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民国时期绍兴有个鲁迅镇
在绍兴有诸多以“鲁迅”命名的地名,如鲁迅路、鲁迅中学、鲁迅文化广场等。民国时期,在鲁迅故居一带就曾设立过一个鲁迅镇。鲁迅镇缘何设置,何时撤销?笔者对此进行了考证。
学界争议不断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几年后,绍兴设立了以鲁迅名字命名的鲁迅镇。有关鲁迅镇的情况,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较早在文章中谈及绍兴县鲁迅镇的是宁波文人史天行。
1948年3月16日,他随笔《鲁迅故里访问记》写道:“这一次去了绍兴一星期,顺道访问了鲁迅先生的故里。原来绍兴自从二年前抗战胜利以后,看不出有什么进步,可是当地的士绅们为了炫耀自己,呈请县政府改了许多地名,内有元培、秋瑾、成章等镇,此外,便是把鲁迅的故居团基巷一带划做'鲁迅镇’,算是纪念这位被称为东方高尔基的文化巨人。”
此文发表不久,许广平母子与周建人一家共7人便在1948年3月29日来到绍兴省亲扫墓,并探访了鲁迅故居。
根据当时在绍兴的亲身经历,许广平对史天行《鲁迅故里访问记》等文章所述鲁迅相关事迹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和批驳。其中针对文中有关鲁迅镇的说法,许广平指出史天行所谈到的鲁迅镇、秋瑾镇和成章镇等几个镇在当时已不存在,早在一年多以前就被绍兴当局取消,而改为越王镇了。
除了对鲁迅镇存在的时间提出质疑外,许广平还对史天行所述设置鲁迅镇的动机也提出了反驳意见。
许广平指出,史天行所说鲁迅镇设置的动机是抗战胜利后绍兴当地士绅们为了炫耀自己,呈请县政府改了地名,这与抗战胜利不久鲁迅镇就被当局所取消显然是相矛盾的,其所说纯属无中生有。
许广平在《绍兴与鲁迅》和《关于鲁迅的作品·故里·逸事》中都谈到过鲁迅镇,而且当时陪同她一起前去绍兴的周建人也在为其所画的鲁迅故居简图中明确标出了鲁迅镇的大致位置,因而许广平关于鲁迅镇的说法便被后来许多学者所沿用。
如绍兴学者张能耿的《许广平、周建人1948年绍兴寻迹》一文就完全转述了《绍兴与鲁迅》中许广平询问鲁迅镇过程,他说:“许广平他们从山上下来回到街道上,已经入夜了。意外地发现一张鲁迅国民学校招生广告。他们找到一位负责人,说过去除鲁迅镇外,城里本来还有成章镇、秋瑾镇,现在三镇取消,缩编为越王镇,所以学校也改为越王镇国民学校了。”
有关鲁迅镇设置的相关情况,周建人、陈桥驿和谢德铣等人在文章中也都有所提及,然而在鲁迅镇的设置时间等相关问题上却与前述诸人有很大出入。周建人在《鲁迅的幼年时代》中指出,“鲁迅生长在浙江绍兴城区的东昌坊。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人们把这地方改称为鲁迅镇。”
此说与鲁迅镇在抗战胜利后设置的说法明显相抵牾。陈桥驿在《八十逆旅》自传中回忆绍兴沦陷之后城内的教育情况时,也曾提到过鲁迅镇。他说:“伪县府财政办学的是六所完全小学,校名均冠以镇名,计元培镇、锡麟镇、秋瑾镇、鲁迅镇、成章镇、汤公镇,而以元培镇小学(以原县立第三小学作校址)为中心小学。”陈桥驿此说明确提出了在日伪军占领绍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鲁迅镇,而且当时绍兴县城区共有元培镇、锡麟镇、秋瑾镇、鲁迅镇、成章镇、汤公镇6镇。
谢德铣则指出,在抗战期间,“绍兴县政府又把绍兴城内各区域,划分为元培镇、鲁迅镇、秋瑾镇、锡麟镇、越王镇等。”谢德铣此说指出鲁迅镇在抗战期间设置,但其所谓城区划分为元培镇、鲁迅镇、秋瑾镇、锡麟镇、越王镇等几镇明显又和陈桥驿所谓的城区6镇明显相出入。
而张能耿在《解放前绍兴报纸上的鲁迅》一文中又指出,“在从政学生的努力下,抗战前夕,将绍兴城区分成汤公、锡麟、秋瑾等四镇时,也将鲁迅老家所在的一块,取名为鲁迅镇,直至抗战胜利,四镇合并,才被取消而改名越王镇。”张能耿所指出鲁迅镇设置的时间与前述诸人又有所不同,而且所说城区4镇与陈桥驿所说绍兴城区的6镇也不相符合。
前后存在6年
关于民国时期绍兴鲁迅镇的相关情况,学界不仅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而且还存在明显的错误。依据绍兴历代县志典籍和民国时期的绍兴报刊,则可以对民国时期绍兴县城区的区划沿革及鲁迅镇的变更进行一番清晰的梳理。
绍兴历史上,首次出现鲁迅镇的叫法,应该是在1940年9月。
当时,绍兴县城区城中镇、城东镇、城南镇、城西镇、城北镇5镇改设为汤公镇、秋瑾镇、锡麟镇、成章镇、鲁迅镇和元培镇6镇。《绍兴县志》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9月,10区不变,将134乡镇撤并为99乡镇,城区设鲁迅、成章、元培、汤公、秋瑾、锡麟6镇”。本年10月,日军攻陷绍兴城,3天后县城又被国民党军收复。
1941年4月,日军再次攻陷绍兴县城,随后成立了伪“绍兴县维持会”,城区6镇被保留,并上设“城区六镇联合办事处”。到了1945年9月,绍兴正式光复,原所属区划被裁,但城区汤公镇、秋瑾镇、锡麟镇、成章镇、鲁迅镇、元培镇6镇仍然不变。从1941年4月到1945年9月,绍兴虽然被日伪军所占领,但鲁迅镇等城区6镇的区划一直被保留。
1946年9月,绍兴县的区划与乡镇设置又出现变动。全县划分为指导区,督导乡镇,其中第一指导区管辖城区等地,原城内6镇缩建为越王镇,其中鲁迅镇全部并入越王镇。
根据以上绍兴城区的区划建制的沿革和变更可知,鲁迅镇是在1940年9月由绍兴县政府设立,到1946年9月被合并到越王镇,前后共存在了6年时间。当然,除了鲁迅镇的设置以外,同时还有以鲁迅镇命名的学校。在日伪统治时期,为实施奴化教育,在绍兴城区6镇中还分别设有6所以镇名命名的小学,其中就有鲁迅镇小学。鲁迅镇小学,设在塔子桥,校长陶沛霖。
绍兴光复后,在鲁迅镇塔子桥水神庙的鲁迅镇小学又被改名为鲁迅国民学校。但是到了1946年9月,当地政府将鲁迅镇等城区6镇缩编并改名为越王镇后,鲁迅国民学校也改为越王镇塔子桥国民学校。
1948年3月,许广平首次寻访鲁迅在故乡绍兴的踪迹时,还曾偶然见到过“鲁迅国民学校招生”的广告,待去仔细探问才知道,鲁迅国民学校已经改为越王镇塔子桥国民学校,而且是“一年多以前奉上头通知改的。鲁迅镇之外,本来还有成章镇,秋瑾镇,现在三镇取消,缩编为越王镇,所以学校也改为越王镇的冠名了。”
特殊时代推动设立
在绍兴设置以鲁迅命名的行政区划,最早是由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在鲁迅逝世时提出来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联名发表了《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文中向南京国民政府郑重提出了改鲁迅先生家乡——浙江省绍兴县为鲁迅县的倡议和要求,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响应和采纳。
直到1940年9月,绍兴城区设立了汤公镇、秋瑾镇、锡麟镇、成章镇、元培镇和鲁迅镇6镇,镇名全都取自绍兴当地名人的姓名字号。
显然,以鲁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等人名字来命名的地名成为了这些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获得家乡人们情感认同的一种标志,利用鲁迅的名字命名绍兴地名正是源自家乡人们对鲁迅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的认同。
其实,早在1928年,国民政府绍兴县当局在废除镇、乡,改设区、里之时就曾设置过秋瑾里和锡麟里。关于秋瑾里和锡麟里的设立缘由,《绍兴县第一区村里筹备会报告》就有郑重说明,“本里之轩亭口为秋先烈就义之所近,邑人并拟风雨亭,故以秋瑾名里,以彰先烈。”“本里内有大通学堂旧址,今邑人复兴办锡麟小学为徐先烈倡义之所,故以锡麟名里,以诏后人。”
当然,鲁迅镇的设置也与鲁迅在绍兴的一些旧友、学生当时的积极推动有关。
1910年前后,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担任监学和在山会师范学堂担任校长时培养起来一批学生,除孙伏园等少数学生后跟随鲁迅去了北京之外,其他许多人则都活跃在绍兴政界、文学界和教育界等。
1935年8月1日,鲁迅曾“得绍兴修志委员会信”,希望将其载入新修的绍兴史志,而当时的绍兴县长汤日新、主持县修志委员会日常工作的王子余和沈均业等人均与鲁迅相熟。
20世纪50年代周家老台门(资料图)。
虽然鲁迅在1936年逝世,但是他在故乡绍兴的影响并未因他的逝世和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淡化。张能耿就指出,抗战前夕,在鲁迅的在绍兴从政的学生努力下,将绍兴县城区鲁迅故居所在的区域取名为鲁迅镇。
1946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日,虽然鲁迅镇刚刚被撤销,但是鲁迅在山会师范任教时的学生们却在当时的《绍兴新闻》上发表了一组缅怀先师鲁迅的纪念文章,其中就有李士铭以笔名“子木”所写的《鲁迅爱吸“强盗牌”香烟》、秋宗章以笔名“笑我”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笃堂所写的《鲁迅先生的轶事》和翁天寥所写的《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
这些一方面表明鲁迅在绍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鲁迅的旧友和学生对他的深厚情感,而他们在《绍兴新闻》等绍兴本地报纸上发表回忆和纪念鲁迅的文章也使鲁迅在绍兴保持着持久影响力。
鲁迅镇的设置还与当时同仇敌忾的抗争氛围有着重要关联。1940年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人的高压态势有所改变,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设置了包括鲁迅镇在内的绍兴县城区6镇。
而设置以鲁迅、秋瑾、蔡元培等近世绍兴名人志士名字命名的地名,正是为了激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鼓舞抗战的士气。在全民抗战的时代氛围中,竖立民族独立运动的大旗和激励抗日的士气,正是鲁迅镇和元培镇等6镇同时设立的特殊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周家老台门、新台门前的照壁犹存(资料图)。
而关于鲁迅镇等6镇撤销的原因,则是与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的破裂有重要关联。
关于这一点,许广平曾指出,“鲁迅镇之外,本来还有成章镇,秋瑾镇,现在三镇取消,缩编为越王镇,所以学校也改为越王镇的冠名了……听了如此这般的报道,我们颇明白为什么现在叫做'越王镇塔子桥国民学校’的理由,深以并三镇为一的使成章、秋瑾二烈士受累为歉,而一年多以前,正是内战的火重新煽起的时候,这不过是火星一点,不幸殃及罢了。”周建人也指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反对革命,和人民为敌,害怕提起鲁迅的名字,遂把鲁迅镇这名称去掉了。”
尽管鲁迅镇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六年时间,但绍兴人们以本地志士名人的名号来命名行政区划的地名,表达了他们对越中先贤和近世绍兴名人志士精神的推崇。尤其是当日寇正步步逼近绍兴地区的时候,无论是“辛亥三杰”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还是两位现代文化名人鲁迅、蔡元培所体现出来的先驱精神,在民族危亡和国难当头之际无疑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