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 王国维沉湖之谜

过去北京清华园中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一座,碑文为陈寅恪撰。海宁王静安先生国维,去世已五十五年矣。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自沉于颐和园安澜堂前昆明湖中,临终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四句话,更无其他遗嘱,一代学人,就这样谜一般地自杀了。

据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载该年六月十六日任公写给梁令娴的信道:

“我本月初三离开清华,本想立刻回津,第二天得着王静安先生自杀的噩耗,又复奔回清华,料理他的后事及研究院未完的首尾,直至初八才返回津寓。现在到津已将一星期了。静安先生自杀的动机,如他遗嘱上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此公治学方法,极深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

这时梁任公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王静安是导师。最早记其死因甚清楚。而人们在惋惜伤感之余,不免思考起他的死因来。甚至有的说罗振玉剽窃了他的稿子,有的说罗振玉欠了他的钱不还,等等不一而足,总是把王国维的死拉扯到罗振玉身上,或是把王国维之死归之于钱,而却很少从性格、信仰、学术理论、政治上分析他的死因,所以,总难免隔靴搔痒之感了。

静安先生弃世时,正在清华国学研究所执教,同时执教的除院长梁启超外,尚有陈寅恪、吴宓,以及在美国去世的赵元任先生。静安先生去世后,陈寅恪先生在一首挽诗中,有一段注解说:

“甲子岁,冯(按:指冯玉祥)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不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余诗'越甲未应公独耻,’即指此言。”

甲子逼宫,是指把溥仪赶出故宫。柯、罗是柯劭忞和罗振玉,即三个人相约同为清朝自杀,另外两个人只是唱唱遗老的高调而已,并不想真死,而静安先生却真的学屈原的样子,跳到昆明湖去死了。日期比端午节还早两天。他一死,一些围着溥仪转准备重做大官的人,拿他大做文章,说他为清朝而死,为他请谥,让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的溥仪封他为“忠悫公”,并派贝子溥忻上祭,赏陀罗金被并大洋两千元。好像有了他做样子,溥仪就真能够再做宣统皇帝了,又何能理解他的思想信仰呢?

实际上他并未做过清朝的什么大官,也没有功名,只不过是清代末年学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已。一九一二年在日本写给铃木虎雄的信中云:

“(颐和园词》称奖过实,甚愧。此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至于全国民之命运,与其所以致病之由,及其所得之果,尚有更可悲于此者,拟为《东征赋》以发之……”

信中不称“朝廷”等词,直称“觉罗氏一姓”,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似有忧国忧民之民主思想,而十几年后,在溥仪的内廷行走,给友人写信左一个“上”,右一个“人直”,最妙是给上海蒋汝藻写信,郑重其事借“纱蟒”,说太妃过生日,给太妃拜寿。收到后还说“感荷之至”。真难想像这样有学问的人穿上蟒袍给官里的一个老女人跪下磕头,几乎成为滑稽戏中的人物。相对比同时的梁任公,觉其思想境界相差悬殊矣。

在他跳昆明湖自杀时,清代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儿还多得很,而另一些王公大臣也还活着,在北京深宅大院中,在天津、上海租界地里,照样吃喝玩乐,并没有人去死,而只有他去死了。便又有不少人可惜他的呆气,觉得他太犯不着。静安先生一死,倒变成了一些遗老们的好诗题,浙江诸暨周善培在一首题为《王静安投昆明湖殉国为诗哀之》的律诗中写道:“入地觐天知慰藉,十朝待士竟何如?”好像清朝待读书人真的太好了,所以王静安跳湖殉节。人们却不禁要问:你自己又如何呢?清朝那些血淋淋的文字狱的帐如何算呢?真是莫名其妙!

其死因在其悲观厌世的心态上,还有一重要因素,就是他的长子(罗振玉女婿)王潜明于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日死在上海。儿媳与他又有意见。丧子之痛,又加家庭不和,对其心理自然也造成很大压力。

静安先生一死,写挽诗的人很多,连跟他相约同死而未死的凤荪老人柯劭忞也写了感怀伤殁诗:

“历历三千事,都归一卷诗。秦庭方指鹿,江渚莫燃犀。管邴君无忝,唐虞我已知。文章零落尽,此意不磷淄。”

“管、邴”是指汉末的管宁、邴原,都是汉末避乱隐居的人物;“不磷淄”是不薄、不黑,哀伤怜惜之意未变。柯凤荪哀悼王静安,没有把他扯到“殉国”、为大清而死等等上去,这是这位清史馆馆长的高明之处,他只是叹息“文章零落尽”而已,从这点感慨王国维之死,多少还沾一点边的。

因为静安先生,不管从哪一方面说,他始终是位学者,而不是清朝的一名官吏。他生于光绪三年,即一八七七年。读书之后,并不是去应科举,而后来是进了学校。一九OO年前后,在上海东文学社读书,学日本文及西方科学知识,一九O一年去日本留学,进东京物理学校。一九O三年任南通师范学堂、苏州师范学堂教习,均教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光绪三十二年,经罗振玉之介,到北京,在学部总务司行走。当时清政府体制已改革,张之洞任军机大臣兼领学部,不少学者都网罗在学部中。静安先生到京师图书馆任编译,后调名词馆协调。这是在清朝所担任的职务。清代分“官”和“差事”,外官小的如典史、县丞,内官如主事、郎中等等,再小也有个“衔”。差事是具体工作。

严格说来他所任只是“差事”,还够不上“官”。一直到一九二三年,他才接受了溥仪的伪旨:在南书房行走,食五品俸。似乎已经身列清秘了。但那已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二年了。过了一年多,溥仪就被赶出故宫了。他这个五品俸实际上是连剔庄货也赶不上的破烂。他的学问才华,足以比美他的同乡前辈,康熙时南书房行走的查慎行,但是时代相差太远了。静安先生是很精明的人,这点他怎么会不明白呢?不过也亏得他死得早,不然也许会跑到“满洲国”,出现更可悲的身败名裂的情况,那就更是千古恨事了。

在他死前没有多久,正值清华园花开之时,湘人章孤桐(士钊),蜀人曹纕蘅(经沅)曾去清华看他。死后挽诗起句云:“匆匆执手记花时,危语辛酸最可思。”亦可想见他当时的思想情况了。章行严先生死去多年,可惜生前没有写点回忆王静安的文字。陈寅恪有挽观堂长诗,序言对其死因从文化理论上论述甚当。现在《寒柳堂集》已出版,读者可以去看,无须赘述了。

阅读链接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上)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下)

邓云乡‖ 北平时期的学府述略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大

邓云乡‖ 旧梦中的荷塘—— 文化古城时期的清华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学生的课外活动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环境气氛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古玩

邓云乡 ‖ 燕京风俗画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授生活

邓云乡‖ 梁启超联语趣话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大师|王国维之死:1927年纵身跳入昆明湖的他,真的是“殉清”?

    他从投湖到去世,不过两分钟时间 1927年6月2日,一个该被铭记的日子:一颗文化界的巨星陨落了,整个学界陷入一片昏暗. 这一天,王国维起床后,一切如常,照例让夫人给自己梳理那标志性的小辫子. 8点,他 ...

  • 大连两启轩再访罗继祖

    临行一席谈 回到广州,交了访苏州梦苕庵钱仲联教授组沈曾植<海日楼文集>书稿的差.紧接着就去大连白云新村两启轩,再访罗振玉的孙子吉林大学著名教授罗继祖,商量出版<罗振玉全集>或& ...

  • 刘梦溪:王国维的学术知音究竟是谁?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1.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 ...

  • 彭玉平:以一诗掩一书

    摘要: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人为之震惊和伤悼,一时祭文.挽联.挽诗.挽词云集,后汇集诸家撰述,由天津贻安堂刊行<王忠悫公哀挽录>一编.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g ...

  • 彭玉平:罗振玉伪造代奏王国维遗折考论

    摘要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其后关于其死因议论蜂起,而罗振玉即深陷于种种非议之中.先之以逼债说,继之以为王国维假造代奏遗折事,两事相连,而使罗振玉备受道义之谴责,而这些舆论背后的主事者 ...

  • 罗振玉:一生复杂且可惜

    最近,位于北京的鲁迅博物馆搞出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该馆举办了一场"国学大师罗振玉学术成就展".虽说展品大多属于国宝级别,但考虑到鲁迅与罗振玉的关系,不得不说,这次同框,让人觉得有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说到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化气氛,首先想到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自清末于什刹海广化寺设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后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十七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中南海居仁堂为馆址,十八年与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学生的用功和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和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一个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是被人十分羡慕的.还没有变成沦陷之后.胜利之后的"四大贱物"之一(四大贱物即买邮票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先说大学生吧.文化古城时期的大学生有哪些特征呢?大略言之,有以下几点:一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著名大学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是全国各地的,家住北平的是很少一部分.外地学生中以江苏.浙江.上海人最多,其次福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除国立图书馆而外,当时文化古城中,其他图书馆还是很多的,自然规模就无法相比了.这些小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丰富的藏书,清洁而安静的阅览室,而且读者不多,同样也是读书的好所在.这里我首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如果说在文化古城时期,燕京大学是一所比较特殊化的教会学校,那么协和医学院就更是一所特殊化的学校了.先不说别的,就说它的毕业文凭吧,就既不是中国政府教育部发的,也不是学院自己发的,而是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州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文化古城时的文化环境,除去各种图书馆之外,还有不是图书馆而更为自由的"图书馆",那就是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时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中的丹桂商场书铺.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东安市场 ...

  •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 邓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里的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文化古城时期近十年中,是燕京大学的黄金时代,在此之前,尚届初创阶段:在此之后,受到战局影响,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个时代正规而神气了. "清华.燕京好通融",文化古城时期在摩登仕女的心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师大穷",这是实际情况,不少师范大学的学生,都是寒家子弟,贪图师大不收学费.杂费.住宿费,而且还管饭,就是吃饭不要钱,伙食也还不坏.这样人们又给"师范大学"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