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58课:理解“䛩”字,说人坏话无论如何都含有“恶”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四个汉字:“讋、謵、䛩、䜐”。这四个字,在现代汉语均不常用,但又不是完全的生僻字,这样的课程内容最为枯燥,所以,请大家坚持。这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讋。读zhé。“讋”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詟”。《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詟,失气(言)。一曰(言)不止也。从言,龖(dá)省声。傅毅读若慴。(龖上言下),籀文讋不省。”形声字。本义有两个:

其一:“失气(言)”。丧失胆气;惧怕。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四:“讋,怖也。”《汉书·武帝纪》:“匈奴讋焉。”颜师古注:“讋,失气也。”意思就是匈奴为之慑服,匈奴害怕了。也可以用作全使动用法,即使之丧胆,使之害怕。柳宗元《晋问》:“南瞰诸华,北詟群夷。”关于这个括号里的“言”,它本来应当是下一义的第一个字,被后人误移至上句。

(惧怕)

其二:“(言)不止也”。多言,通“譶(tà)”。关于括号里的“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字各本无,依《玉篇》补,谓詍詍沓沓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詟,假借为譶。”《管子·君臣下》:“中民乱曰詟谆。”中等民众(百官)之乱是由于他们对上评议不满。关于“譶”字,到本字时还会再说解。

傅毅文章詟字的读音象慴(zhé)字。籀文的詟,上面两个“龍”,没有省去一个“龍”字。

詟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前后因袭,不加改革。《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王事若龙,学焉得习”。三国魏王肃注:“龙,宜为詟,前后相因也。”这里的龙,今本仍作“龙”,其义不明,疑为“一件接一件”,并非“前后相因”。

(2)禁忌。《淮南子·氾论》:“(裘)无益于死者,而足以养生,故因其资以詟之。”高诱注:“资,用也;詟,忌也。”(裘皮)对死者毫无益处,倒可以用来给生者保养身体,所以根据它的作用而订出忌讳它作随葬衣服。

“詟”的小篆写法如图:

(詟的小篆写法)

2、謵。读音有两个:

(一)x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謵,言謵詟也。从言,習声。”形声字。本义是用言辞使惧怕。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沈乾一案:唐写本《玉篇》'謵’注引《说文》'詟也。’《玄应音义》引同”。证明古本的《说文解字》“謵”字的解释就是“詟也”。

《庄子·庚桑楚》:“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涛云:复謵,谓人语言慴伏以下我而我报之。”能够受到威吓却不报复的,就是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的人,就可以称为合于自然之理、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

(用言辞使惧怕)

(二)chè。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小语。《广韵·叶韵》:“謵,小语。”这个读音也用作姓氏。《字汇·言部》:“謵,姓。”

“謵”的小篆写法如图:

(謵的小篆写法)

3、䛩。读音有三个:

(一)wù。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䛩,相毁也。从言,从言亞声。一曰畏亞。”形声字。本义有二:

其一、“相毁也。”说人坏话。卷子本《玉篇·言部》:“䛩,《说文》:'相毁也。’野王案:《左氏传》'两相䛩’是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寻(探求)'亞’即今丑恶之'恶’字,䛩从言从亞者,谓言人之丑恶,故其义为相毁也。”也就是说,仔细探求“亞”字的含义,就知道“亞”字通“恶”,䛩字从言从亞,指的就是说别人的丑恶,就是“相毁也”,说人坏话,一定有“恶”的意义在内。

(说人坏话)

其二、“畏䛩”,“䛩”还同“恶”。指厌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与恶恶之恶略同。”卷子本《玉篇·言部》:“䛩,《说文》又曰:'一云畏䛩也。’野王案:《礼记》孔子曰:'如恶恶臭,君临丧以巫祝桃茢恶之。’”这里的《礼记》指《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国君去吊唁臣子之丧时,要让巫祝执桃枝扫除不祥(因为鬼神厌恶桃枝的味道)。《集韵·莫韵》:“恶,耻也,憎也。或作䛩。”

(二)qià。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祃韵》,用于专用词“䛩訝”,言不正。

(三)è。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陌韵》,同“哑”。笑。

以上各义在典籍中均未发现应用实例。

䛩的小篆写法如图:

(䛩的小篆写法)

4、䜐。读hu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䜐,相毁也。从言,随省声。”形声字,本义是毁谤;诽谤。

(油画《诽谤》)

本义之外,还指推委。《集韵·支韵》:“䜐,诿也。”

以上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䜐”的小篆写法如图:

(䜐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