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行当系列——钉秤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保定的大街上,经常看到钉秤的门市部,门口竖立着很多半成品的秤杆和已经钉好的成品,远远看去就知道这是制作衡器的地方,进到里边就会看到一位老师傅在秤杆上镶嵌着金黄色的星星,他们就是钉秤匠。

钉秤匠俗称制秤人,在保定却把他们叫星秤的。比起钉秤来,这个“星”字用得极好,属于古汉语中的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是镶嵌星星的意思。比起“钉”来,保定这个“星”字更为形象、具体,更能体现出这个职业的技术特点,也更有文化味道。

保定这里要“星”的秤是传统的木杆秤。在中国,秤的出现很早,就出土实物而言,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10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既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杆秤,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现今仍在使用的杆秤。说到木杆秤的发明人,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鲁班,另一说是范蠡,保定人认可的是范蠡的传说。

据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工具的想法。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为巧妙:在井边竖一根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根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上钻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提着。细木棍的一头拴上吊盘装货物,另一头系一块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移动得离提着的绳越远,能够吊起来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13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就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的恶行。终于,他想出把白木刻黑色星改为红木嵌金色星,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16两为一斤。目的是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保定制作杆秤的历史很悠久,德国人赫达·莫里逊1904年在保定拍摄的钉秤匠照片为那个时代的钉秤匠留下了珍贵的身影。保定匠人制作杆秤的技术是心传口授继承下来的。衡器店的老师傅们介绍,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制作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钉秤匠对自己的职业极为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短两。他们在店铺门口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权衡物我一丝钮”,下联是:“轻重分毫几点星。”以此昭示自己的职业,表明心迹,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督促和激励。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并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好的材料要放在干燥的地方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过凿、刨处理,变成笔直的又长又细的圆形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光滑,两端套上金属皮后便成为杆秤的雏形。接下来制定重量刻度,这对钉秤匠来说是更为精细的活计,不仅要心细如发,还需懂得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确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钉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秤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秤杆背面划上一道印记,这个记号就是镶嵌定盘星的位置,其余的两、斤就要按这个位置推断重量。随着钉秤匠不断的测量,杆秤上会密密麻麻地出现各种记号,钉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小钻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要多少眼。一杆承受15公斤的秤就要钻近300个眼,这道工序非常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注意就会钻穿或钻偏。

钉秤匠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或铜丝插入眼中,用刀割断,用锉锉平,便留下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是各个钉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一杆秤有几百个星眼,也就需要钉秤匠几百次的穿插、割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省事,把水银抹入眼中用来代替星点,这一做法是讲求诚信的保定钉秤匠所不屑的。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最后凭客户的喜好来确定。然后再配上秤钩、秤砣,一杆足斤准两的杆秤就交到客户手里。

千百年来,杆秤也可算作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轻巧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曾经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使用过程中,人们还不断赋予秤更多的文化内涵,把它看成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顺利完成。随着时代发展,电子秤的普及预示着杆秤终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民族的传统符号,但是,在杆秤上形成的“百业德为首,行德不可丢;足斤不短两,公平添福寿”的公平意识却深深地烙印在传统文化的记忆中。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办)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斧头都砍不动,古人拿来做秤杆,今很珍贵,每一棵树都被专人保护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伯温<郁离子> 夏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计量器具--衡器,战国中期楚国一带因此熟练掌握了称量黄金的手段,公元前221年商鞅变法之后,衡器得到了统一,宋朝时衡器的技 ...

  • 乡土散文:秤砣

    秤砣是世间最重且最有正气的东西! 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实际风水师的想法是利用寓意给秤砣的重量压制阴气. 我的父亲及爷爷全是木匠,他们 ...

  •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秤上人心”

    前集回顾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序言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故地旧事" "半斤八两" 在北京看到一个商铺,店名叫"半斤八两".经营者之所以用这 ...

  • 度量衡——权衡(轻重)

    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7月24日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权衡 "权"的意思是"重","衡"的作用是用"权" ...

  • 应可军 | 寻找宁海那杆秤

    寻找宁海那杆秤 文/应可军 记得童年猜过一谜语:"角子叉叉,背脊花花,脔袋荡荡,大家相相."谜底可能现在蛮多人不认识.它叫杆秤,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 ...

  • 农耕博物馆(三)——天地之间有杆秤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歌词中的杆秤和秤砣 仿佛与我们隔了几个世纪 但是生活中又随处可见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 ...

  • 古代计量工具“权衡”: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红小岩谈古论今发布时间: 20-06-1716:16金牌宠粉官,历史领域创作者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字母组成的文字所能比拟.比如一个"权"字,在现在,基本代指"权力& ...

  • 【盘点老行业之四十八】钉秤匠

    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如今,不管买卖什么,往电子秤上一放,四两半斤,分毫不差地呈现出来了,比老式的杆秤放便多了. 老秤属鲁班发明,秤砣为权,秤杆为衡: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一颗星,南北斗共十三颗星, ...

  • 文化风情<40> | 细说保定老行当——摇煤球

    // 摇煤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定会感到这是一种很脏.很累.很土的行当.脏和累那是不用说的,但这个行当并不土,并且在当时还是比较时尚的,因为那个年代在保定不是任何人家都能够烧得起煤.摇得起煤球的.即 ...

  • 文化风情<50> | 细说保定老行当——变戏法儿

    说道保定变戏法儿这个老行当,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那已经远去的保定"老马号".在明清时代,保定是直隶省治所,各级官员特别多,那个时候他们多以骑马代步,于是就把总督署东侧开辟成为了养马场 ...

  • 聞鍾記郵 | 上海老行当之补碗匠

    聞鍾記郵(3395)上海老行当之补碗匠 在民间有一段俗语,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是形容一些有特殊本事的人,能在关键时候顶的上的人.其实这句话最早是对那些锔瓷锔碗的手艺人 ...

  • 聞鍾記郵 | 上海老行当之糊裱匠

    聞鍾記郵(3568)上海老行当之糊裱匠 6月10日 ,上海邮政启用了一枚"糊裱匠"邮资机宣传戳,这是2020年版上海老行当系列中的一枚.见到这个"糊"字,就会联 ...

  • 消失的老行当:篾竹匠

    上海老底子 篾竹匠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 ...

  • 文化风情 | 细说保定老行当——粉坊

    有句话叫"高手在民间",往往是人们享受着他们创造的成果,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这些不见于经史子集的人们,用他们的巧手给后人开拓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自己却飘然而去,留给人们的只有千百年来 ...

  • 细说保定老行当——糖坊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图识景##2021就看国际庄# 在保定有些老行当都离不开红薯,烤红薯自不必说,粉条的制作离开红薯就不能成为老百姓能够普遍享用的美食,还 ...

  • 【老行当】剃头匠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头发这东西,隔一段时间你要伺候它,修一修,剪一剪,不然,蛮影响形象,老人对小伢说,头发长得像犯人.如今,有人在一些大超市内租借门面,兴起10元理发,不洗头不染发,三下两下,不到3分钟,头就理好了.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