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七十年前!一起开启属于普陀人的“独家记忆”

七十年前

1002位劳模、先进工作者

手捧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

胸佩大红花

在敲锣打鼓、爆竹声声的热烈气氛中

住进了曹杨新村

从“光荣感”到“归属感”

再到“幸福感”

第一批老曹杨人的“独家记忆”

就此开启

「光荣感」

敲锣打鼓入住曹杨新村

“我们都是经过单位评选,敲锣打鼓住进曹杨新村的,心里别提多自豪!”时隔数年再度回忆刚刚入住时的场景,劳模们仍倍感骄傲和自豪。

1952年6月25日,曹杨新村喜气洋洋,遍地插满红旗,到处是悬挂着喜字灯笼和“欢迎生产先进者迁入曹杨新村”的横幅,迁入的工人和家属接受各单位代表的欢迎和少先儿童队队员的鲜花,逐一步入新村……

“我过去住茅屋草棚,家里像样的家具一件都没有,进了新村,地板是红的、窗是绿的、墙是白的,心里那个喜欢啊,连钉子都舍不得往墙上钉。”

“搬家只用一辆平板车就够了,第一次用自来水、电灯、煤气热水和抽水马桶这样的'三开一抽’,还能住这么大的房子,简直不敢想象!”

此后,这1002户工人们从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风险的危房,搬进了红瓦白墙、配备先进生活设备的“小别墅”;从收入低的底层,变成了最有朝气和生产力的群体、国家可以信赖的重要力量。

作为新中国献给工人阶级的“最好礼遇”,曹杨新村依托超前的建设理念,为以模范工人为代表的居民提供了极具“现代感”的住房环境。

然而,工人们不仅对如此优渥的居住环境心怀感恩,不久后,“新村便是家”的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归属感」

让“房子”变成“家”

众所周知,曹杨新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三开一抽”的现代化生活设备,还紧抓交通、医疗、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不用出村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如果住在当时的曹杨新村,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出门就有多条公交路线保障通勤顺畅。

下班回家步行几分钟,就能直达公共浴室,洗去一天的疲惫。

休息日可以前往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放松心情。

一旦头疼脑热,就有全市首家工人新村卫生所——曹杨卫生所提供医疗保障……

曹杨新村以社区为单位,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用“硬”设备创建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微型城市。

在此基础上,曹杨新村还重视“软着陆”,以各项文化休闲活动为纽带,拉近工人与社区之间的距离,以形成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增强新村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降”房租“提”质量

从棚户区搬进“现代化”住宅区,新村工人们在享受到便利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时髦”生活设备所造成的生活成本的增加。

考虑到这一点,政府本着“务必将房租降至新村工人可承担的水平”的决心,采取灵活措施,在不影响工人工资的前提下,确保给予工人优质的生活质量。

“少”闲人“多”力量

为响应国家号召,打造“家务劳动社会化、日常生活集体化、义务教育统一化、清洁卫生常态化、公共绿地规范化”的住宅环境,曹杨新村积极变动,发动一切为社区作贡献,为新村添光彩。

妇女也顶“半边天”

工人新村重视女性力量,动员不同年龄段的妇女走出家庭,为新村工人集体生活服务。

年轻家庭妇女被动员到街道工厂,支撑国家工业生产;年长妇女到新村食堂为全村人做饭,并组成洗衣组、缝纫组或者保姆组负责全村居民的家务以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在没有围墙的新村里,还有居民自发成立巡逻队,以负责全村的安全,推出大小垃圾桶进行早期“垃圾分类”,维护新村的卫生环境……

“软硬结合”双管齐下,在居民心中培植出了强有力的“归属感”,真正将曹杨新村当做“家”。

「幸福感」

投身建设美好生活

拥有时尚外观、现代化设备的曹杨新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象征。以“曹杨”命名的菜场、邮局、医院、银行、浴室、学校应运而生,甚至连周围的旅馆、饭店都以“曹杨”命名,曹杨成为“荣耀和光荣”的代名词。

在锣鼓声和鲜花中,劳模们收获了稳定的工作、良好的收入和社会荣誉,实现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入住曹杨新村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们在归属感和强烈责任感的驱动下,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经济建设,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首批入住新村的劳模裔式娟,将感恩之情都挥洒在工作岗位上——自1953年起连续八年全面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产品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由她名字命名的“裔式娟小组”,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红色炉”。

入住曹杨新村后,杨富珍满怀工作激情,用双手创下“行业神话”。1953年,她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并两次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与周总理合影并到总理家做客。

劳模邵森住进白墙红瓦的曹杨新村后,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化为无穷的动力,一心扑在工作上。1954年到1956年,邵森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和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工作者,还二次上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而像裔式娟、绍森这样“先生产后生活”“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并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曹杨新村是包含着国家关怀并提供了幸福生活新机遇的“神圣物”。

住进曹杨新村后,他们更有动力去开启崭新生活,在社会建设中靠自己劳动的双手创造幸福感。

如今

距离曹杨新村的“横空出世”

已过去整整七十年

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

仅能窥看到

曹杨过去荣光的万分之一

但这份自豪感与归属感

能让一代又一代普陀人

怀揣着“光荣与梦想”

生生不息,砥砺前行!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曹杨分中心

编辑:叶嘉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