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最佳测量位置”再讨论
2月7日,我写了一篇关于动静脉内瘘的文章,其中有我关于血流量最佳测量位置的观点。
其中瘘口处参考的是某公众号。肱动脉处参考的是《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第3版,引流静脉处参考的是《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5版。
不过这三种方法都只提到在该处测量血流量,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当时我比较认同在引流静脉处测量。
非常非常荣幸的是,该文章引起了北医三院王淑敏教授的注意,王教授的观点更倾向于肱动脉,并且向我提供了一篇国外关于血液透析通路的超声检查的文章。
其中有提到测量血流量的部位为什么应该选择肱动脉,而不是引流静脉(比如头静脉)。
为了方便不习惯英语阅读的盆友,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翻译了一下本文关于肱动脉处测量血流量的理由(已经过王教授审核,可以放心阅读):
即使瘘口在腕部,血流量的测量位置也应该选择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理由如下:
01
由于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不易被压瘪,其横截面是标准圆形,因此应用圆的面积公式A=πr²算出的横截面积是比较准确的,其中r=½血管内径。
由于动脉走形相对平直,其内血流沿着血管的长轴方向流动,呈比较平稳的层流,同时走形平直的动脉也利于多普勒角度的校正,因此,算出来的平均流速也比较接近真实值。
(附:血流量QA=A·Vmean·60,A为血管横截面积,Vmean为平均流速)。
然而,如果在引流静脉或移植血管处测血流量,由于此处为湍流及血液的非轴向流动,所测平均流速并不准确,算出的血流量自然也是不准确的。
肱动脉的大部分血流量都流向了瘘管或移植血管,只有一小部分供应前臂和手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肱动脉的血流量大致可以代表头静脉的血流量。
在以桡动脉为流入动脉的动静脉内瘘中,流入瘘管或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来源有:
1、桡动脉。
2、尺动脉通过掌深、浅弓逆流(盗血)。
而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包含了流入瘘管的所有血流量。这句话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桡动脉并没有包含所有通过瘘管的血流量,因为还有尺动脉的血流也会逆流入瘘管,如果选择桡动脉作为测量点就会低估血流量。
选择引流静脉(比如头静脉)测量血流量会导致误差,理由如下:
1、其内血流为湍流。如前所述,由于并非层流,在此处测得的平均流速是不准确的。
2、非轴向血流。轴向的意思是沿着圆柱体的中心轴的方向,非轴向血流导致的结果也是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平均流速。
3、非圆形横截面积。我的理解是头静脉极容易被压扁而不呈标准圆形,自然其横截面积也算不准确。
根据血流量QA=A·Vmean·60,平均流速Vmean算不准确,面积A也算不准确,所以血流量QA就更加不准确了。
因此,于肱动脉处测量血流量是最佳选择。
我之前的那篇文章出现盗血的原因是瘘口过大所致。
其实更多情况下,盗血是由于瘘口近端动脉狭窄所致其供血不足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