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国内市场发展趋势
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 ,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 ,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高古玉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所以可以此为切入点。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高古玉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高古玉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 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高古玉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高古玉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
关于高古玉材料,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上所使用的几种材料,经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伪者除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还使用现代 开发的青海料、矿山料等进行仿冒,这些仿冒材料的纹路、结构、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别于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杂质料、色皮料仿冒真品高古玉的腐蚀受沁。有些通过直观较容易分辨,有些作伪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腐蚀染色做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其结构、硬度变化。
古玉或经入埋、或经传世,历经千百年沧桑,风化蚀变严重的,有些带有部分“不可仿”的特征,可以一窥端倪。
玉器入土后有部分表面由于沁蚀严重,使玉表呈现大面积之凹陷状,蛀孔蚀斑分部。此类沁蚀,由于受沁过于严重,往往使玉器过于残损,而失去其完整性,因而降低其收藏价值。
中国古玉除了有一部分是传承下来的外,还有一部分是出土古玉,这些出土古玉由于长期埋在地下,或断功裂,或残或沁,但这些不完 美的古玉却更加独特,有种特有的“味道”.
中国的“玉文化”,实为贯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说清代以前的高古玉称“高古玉”,汉代以前的高古玉称“高古玉”。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现精细石器——玉石以来,一直欣赏并崇拜高古玉。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华夏先人认为世间最宝贵的的物质就是“玉”。《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三百余处,而记载金、银、铜、铁,仅有寥寥几十处,可见古人对“玉”的重视与崇尚。因此,古人用“宝玉”制作尊贵礼器,献祀神祈与祖先,所以高古玉在远古社会曾为“通灵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