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忆师专是炒粉》邱盛登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邵阳师专读书三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师专七栋后面流动摊点的炒粉。
  师专的炒粉好吃,是大家公认的,就连当时高专、电大、教育学院的同学周末来师专玩,也要等到晚上七八点钟吃了炒粉才肯离去。
  记忆中的师专七栋后面有一条三四米宽的基建小道,那里就是师专的流动炒粉市场,每当夜幕降临,炒粉摊主就忙碌起来,大大小小的三轮推车有十多辆,每辆推车用四根竹杆撑一张白色薄膜纸,便算是临时的流动炒粉店了。炒粉的价格大抵相近,加鸡蛋的一元五角一份,不加的,一元一份,我也偶尔去饱饱口福,但从不奢望加蛋的,只有高专或教育学院的同学来了,才会打肿脸充胖子加个鸡蛋。
  那时生意最好、名气最大的当属一对母女店了,四十来岁的母亲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这位不算机灵的女孩长着一张清纯漂亮的脸蛋,一颦一笑间,两个小酒窝很是招人喜爱,大概就是这个缘故,母女店的炒粉卖得特别火爆,尽管炒粉是要加蛋的。我们隔壁宿舍的几个男同学总喜欢去母女店排队等炒粉,而我们宿舍的却常常去光顾一个不要排队的摊点,那是一个大妈开的,大妈可能受过伤,走路有点跛,跛大妈是个厚道人家,她先把煤火烧旺,把锅烧热,等到有客人来时,再往锅里加油,待油冒烟时,大妈便问要不要加蛋,若不加蛋,大妈便抓几根豆芽和切碎的大白菜杆放入锅中,只听“滋滋”几声,锅里腾出一股油烟,冒出一团火苗,大妈不慌不忙地用短柄铁铲翻几下,再抓一把早已浸泡好并沥干水的细米粉,扔进锅里一顿爆炒,接着放盐、倒酱油、撒辣椒粉、加酸萝卜丁,随着锅铲不停的翻炒,洁白细长的米粉和着酱油在锅铲不停的翻转下立刻变成黄澄澄的细线,各种佐料在爆炒中散发出诱人的香辣味。
出锅后,大妈把金黄的炒粉装在一次性饭盒中,递到我手里。我先用筷子翻转几下,然后夹一把炒粉放到鼻子边闻几下,待到把流到嘴边的口水咽下去后,才把夹起的炒粉送进嘴里。根根入口的粉丝在舌尖的翻转下快速进喉入肚,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一盒炒粉三下五除二便一扫而光,环视四周,人人吃得比我还要投入,就连平素斯文的女生也只顾低头“吧唧吧唧”,全忘了自己平常在校园里的处子娇涩。此时淑女已离她们很遥远,炒粉离她们更近了。
  毕业后,一直没去过师专,几年前去长沙和同学小聚,长沙的同学很是热情,非要派车送我们回邵阳,一到邵阳,我们的头一件事就是一起去师专七栋的基建小道品尝当年流动粉店的炒粉味道,探寻一下师专当年未完的故事。
  然而,师专七栋当年的基建小道和热闹非凡的摊担粉店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发亮的草砂路,路的两边高楼栉比,整齐划一。我们来到一家装修时髦的炒粉店,每2人分吃一盘。然而,当年流动粉店的味道,我们怎么也感觉不出来了。
  或许这与师专炒粉的味道无关,只与人的记忆有关。

———————————  

作  者  简  介:邱盛登武冈市双牌人,2000年毕业于邵阳学院中文系,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会员,语文报(初中版)特约编辑、通讯员、曾担任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约评委。作品散见于《湖南教育》、《邵阳日报》、《邵阳晚报》、《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人民教师》、《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湖南党建》、《武冈报》、《都梁风》等报刊杂志。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