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与自然科学
中国历史概述
第二十四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与自然科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相较秦汉更为丰富。尽管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艺术和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隋唐艺术和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艺术
① 绘画
三国时吴国有曹不兴,东晋时有王廙、卫协等人,善画人物。而东晋顾恺之(348-409年)则画人物画最重传神,重在点睛。今存有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摹本(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系近代流至海外),仍为古画中的珍品。
刘宋的陆探微(?-485?年),在顾恺之之后较有成就。梁代张僧繇创作大批寺院壁画,传说他给二龙点睛后龙即飞去(画龙点睛)。唐人张怀瓘认为,顾、陆、张三人人物画“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PS:《女史箴图》局部,原为东晋顾恺之作,今存唐人摹本。
根据出土的东晋墓葬来看,当时的砖刻画与壁画也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随着山水诗的盛行,到东晋时期,山水画也开始出现。顾恺之、戴逵、宗炳等人都是山水画的名家。
在北方,北魏的蒋少游与北齐的曹仲达,都以画人物而闻名。
类似于文学出现了文学评论著作,绘画也出现了绘画理论的著作。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认为作画有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此六法受到后世画家的推崇。
② 雕塑
东晋的戴逵(326-396年)善于铸佛像,其子戴颙习其父书画及雕刻,造诣甚高。北魏的蒋少游(?-501年)因工于建筑与雕刻,参与设计了平城与洛阳的宫殿。
不过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雕塑艺术成果,是北方各地无数无名工匠创作的石窟寺。
佛教凿石窟造像,最早从西域,后来逐渐到内陆。我国境内最早的石窟,在新疆地区。今天新疆所保存下来的石窟,主要在南疆的拜城、库车,以及吐鲁番等地。拜城克孜尔有千佛洞,有的壁画保存完整。这些石窟自东汉后期开始开凿,主要在北朝时期及以后开凿。壁画描写的多为佛教故事、佛像以及装饰画。
河西走廊一带,石窟最多。其中敦煌的莫高窟,在鸣沙山断崖上开凿,今存有塑像、壁画的有486个,其中前秦至北朝时代开凿的有二十多个。而敦煌千佛洞,多数是北魏时凿成的。此外还有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石窟寺等,大多数是十六国至北朝时开凿的。
到公元5世纪中叶,佛教传播到北魏的统治中心,北魏统治者命工匠在平城西之武州山开窟造像,是为云冈石窟。最早的五窟,为文成帝命沙门统昙曜开凿的。此后献文帝、孝文帝时都在此处开凿。
后来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宣武帝统治之初,又在洛阳龙门山开窟,是为龙门石窟。这两大石窟是古代中国雕刻的两大宝库。
北魏末至东魏、北齐开窟造像,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巩县石窟寺、邯郸响堂山石窟等。辽宁义县也有万佛洞。
南方相对来说,因自然环境或其他原因,石窟较少。南梁僧侣僧祐营造摄山大像与剡县石佛。剡县石佛今天仍存,称为新昌大佛,在今浙江新昌县。
PS:剡县石佛,今称新昌大佛,凿于南梁时。
③ 书法
书法与绘画历来关系密切,所谓“工画者多善书”。东汉末著名学者蔡邕(133-192年)就是书法能手(参见熹平石经,本系列第二十期)。
东汉末三国初,梁鹄以八分书著名,这是一种不带挑法的隶书。其弟子毛弘传习其书法,称为晋代八分书法的宗师。
东汉末的张芝擅长章草(旧隶的草体),被称为草圣。西晋时卫瓘(220-291年)、索靖(239-303年)都传习其草法,二人都在尚书台,被称为一台二妙。
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钟繇(151-230年)擅长真书(楷书),又与胡昭(161-250年)一同传汉末刘德升的行书。行书、真书都较隶书简易,这时汉字书法的进步。
PS:《兰亭集序》局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东晋南朝时期,最重要的书法家当推书圣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以及其子小圣王献之(344-386年)。王羲之学钟繇书法,吸取魏晋书法家的精华,脱离了隶书的窠臼。唐代张怀瓘《书断》将其父子二人的隶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等五种字体都列入神品,可见后人对其书法的推崇。
北方的士族中,卢谌(284-351年)学钟繇,崔悦学卫瓘。崔悦孙崔宏(?-418年)擅长草书、隶书、行书,尤其以行书为妙。北方书法接近于汉隶,与南方书法风格不同。
④ 乐舞 戏剧
东汉末董卓之乱,造成汉朝雅乐的散失。曹操攻占荆州时,得到了汉雅乐郎杜夔。杜夔擅长乐律,与乐师、舞师损益旧制,恢复了庙堂乐舞。西晋永嘉之乱,官方的乐官、乐器先后被刘曜、石勒夺取,后赵灭亡后,一部分乐人南迁。淝水之战后,苻坚的乐工被东晋俘获。刘裕灭后秦,又获得了关中传自前凉时期的、更上传自汉魏时的清商乐,江南雅乐稍微完备。东晋至宋齐时的江南吴声、荆楚西曲,都进入乐府,配以管弦,逐渐流行起来。
北方各族传入所谓“胡乐”,包括西域乐、外国乐,是中国古典乐舞的一大变革。前凉时天竺乐传入凉州,前秦末吕光灭龟兹国,获龟兹乐。后来后凉、北凉在凉州将旧乐杂入龟兹乐而形成西凉乐(也称秦汉乐)。北燕有来自高句丽的高丽乐。这些乐,包括通西域后的疏勒乐、安国乐,最后都入于北魏。到西魏、北周时期,高昌乐、康国乐也传入北方内陆。北朝的太常雅乐,大量用“胡声”。在民间,胡乐的乐章、乐器、乐舞也十分流行。
秦汉的角抵戏逐渐发展。北齐时名目繁多,称为百戏,北周灭北齐后,百戏被征入长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戏剧开始形成的时期。三国时,蜀博士许慈与胡潜二人因辩论而至斗打,刘备令倡优扮演二人的场景,一说认为这就是中国戏剧的开端。后赵石勒使倡优扮演参军某的故事。北齐《兰陵王》歌舞演出兰陵王高长恭美貌而戴假面作战的故事。《踏摇娘》则演出醉汉殴打妻子,其妻怨苦的故事。这时的歌舞具有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后世的戏剧类似。
自然科学
① 天文历算
由于历法关系到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合法性(详见太初改制的有关内容,本系列第十三期),因此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历法都不同。
东汉末期,行用《乾象历》,这时东汉末刘洪所制的历法,在吴国得以行用。蜀汉则沿用四分历,魏文帝初亦用四分历。到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尚书郎杨伟造景初历,颁行至于魏亡。至南北朝,北魏初仍用景初历,至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为止;刘宋沿用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为止。
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何承天(370-447年)献元嘉历,两年后得以颁行。
东晋时期,虞喜经过推算,发现了岁差的现象,他求得春分、秋分每五十年在黄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路线)西移一度。刘宋时,著名数学家祖冲之(429-500年)便将岁差的成果运用到历法中,制定了《大明历》(大明系宋孝武帝年号,457-464年,颁行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大明历》定一年约为365.2428日。
北朝的历法,后来都未使用岁差的成果。北魏文成帝即位,开始行用北凉玄始历,到北魏后期,结合当时九家所上的历法颁行,孝明帝改元正光,称为《正光历》。东魏于兴和二年(540年)颁行《兴和历》,北齐建立,又造天保历颁行。西魏沿用《正光历》,北周改行《武成历》,北周末又颁行《大象历》。
历法的发展,背后是数学的进步。魏晋之际,刘徽(约225-295年)注《九章算术》,并著有《海岛算经》一书。他认为,《九章算术》中以圆周率为3而计算出的面积实际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而不是圆的实际面积。他将正六边形分割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得到圆周率约为3.1416的数据。他认为多边形分割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的看法,与今天数学中极限的思想等同。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後相去千步,令後表與前表參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峯,與表末參合,從後表卻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峯,亦與表末參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答曰: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術曰:以表高乘表間爲實,相多爲法,除之,所得加表高,卽得島高。
《海岛算经》
刘徽以后,又出现了《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著作。
到南北朝时,祖冲之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直至近千年后才有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1429或1436年)打破这一纪录,在其《圆周论》中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17位。(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祖冲之认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下一位正好是5,也就是说他所取这两数都与圆周率极为接近。)
此外,他还提出了密率355/113,与约率22/7,这两个分数,来模糊代表圆周率。迟至1573年,德国数学家瓦伦丁·奥托(Valentin Otto,1545或1546-1603年)才求出这个密率分数值。
祖冲之著有《缀术》一书,但今天已经散佚。其子祖暅之也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提出两个等高的立体被任何平行于其顶面和底面的平面所截的面积如果相同,则这两个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祖暅之定理。
② 医学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出名的医学家。他编辑了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论》两书,并著有《脉经》十卷。《脉经》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切脉的经验,记载了二十四种脉象,根据脉象判断疾病种类,以及能够施行和不能施行的治疗方法,此外还记载了扁鹊、张仲景等名医对脉象的见解。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郤,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脉经》
在记录药方与药物方面,东晋葛洪著有《肘后卒就方》,南梁陶弘景经整理补阙后著有《肘后百一方》。陶弘景还著有《本草集注》,载有药物七百余种,较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多出一倍。
③ 农学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农学家就是北齐的贾思勰,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书。原书共十卷九十二篇,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此外还记载了农作物的异闻以及异域的一些植物。
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豎其皮;不者,皮急則死。七八年便老,老則子細。十年則死。是以宜歲歲常種之。
鵝初輩生子十餘,鴨生數十;後輩皆漸少矣。常足五穀飼之,生子多;不足者,生子少。
瓠羹:下油水中,煮極熟。瓠體橫切;厚三分。沸而下。與鹽、豉、胡芹。累奠之。
《齐民要术》
此书集汉代《氾胜之书》之大成,保留了很多《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书的内容。由于贾思勰将过去的农学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相结合,因此科学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