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新的教师”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转变。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浅谈本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就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几点探索、感想: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二、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面对新教材,教师更要注重如何去分析、把握教材,及时给自己“添砖加瓦”,并养成及时反思教学的良好习惯。
三、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等,都要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四、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课堂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学。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去寻求一条让学生有序的自主,有机的合作,有选择的探究的教学畅道,使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习自主而不自由,一种人性化的课堂随之形成。
五、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和谐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融洽和谐,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也会积极主动建立与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如果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因此,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