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兰州也没什么可牛的,只不过……
最近,兰州这座城市不断被刷屏,因为兰新高铁即将正式开通,兰州开建城市地铁,兰州升格为国家级二线城市,传说中马上又要成为副省级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如今在外工作的兰州人来说,自然是为家乡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感到无比激动和高兴的。
但是也看到很多西北省会城市的网友掐架,谁都想当西北老大,谁都觉得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最牛逼的。种种地域攻击和网络段子也是层出不穷。
说兰州之前,先讲一个笑话。
刚刚有个傻冒告诉我鲁迅姓周,真逗啊!周迅是个演员好吗?
笑死我了!真想一板砖呼死他!
我记得鲁迅原名李大钊,浙江周树人。
其实,对于兰州乃至西北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城市来说,他们就像是人人都知道鲁迅和周迅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又总是信誓旦旦地认为鲁迅原名李大钊,浙江周树人。
讲这个笑话不是为了笑话兰州乃至西北人,只是作为一个兰州人,我想对这座城市做一个中肯的评价。也许某些观点不够完善和有失偏颇,且勿乱喷。
在之前撰写的文章《发现兰州:兰州不可以沉默,也绝不可以沉沦》中指出,兰州,作为中国西北的门户,自古有着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地位,也曾一度承载过繁荣与梦想,激情与豪迈,她是古老的,而又不失青春气息;她承东启西,坐拥四连,至少在西北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她的古老比不过西安,她的青春超越不了深圳,因为地理位置的相对疏远,她成了偏安一隅的西北交通要道,也成为了连接东西通道的一个港口,路人只是匆匆而过,留下了脚印,却无法留下感动,看过了繁华,却无法融入。兰州,在今天,成为了一座繁华背后的港口,只供游人停驻,看过了游人的身影,却留不住游人的心。
外地人,尤其是从未到过兰州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一直以来停留在解放初期的脏、乱、差以及原始发展阶段。然而,在西北五省中,除了西安,其他诸如西宁、乌鲁木齐、银川等省会城市又都对兰州颇有赞赏,认为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它是中国五大军区之一,有西北乃至全国有名的批发基地“义乌商品城”,甘肃三宝“牛肉面、莫高窟、《读者》杂志”享誉世界,有交通要塞的“兰新高铁”、“陇海铁路”,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有着数十里黄河风情线……
兰州人是典型的中国性格的人群,憨厚、老实、不善言辞、没见过大世面、一言不合就开打,甚至不思进取,只愿意安守本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刨食也不愿意走南闯北地去开拓新的天地。这似乎不是这个城市固有的性格,但是却很容易被不知真面目的大城市人贴上深深的标签。一旦产生固有的印象,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
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兰州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无法改变的弊端:四面环山、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环境恶化……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成为制约兰州发展的重要原因。
兰州市政府也想过平山造田、填海盖楼,然而在经济困窘的现实面前,一切只能往后一拖再拖。城市的发展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开始修建地铁、贯通东西南北的高铁、修建吞吐量更巨大的航站楼、在黄河上搭桥,在狭长的城市中修建环城高速,都在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
然而,在这种大跃进的城市修建中,一切都看起来成为表象的繁华,从而直接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攀升,收入排名全国垫底、消费却挤进前十。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兰州新区”依然如大部分中国城市的新区建设一样,只有高楼大厦助推房价攀升带来虚假的GDP,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本身的地域限制也让它再怎么腾挪转移,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方寸之间转换。
兰州所管辖的榆中县、红古区也成为开发的热点,但是却因为更加闭塞的环境和农副产品的本地化小农意识,很难推广至全国。最可惜的就是兰州乃至甘肃有那么多的著名农产品和小吃,却只能依靠人工进行二次生产和销售,互联网经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难以施展宏图。
“吴晓波频道”在最近发布的文章《南北差异算什么?这条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世界》中提到了一个中国版图分割线的有趣现象,即“胡焕庸线”,也叫“黑河—腾冲线”,即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经过数月的测算,将黑龙江瑷珲(黑河)与云南腾冲相连,这一连,将古籍中的文学记载量化,也预言了中国未来近百年的区域发展。
其中从这条著名的分割线上可以看出,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发展对比,第一是人口发展。这条线的西北一侧有中国64%的土地和4%的人口,东南一侧,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
胡焕庸感叹:“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后80年,中国地图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分割线两侧的面积对比改为57%:43%。中国人口从“四万万”变成了13亿,而人口对比,只移动了1.8%。
第二是经济发展。GDP对比上,胡焕庸线西北一侧,贡献了中国GDP的4.3%;东南一侧则贡献了95.7%。一边人口多,一边资源多。
第三,它是路网的分界线。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几千年来一直有效。所以你会看到中国从一线到八线城市都在大兴土木,修路造桥,一个八线城市都开始规划要建立地铁和飞机场了。
总之,这条线决定了西北一侧的省份没法均衡发展全省,只能优先发展重点城市,不然聚集效应都起不来。这条线决定了在西北一侧炒房,最好先确定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末位,甚至有人说:房产投资不过胡焕庸线。这条线决定了住在西北一侧,别胡思乱想什么包邮,兰州连共享单车都登陆得不太顺利。
互联网经济,和它背后的整个第三产业都很难在西北城市占较大的比重。
当然,仅仅从人口和经济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乃至地区的发展,也许有失偏颇,但是,在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两个指标的迁移和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只有有了更多人,尤其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才能够为城市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而有了人才必然要有同等乃至更高的待遇才能助推人才发挥更大的动力和潜能。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也必须有经济基础作为保障。
而相较这最主要的两项来说,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似乎都不具备绝对的实力,在西部地区也只能挤进一线城市,放眼全国就更显得尴尬。
《中国新闻周刊》日前刊发的一篇文章《人才都是哪儿了?百年名校——兰州大学的衰落与焦虑》,从百年名校兰州大学的兴衰变迁和人才流失的“孔雀东南飞”谈起,较全面地解析了以兰州大学这个点为基准兰州这座城市是如何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
采访中,一位兰大的校友说,拜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之功,纵向比,无论是师资、学生还是经费、兰大的各项数据当然比过去是进步了;但是横向一比,兰大就全面落后于那些东部地区“985”高校了。兰大与西安交大等一批名校的相对衰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迁。
由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存在,兰大被戏称为“夏官营大学”。有人恶作剧地在网上发了一张沙漠里骑骆驼的照片,说兰大学生持骆驼证骑骆驼才能上课。
而这种变迁,深层意义上来说,则是城市发展的变迁。
尽管兰州在近几年发现迅猛,也开始奋起追击,但是限于地域、经济和观念的相对落后,兰州作为西北重点城市,依然仅仅局限于和同处一条水平线的西安、乌鲁木齐,甚至西宁和银川争夺西北第一中口诛笔伐。
有时候,眼界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命运。越是囿于一个平面中,越无法超越这个怪圈。于是就会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西部地区的师资尤其是优质师资已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更加剧了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近10年,甘肃省调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上千人,调入不足百人,仅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省调出的高层次人才就有近500个。
中国高校被分为三六九等的背后是大学行政化,而同样的,中国城市的发展被分为三六九等的背后也有着深深的行政化背影。
谈政府干预,政府又总说财政吃紧,没有钱投资;谈市场经济,又总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杠杆。
每一个城市都有官僚主义,但是无论是政府干预,还是市场经济都需要有底线。
兰州的建设和干预似乎是无底线的,但是又总是好大喜功的。这就直接导致上层我行我素,下层怨声载道,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叉。这座城市的发展总是被带偏。
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仅仅有钱就能够解决的话,那还是好的,关键是很多时候,有钱不一定能够带来连带效应,只会让城市千疮百孔,这才是最可怕的。
父
亲
节
快
乐
云天阁阁主羿云天,非著名写作者,新媒体编辑。红袖添香、郑在读书特约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记录属于爱情的故事,分享缤纷世界的精彩,点评时事百态的喜怒。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