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宁海】第一次进城是在85年7月
作者:闲人丨文化宁海来稿
第一次进城是在85年7月
30几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有分量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宁海这所小城,就在这30几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看看闲人下面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感触到宁海发展的变化实在大。
key word 1: 一份惊喜
如今交通方便,乡村的人进城就像到隔壁村串门一样方便,可在我小时候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城好像在美国一样离我很远,要进城需要买车票坐两个多小时才会到。那时缺衣少食,钱更是用在该用的地方。记得一年生产队分钱,一年忙到头,天天出工,一家分到一百来块过年,一百块钱要安排过年花销,还要开支下一年全家八口人的所有费用,真是难为了父母,也难为了我们这些孩子,我们的零花钱几乎等于零,就算望花了眼等到的压岁钱,也真的是压压岁而已,过完年,口袋里还没有藏暖和,就上交家库了。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大事是不会进城的。
听年纪大的人常说城里怎样怎样,充满了自豪。我就想城里到底怎么样的?心里充满了好奇,可当时贫穷啊!穷得连想都没有想过花钱进趟城去溜达溜达。
直到1985年7月的一天,初中毕业的我上了中专录取分数线,要进城去参加体检,才有机会进城了。我特别高兴,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了。
key word 2:一路颠簸
那天,在长街镇初中校长陈士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0多个长街学子坐着长街开往宁海的班车出发了。当时,车子往胡陈方向行进,要过山洋岭,一路颠簸,颠得几个同学不断呕吐,下岭还好,可那石子路尘土飞扬。不晕车的同学说说笑笑,还好;晕车的同学,一个劲地问到了没有?路途遥远,哪有那么快。
好不容易从陈老师口中得知快到了的喜讯,又赶上了白峤岭,白峤岭比山洋岭还要陡,弯弯曲曲,又一次颠颠簸簸,苦了晕车的同学,又一次排山倒海般地呕吐。
key word 3:一座小城
过了白峤岭路廊,陈老师告诉我们,宁海到了。我争着看,除了一片田野外,还有南面依稀可见的一些房子,哪里有什么城?我不相信地问陈老师,前面就是宁海?是啊!陈老师果断地回答。
这真不是我想象中的城里啊!城里城里,居然没有城!也没有电影中看到的高大建筑物,连房子都像普通的民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感到很遗憾,村里人时刻念叨的城里,我无限期望的城里,就是这样的。
在我失望之际,车子下了岭,过老消防队,沿北大街,停在了宁海老车站。老车站也不像什么车站,就像一个路边摊。北大街,当时也不像街,北面没有多少房子。现在的桃源中路,当时是一条颜公河,颜公河很宽,两边是小泥路。
我们下了车后,跟着陈老师沿着秧田头路(就是现在的兴宁南路,当时路没有这么宽),经过街面的老房子,如同现在水角凌的老房子,到老邮电局,过中大街数十米,右转弯,沿着小巷到宁海县县府招待所。因为长街离城较远,为了赶上次日上午的体检,所以我们提前一天上来了,就住在县府招待所。
key word 4:一场电影
晚上,我们来到宁海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我们乡下孩子也是经常看的,从小就看《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等战斗片,这个村看了,又到那个村看,百看不厌。后来,有了电视,也看上了电视,尽管有时图像不清楚,甚至是黑白电视,都不在乎,那时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是《上海滩》和《霍元甲》。
可这次进城看的是立体电影,这还是第一次,据说国内也是第一次引进的3D立体电影。当时我们只知道是立体电影,不知道是几D的。电影的名叫《枪手哈特》,戴上眼镜,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刀枪几乎都会触着自己的眼鼻。这些原来平面的人与物,一下子立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真的很震撼。虽然故事情节都忘记了,但直逼眼帘的子弹是难以忘怀的。第一次进城,就看到了立体电影,回家以后骄傲了好一会儿。跟村人们说,他们好像都觉得是看西洋镜。
key word 5:一支棒冰
在看电影前,还有一件事是我记忆犹新的。那是在电影院对面的城隍庙门口,有个报刊亭,就在门口左侧,我们都在翻看这些报刊。这时,我碰到了龙浦初中的一位老师,他曾经在初一教过我,也是我隔壁村的,真是他乡遇故知,特别亲切。他看到我也很高兴,初一学完,我考取长街中学,离开龙浦初中已经两年,两年未见过面的学生,如今在城里见到,就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他给我买了一支雪糕棒冰。
我吃着老师给的雪糕棒冰,特别幸福。这是我第一次吃雪糕,也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一支棒冰,柔柔的,凉凉的,甜甜的。以前,在乡下只吃过几分的糖水棒冰,二分的,三分的,五分的。为了省钱,有时吃棒冰木箱里卖剩的,拿在手里都碎了或者融化了的棒冰。
我一直记得这支棒冰,每当我指导学生写难忘题材的作文时,就会常常谈起这支棒冰,这件难忘的小事。惭愧的是,我却忘了这位老师姓啥,只记得他是沥头村人,叫明亮老师。
当时的宁海真是小,南到南门大桥附近,北到北大街附近,东到东观山附近,西到城关中学(现在的柔石中学)附近。最大的路只有桃源路,从跃龙山到北大街;最大的街,只有中大街;东大街和西大街,都是小街。
而如今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东过华山村,房子挨挨挤挤直上白峤岭;西过山河岭,与辛岭黄坛相连;南过许家,穿过隧道与前童镇接通;北过竹口,与梅林桥头胡牵手。这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啊!有目共睹。
记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