外一个同学在学校后面的制药厂里铲药渣挣钱,每天从凌晨五点钟干到六点半,铲完一锅药渣就能挣到三块钱,虽然这样的生活很累很苦,但他乐在其中。“像我这样从山沟里爬出来的人,也许生活上的艰苦对自己的成长并没有什么过错,不如把这份艰苦当作自己人生历练与考验,坦然面对,知难而进”,郭金世如是说。

正是由于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民族品质和生活阅历,造就了他较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99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从那时起,郭金世慢慢开始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逐渐走上了自己的文学道路。自工作以来,他先后公开发表《悼念:心灵的失落与超越》《试论作者的写作观》《谈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做法》《试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从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文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专业课教学创新素质教育》等多篇学术论文,合著学术著作一部,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曾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所写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屡屡见诸《人民日报》《广西文学》《红豆》等报刊杂志,被当选为广西写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的成长进步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

“作为广西最稀少的世居民族之一——仡佬族成员,我的成长和进步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我要向我们的党和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郭金世不无感慨地说。

    的确如此,从小学到大学,从穷山沟到都市生活,郭金世都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走出来的。在求学过程中,书学费和伙食费都是国家全包,使他在家庭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能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并成为广西仡佬族大学本科生。无论在校读书还是参加工作,广西民族学院党委都十分重视他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郭金世思想上也比较积极上进,大学期间就申请入党。当时学院发展学生党员极其少,而他大学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就入党了,那一批次中文系只发展他一个人。在组织关心培养下,自工作以来,郭金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党总支办公室秘书、学生工作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中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兼教育局副局长、广西民族大学监察室副主任、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广西民族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目前担任广西民族大学校友联络办公室主任。

“虽然在生活中经受了困苦的考验,但是党的关怀给了我热爱生活、勇于挑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原动力。”郭金世这么说,也这么做到了。在工作中他积极宣讲党的政策,努力为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奉献力量。由他组建并维护管理的广西民族大学校友会网站和微信联络群,成为联络校友情感、推动校友发展、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他把对学生的关爱与培养变成工作的自觉,发自内心真心帮助他们,反哺学生成长。2006年,当他的学生徐磊作为民大第一个应届本科生考取北大硕士研究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曾经想放弃,他就发动单位师生及社会上的朋友为他捐款,使他顺利渡过难关,圆了北大梦想。2008年,当他的学生钱正芸作为民大第一个非英语专业应届本科生被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攻读英语教育专业硕士时,为了办理出国手续,他积极为她奔忙,使她得以顺利越洋求学等等,不胜枚举。

如今,从中央电视台、国家民委、海关总署到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从高等院校到普通中小学,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郭金世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成绩,却像一朵朵鲜艳的小花,绽放在祖国建设事业的各条战线上。而他的勤奋与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使他先后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党务工,,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尤其让郭金世自豪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广西境内传递时,他有幸作为仡佬族的代表担任火炬手,为广西仡佬族争了光!

 
    “我写,是因为我爱”

由于生活经历和职业的关系,郭金世的创作不像其他作家那么纯粹,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书评、电影电视剧和小品舞台剧均有涉猎。郭金世自谦地说:“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专业的作家,所以在表现形式和体裁选择上,我把兴趣主要集中在乡情题材的诗歌创作为主”。

    《青㭎树》出版以后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郭金世的家乡隆林各族自治县文联专门组织召开新书发布会,《广西民族报》率先推出王迅博士的评论《诗歌是“还原”的艺术——评广西仡佬族诗人郭金世诗集<青㭎树>》,接着《文艺报》《广西文学》以及其他媒体先后又推出容本镇、陈爱中、李子迟和敬凌等教授学者的相关评论。一时间,关于父爱情结的诗歌创作话题旋即引起广泛热议。
    谈起《青㭎树》创作的动机,郭金世深有感触地说,这是萦绕心中多年的夙愿。父亲在201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悄然离世,由于远在他乡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始终隐藏着一种莫名的痛。这种痛又无法向他人倾诉,他只好像牙疼一样默默地承受着,任凭这种痛日夜绞割灵魂。所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只能坐在电脑前以诗歌语言的方式向苍穹诉说,以此了却对父亲深切的思念,这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期许。
    当问及如何在诗歌创作中把握和处理好“实与“虚”之间关系时,郭金世回答:“以人的情感、心灵和命运为主要描述对象的诗歌,应该是帮助我们安放心灵,探明自身处境,倾听与感知世界的一叶方舟,它从来不应该也永远不会是匠人们炫耀技艺的领域”,“我把这组诗当成一种记录,记录我曾经的所有美好与困惑,同时,我也把这组诗歌当成一种记忆的还原,还原我对父亲刻骨铭心的爱”。正是这种浓烈真挚的情感、沉郁浓重的格调,伤痛与温暖并存的写法,使《青㭎树》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当问及下一步诗歌创作打算时,郭金世感慨地说:“记得我刚刚开始发表作品时,父亲曾不解地问我为什么写作?当时的我张口就来:'我想成名成家呀!’父亲不语。如今,父亲离开我八年了,如果再能有幸回答这个问题,我要说'我写,是因为我爱’,诗歌是可以还原一切的,故乡、亲人、爱情……也包括父亲留下的记忆。身为写作者,从我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不能对不起遭受过的苦难,也要配得上享受过的幸福。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好诗人,才能写出具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好作品,还诗歌应有的尊严。不知这样的回复,能否让父亲的在天之灵满意?”
    “做仡佬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者”
 
    《青㭎树》的创作效应,特别是引起人们对广西仡佬族文化的广泛关注,这是郭金世始料不及的。他没有料到因为父亲的爱,因为对父亲的怀念,产生了他的诗集《青㭎树》,由此而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仡佬族农民形象,也了解了广西仡佬族的存在,这未尝不是一种意外收获。

郭金世坦言,其实很多人包括广西本地人都不知道在广西的十二个世居民族当中还有个仡佬族,甚至有些人连仡佬族的“仡”字都不会读。因为仡佬族的主体在贵州,生活在广西的仡佬族人口至今只有三千多人,大多又是生活在偏远的隆林县山区,而且广西仡佬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此很多人不了解也是情理之中。他不无担忧地说,即便是广西的仡佬族人,由于受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也存在文化认同、传承和发展等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诸多古老的干栏式建筑、鼓楼祭坛、古井、水塘等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加强仡佬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而事实上,郭金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做仡佬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他虽远离故乡却无时不刻关心家乡隆林县的发展,关注脱贫攻坚摘帽建设,充分发挥个人的人脉资源,到处奔走呼告,积极筹措、引进扶贫资金。他经常组织隆林籍在校大学生开展座谈交流,尽已所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多次深入隆林县仡佬族山寨开展实地调查,挖掘、抢救仡佬文化遗产,近年撰写的《隆林仡佬族拜树节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庇荫与传承:仡佬族祭祖文化研究》等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仡佬族文化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当问到如何加强广西仡佬族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时,郭金世认为,关键就是要树立广西仡佬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仡佬族人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文化,建立文化自觉,在自觉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其次,对于仡佬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既能保护、传承文化,又能够让当地的仡佬族群众通过民族文化获益。可以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把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让当地经济得到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建设广西仡佬族博物馆,把民族文物、文献进行收藏整理,通过实物、图片、音像等形式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让广西仡佬族文化更好的得到保存和传承。

    谈及未来的打算,郭金世说他的首要愿望是立志在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上继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也是一个仡佬族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深深热爱与真诚报答。同时,作为一个仡佬族诗人,也将会继续拿起手中的笔,为仡佬族书写、为时代放歌,把仡佬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不断创作出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用以报答父亲的爱,也给广西仡佬族作家文学添光增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