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的自救:抑郁症让我痛苦,我如何用它来重塑灵魂

7:55,我通过了验证。

8:50,我收到了打招呼的信息:“阿姨好,我14岁,我是一个抑郁症孩子,休学生。”

他发给我一篇他写的文字,署名:轻~尘。

这让我联想起薄雾的清晨,在幽静的森林里,缕缕阳光穿透雾霭,扬起的轻尘在五光十色里飞舞。

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情感,让人沉重、心疼又安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努力理解自己的同时,也理解着父母。

我说,我想把你写的文字分享出来,你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当天夜里1:28分, 他发给我一篇他写的诗——《如果能重来》。我把这首诗单独发在了今天推送的第二条。

他说:

“如果你愿意,可以写一段想对我说的话。”

我想对你说:

“那些没有将你打倒的,都会使你更强大。”

——橙子妈妈

抑郁带给我修复内心,重塑灵魂的机会

作者|轻~尘


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来自河北省衡水市的孩子,14岁男孩,就读于衡水中学初二年级,目前休学,在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学沉迷者间徘徊,是半个学习新精神分析的人,然后略知一二的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萨提亚模式,最近正在接受NVC读书会培训,没事爱搞自我心理剖析(就算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热爱文学,哲学,音乐(二耳齐全,五音不全);
牵着蜗牛去散步Leave The Dark公众号作者和编辑(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和网易云音乐常驻用户,也是新浪微博心理学家李雪、武志红、曾奇峰、徐凯文、尹建莉、李松蔚,胡慎之,付丽娟,周梵,Momself,壹心理,李文瑶,徐慢慢,看见心理,Know Yourself和简单心理等粉丝,喜欢网易云音乐博主Vicky宣宣,邓紫棋,张韶涵;
文学方面,喜欢汪曾祺,鲁迅。

那些过往,昨日子弹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描述曾经不幸的经历,就暂且用我的心理咨询师的一句话来概括吧:我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孤儿"。
据说,早产儿更容易患心理疾病,我就是一个早产儿,体重很轻。在我还是一个小婴儿时,并没有经常得到母亲的回应,父母早出晚归,大概从这个时候,我在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就严重受损了,在潜意识里种下了孤独无助和"我不好”的种子,一直伴随到我抑郁之后。
最重要的是我在3岁到10岁的时候,既有童年遗憾,也有童年创伤。
我的童年遗憾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如果只是这一点的话,并不会导致抑郁症,还是童年创伤的影响大一点:我像一个工具人,被父母,家人控制着,他们自以为是给了我很多的爱,我却感觉不到;我被这些"爱"压得窒息,根本没有自由,我的身体根本不属于自己。
在学校里,我遭受了不计其数的校园欺凌。来自同学的殴打,嘲讽,来自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不断施压,简直让我生不如死,但那时候的我却依然带着一副笑的面具。
而且,我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很不错,我也不知道我这么学习是为什么,或许是为了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超越别人。我越努力越焦虑,对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和强烈的竞争压力,使我不堪重负;当然,婴儿期的不安全感和童年创伤也都为青春期的抑郁埋下了雷——我是在去年才确诊抑郁焦虑的,但实际上存在抑郁倾向已经多年了吧。
青春期手册

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25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让我彻底崩溃的导火索是厌学。当时我考的初中是衡中,压力非常大,所以我就经常胃疼,感冒(当时不知道是抑郁症躯体症状),这造成我常常需要请假。
但学校纪律很严,一个月请假不得超过3天,因为这件事,我和父母(还有各路亲戚邻居)、班主任发生过无数次冲突,冲突之后,我就不想去学校了。
我告诉父母我想转学的事,他们觉得我考上衡中很不容易,不想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就把我骗到了学校。
我在学校里天天失眠,在课上做题错误率高,被各科老师叫去批评,留额外的作业,还受到了同学们各种贬低和嘲笑。我只好强颜欢笑,内心深处痛苦而绝望。
那时候,我觉得学校对我来说已经不亚于渣滓洞了——简直是人间炼狱。我想自杀,甚至已经有了明细的跳楼计划,但是因为疫情原因提前放假了,所以没有实施。
不仅如此,我从去年就开始有自残行为,自残能缓解我的自杀想法。但我没有告诉父母和咨询师、医生,因为我不想增加他们的焦虑,这也算讨好行为吧。(上个月我才克服顾虑告诉了他们)

休学之后,努力自救

我休学后,父母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他们开始通过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来使我去上学(他们只是想改造我,"高明”地控制我),不过后来进入了专业的家庭教育机构,这种情况就有所改善。
我也开始努力自救,开始学习心理学。一开始是学习精神分析——我对精神分析还是特别热爱的,一直到现在都在学习;这个过程既欢乐又痛苦,欢乐是因为我很感兴趣,痛苦是因为我要给自己精神解剖,揭开心里的创伤。
最初我是没有勇气的,我一边学一边分析一边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为了争取活着的机会,我还是决定自救,忍痛看了弗洛伊德,荣格,卡伦霍尼,还有武志红,李雪的一些书。这让我对精神分析有了基本的一些了解,为后面的深入浅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慢慢地,自我疗愈的效果就产生了一些,比如说情绪崩溃时,我可能会自残,但在恢复理智之后,我还是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自己,疗愈自己的。
但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是精神分析所解决不了的——我陷入了情绪低谷,怀疑精神分析的正确性。后来才明白,不同流派解决的问题不同。
我开始意识到学习其他流派的重要性,把目光投在了人本主义上。这两个流派的理论是很冲突的,不过在解决问题上各有各的道理,慢慢地,我能够学会灵活运用。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接触萨提亚模式,逐渐平衡了自我成长和关系模式的学习与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不易——被大量的道德绑架和情感勒索洗脑后,从自恋幻想回到现实世界是非常难的;好在我保持了对心理学的兴趣,坚持了自我分析,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我的状态比一年前比还是好很多的,因此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在接触心理学时,如果完全是照搬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结果。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内心冲突,这样的冲突让我更加痛苦、无奈,只能另辟蹊径——结合个人经历和家庭情况,对原有的基本理论进行修改,变成适合自己的指导性理论。

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拯救者

在学习了心理学基本的理论之后,我试着减少自恋幻想(自恋幻想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完全不同,文中自恋幻想皆指分不清界限,幻想操控他人,如父母的指责型人格,我的讨好型人格)。
最典型的自恋幻想:只要父母改变了,我的抑郁就好了,我自己改变是不管用的。可事实是:谁痛苦谁改变,凭什么让别人拯救你的痛苦?重点是一起改变,父母或孩子只要有一方开始成长,必定会影响另一方。
这种自恋幻想的根源就是一个错误信念:受害即正义——要求受害者先做出改变是可耻的。
但现实是: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每个人只能自我成长;没有人可以拯救别人,除非努力自救。要求“施害者”先做出改变,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通过这种施受虐的关系弥补缺失的安全感。
对于这些自恋幻想,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将精神分析对自恋幻想的击破理论修改成“觉察—接纳—改变”的三阶段,还有我身上的一个自恋幻想:讨好行为——妄想使别人对自己满意,一旦讨好不成功,马上开始自我攻击。
在深入学习后,我明白了自恋幻想的本质是安全感的缺失。为了减少自恋幻想,我自己把它分成两个问题,原因是什么?以后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我是尊重了客观事实:我现在的状态的确是别人造成的,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创伤,这些创伤影响着我,让我很痛苦;第二个问题:减少自恋幻想后,我有能力去拯救自己了,我也愿意拯救自己。
从急于改变自恋幻想到全然接纳,从自虐式"自救"到舒服一点的自救,我明白了很多:人的错误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心理需求是正确的,必需的。
在现实中,没有人可以轻易改变得了自己,除非自己努力自救。当然,这需要很长很长时间,为了自己,我愿意坚持下来,做个愿意自我成长的受害者。

“无为”也是一种自救方式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病之后,大部分人都能在自己和父母身上都能看到自虐式改变:比如,父母可能想,我把孩子整抑郁了,是我的教育方式太不好了,我要努力学习;还比如,我们曾经经常会想,怎么抑郁又复发了?还是我的自我成长做得不够,我要努力改变。
可惜结果大部分是越努力越焦虑,因为这种自我攻击式的改变根本不能持久。
我很喜欢一句话:"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改变就发生了。"当自己觉得现在的我已经足够好了,当我接纳自己时,改变就自然发生了。
比如说父母想要自我改变,做到接纳孩子,实际上并不需要刻意的改变。家长不接纳孩子,只是不接纳自己的投射罢了——不接纳自己的人,对别人的接纳都是演出来的,是为了通过吸食观戏者身上的能量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幻想。
我一直觉得,人的改变应该是以向上向善为主的,正向的动力才能长久,没有自我接纳的改变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恋幻想;单单去学心理学各种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它会把你拉入一个漩涡:什么样的认知是对的?比如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怎么样?
青春期手册

陪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25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其实对与错并不重要,《左传》中有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深刻一点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不改变即是改变,不原谅即是原谅,不放下即是放下,不和解即是和解。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抑郁同样也是,它只不过是让我体验不一样的了人生,虽然给我带来了大量的痛苦,但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一个修复内心世界,重塑灵魂的机会。

轻~尘的原创诗《如果能重来》,发在今天的第二条,欢迎前往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