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旧冠冕:良渚文化中独特的三叉形玉器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夏商周时期的天子还是秦汉之后的皇帝,为了彰显他们天下第一人的地位,都有专门的服装、配饰以及称呼,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然是皇帝就必须穿龙袍、戴皇冠。但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皇冠长什么样?出自哪里呢?请大家跟随以史为鉴走进浙江博物馆来看一看。
1987年,在浙江省吉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的一处考古现场,经专家考证,这片墓地是新时期时代良渚文明中晚期的祭祀场所,瑶山有内外三层的祭坛,其中包括20多个墓葬都集中在祭坛南半部。这些墓葬又被区分为南部的男性墓葬和北部的女性墓葬。
在男性墓葬区中,都发现了玉钺、三叉形玉器、锥形玉器等女性墓区没有的特殊随葬品。
在编号为M10的墓葬中,共发掘出了559件玉器之多,是其中最大的墓葬,应该是当时高级神职人员的墓葬区。我们今天讲的玉三叉形器,就是出自这里。
三叉形玉器,白色,有红褐色斑。形如“山”字,底部圆弧,上部锯切出平齐的三竖叉。中叉上有上下贯通的小孔,可供穿系。(一般猜测三叉形玉器和同时出土的玉管或者玉锥搭配使用)
三叉形玉器正面雕琢兽面,眼、鼻、口均浮雕出轮廓,再以阴线刻出重圈眼睛、鼻孔及獠牙等细部。三叉上各刻羽状纹,象征神冠。三叉形器出土时均置于死者头部,似为一种冠饰。而且只有男性墓葬中出土了三叉形玉器和锥形玉器。可以判断,三叉形玉器应该是当时高级贵族男性专属的身份标识。
那有何证据说明三叉形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皇冠呢?我们换一个角度,先来看看汉字中“王”字和“皇”字的演化。
这是“王”字在金文上的各种字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王字最下面的一横在金文中往往变形为弧线型,是不是和良渚文明出土的三叉形玉器底部极为一致呢?
这是“皇”字在金文上的各种字形,皇字顶部的三条、四条、多条的竖线是不是和良渚文明出土的出土的锥形玉器极为一致呢?而且“皇”的本义就是冠冕的意思,金文里上面的竖线其实就是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饰,下部为冠架。古代文献曾记载说远古时有虞氏部落首领就是戴着彩羽的冠冕举行隆重祭典的。后来,这种有精美玉构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称为“皇”,有富丽堂皇之意。
三叉形器因器物目前发掘品仅见于浙江北部的余杭州和桐乡两地,总数仅有28件。其中余杭良渚遗址为三叉形器的主要出土地,出土有17件,其中瑶山就出土了8件。而且出土的玉三叉形器,从良渚文化早期晚段,一直延续到了良渚文化的晚期。可见,玉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瑶山7号墓三叉形器,高4.8厘米、宽8.5厘米、厚0.8厘米。正、背面均平,正面琢刻神人兽面题材纹饰,侧叉上是两个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中叉则是上部有羽冠的兽面纹。此件三叉形器形制规整,纹饰精美,代表了良渚早中期玉三叉形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良渚文化中的神人
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中大都有神人、神兽的形象。神人面部呈现倒梯形,带着巨大的插满羽毛的帽子,两臂张开,双手压着下面的神兽。神兽则是两眼圆睁、口鼻突出,獠牙利齿,威猛异常;两只利爪置于胸前。
在良渚文化出土的各种纹饰中,神人、神兽都是非常常见的造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神人神兽的纹饰也发生变化,从复杂走向极简。
这件玉璜上面的神人已经简化没了双手,神兽则只剩下眼睛和嘴巴,身体大部分都被简化没了。
而在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的身上,神人和神兽都简化到仅剩面部,不过神人似乎戴了顶由许多平行线组成的帽子。
虽然根据目前的结论,三叉形玉器可以肯定的说是五千年前男性贵族的身份标识,但是这种玉器是仅仅随葬于陵墓中,还是在祭祀等场合佩戴?具体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了,不管怎么说,良渚文化都为我们探寻中华文明之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更多的发现还是留给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