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03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203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讨论了津液前后分利的关系及其临床判断的依据。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其清者经脾气之升,上输于肺,其浊者由胃而入小肠。小肠则泌别清浊,将浊中之清向前偏渗膀胱,化溺而出;浊中之浊直入大肠,化便而出。
阳明病,本来就以汗出为特点,可以医者却仍然治以汗法,则津液益伤。既使阳明热病已愈,津液却难以骤复,大肠因之燥而失润,则见大便硬,微烦而不了了。这就是“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的意思。此处“亡”当做丢失来理解,而非竭绝之意。否则津液竭绝,岂有自复之机?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除燥热,生津液的方法来治疗,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小便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自愈之机。如果病人本来是一天小便三四次,现在却只有两次,说明小便量减少了。津液偏渗膀胱者少,则直入大肠者多,大肠燥热因之自解,则大便自然可通,所以说“故知大便不久出”。
“津液当还胃中”,就是津液重入大肠的意思,阳明病的胃家实,既包括胃,也包括大肠。
本条所述乃是阳明病解而不了了,津液已伤之轻证,故可自愈,而以小便减少为特点。若小便不少反多,则大肠津液益伤,燥热益甚,就难以自愈,而必须用润下、攻下、导下等诸法泻热以护津液了。
润下者,如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攻下者,如259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导下者,如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字帖获取请点击:
现已更新至208条
从今天起“从头学中医新”开启《伤寒论》新板块了!
《伤寒论》怎么读,怎么理解?是很多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的痛点。
关于《伤寒论》条文解读、应用的名家著作众多,很多初学者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著作来学习。我们尝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逐条讲解,用尽量简单、精炼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的字面含义,以做入门之用。
如果您对于条文的解读有什么疑惑或建议,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小编一定会回复。
希望中医学习路上,“从头学中医”团队能同广大中医爱好者一起“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