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志同道不合”的真相

版权说明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说明。

引文

纵观当代医疗模式,不外乎中医西医和中药西药,基本上覆盖了95%以上的医疗空间。西医的体检以及基于仪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医疗检查模式是绝大部分医院的典型过程,对于很多疾病的防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医的望闻问切模式也在与时俱进,同时引入了很多西医体检的兼容性,毕竟都是在相互促进和发展过程中,因为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本质上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存在的,形成了目前医疗领域的主要健康推动力。本文不去主要讨论中医和西医的命题依据,主要是讨论中药和西药的相关问题。

西医西药

我们先来说一说西药吧。西药通常包括化学药和生物药两大类,前者也包括了通常所说的植物药,因为植物药在本质上也是化学成分,只不过是天然的而已。如果在天然化学药物基础上进行改构,添加或者删除某些活性基团后,会产生新的功效以及减少毒副作用的话,即可被作为化学药而进行开发。大量化学药都是从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发展过来的,所以搞化学的人尤其是植物化学的人,对于化学药的贡献十分巨大。除过化学药之外,还有一大类西药是生物药,主要是生物工程药物以及相关制剂,包括激素、抗体、疫苗、生物工程产物等,很多是蛋白类药物,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生产加工。西药在使用时,主要是口服、注射、雾化吸收、皮肤外用等途径,其目的只要是让人体内尤其是病灶部位得到足够量的药物,从而去发挥治疗作用。应该说,在西药出现以来的上百年时间,为人类疾病的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中药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药吧。除了化学药和生物药之外,市场上其余的药物基本上就都是中药了。中药很多都是中草药来源的,当然还包括一些通过其他方式证明有效的药物,例如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砒霜,还有大量民间偏方中的药物,包括使用一些动物成分入药等。从给药方式上来说,中药多以汤药为主,首先通过炮制减少毒性成分之后,再进行煎熬等过程加工,最后熬制成汤药给患者服用。至于有时使用酒等成分作为药引子,本质上是为了提高汤药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增加药效。当然,也有外用的中药例如云南白药等,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不错。至于后来发展出来的柴胡等注射剂,和传统中药的给药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有治疗效果的话,和传统中药的治疗机理也是不同的,后续会详细分析

本文重点

好,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西药和中药为什么“志同道不合”?这一点要从西药和中药的理论基础谈起。西药源于西医,这是毋庸置疑的。西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基于基因和蛋白的精确的信号流,人体出现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基因和蛋白出现突变等异常情况,导致信号转导通路出现异常从而致病。有大量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这个说法,尤其是在肿瘤领域很典型,肿瘤细胞中存在大量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典型的细胞增殖失控等情况,因此按照西医的逻辑,使用细胞周期阻滞剂就可以让肿瘤细胞停止增殖,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目的。很多用于肿瘤治疗的化学药就是这个原理。至于通过放疗来治疗肿瘤,其原理也很类似,就是通过高能射线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在很多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治疗方面,西医西药的思维模式类似,基本上是哪儿错了就治疗哪儿,哪条信号通路出了问题就纠正这个信号通路,最终表现的结局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模式,而很少管人体的复杂相互作用。按照西医的逻辑,一种疾病会有一个病因,一个病因会有一种西药,因此,当一名患者同时患上多种疾病时,就必然采用多药联用的方式,例如同时合并有老年性痴呆、脑梗、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大约需要每天吃药5-7种以上,还不包括抗氧化剂例如Vc等以外。大量循证医学数据也已经明确指出,药物相互作用对于患者身体健康副作用影响甚大,尤其是超过4种以上药物联用,将会加速破坏患者肝脏和肾脏的(药物)解毒功能,其最终结局将会导致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等严重问题。这一点在西医西药领域并不奇怪,因为西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注定了一定会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结果,表现在医院里边也很典型,从头到脚,几乎每个器官系统都有相应的科室,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看病,很多医院还设立了分诊台和导医服务,否则患者进了医院之后,容易迷失,自己很难弄清楚到底应该去哪些科室看病,尤其是心理相关,营养相关,精神相关等,同时在合并多种病症的情况下,医院通常会建议患者哪个病重先治疗哪个,治好一个疾病之后再治疗下一个疾病。然而,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以及西医西药的疾病分析与治疗逻辑(错误),注定是难以真正治好病的,尤其是在大量慢病领域,例如糖尿病和肥胖等,西医西药已经饱尝苦果,为公众越来越诟病。

谈了西医西药在慢病治疗领域的尴尬与无奈之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中医中药的问题。中医是传统医学的代表,中药包括中草药是中医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治疗手段。以《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为代表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中药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地位,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以后,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涉外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加,中医中药也在陆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在中医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复杂因素,导致能够为若干亿中国人民身体健康服务的中医中药难以被欧美FDA所认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医的理论缺乏被西医以及西方科学所认可的科学性,而中药也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结果即循证医学数据(随机、双盲、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而且中医领域往往走的是小诊所模式,一个中医一个手法,很难标准化和规范化,加上流派不同以及门派之争,相互难以服从,最终导致很难实现类似于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全球统一一个标准。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捣乱因素,那就是部分居心不良的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中医的旗号招摇撞骗,更加毁坏了中医的名声,例如胡万林以及王林等,可谓是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目前,中医中药领域的整体状况欠佳,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搞得我国中医中药领域举步维艰,在医改面前难以为政府分忧解难。这是很大的现实问题。现在我国中医中药领域由于自身问题较多,很难和西医西药领域抗衡,一点儿也不奇怪。如果中医中药想在国家医改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花费巨大精力予以升级,包括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疾病诊疗方式、道地药材的质控、汤药的质控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还要打击大量伪中医伪中药,因此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短期内能够成功的。至于中医中药现代化方面,就不要做梦了,因为我马上就要谈到为什么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志同道不合”的问题了——而这一点,注定将判处“中医药现代化”这个命题的死刑。

新医观点

接下来让我们使用新医学(即新医)的观点,来分析为什么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难以“志同道合”的原因。由于中医和西医都是承载“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因此两者是“志同”的。至于为什么说“道不合”,是由于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对于疾病的理解以及人体的分析模式是不同的。正好比无法从西医解释中医、同时也难以使用中医来解释西医一样,要想弄明白为什么中医西医不同,就必须抛开中医西医本身,从系统外来看问题,从而来理解为什么中医不能穿西服的问题。我于2013年创建的新医学恰好可以很好地回答此问题,并可以展望中医和西医的未来。

首先,从致病机理上来看,西医认为是基因和蛋白突变导致疾病,所以需要研发靶向错误基因和蛋白的药物,而中医则认为疾病是人体整体系统与环境不协调出现问题,与虚实寒热阴阳失调等有关,因此需要中药以及包括经络在内的治疗手法去调理。可以说,两者的操作系统是不一样的,类似于苹果操作系统(类似于中医中药)和Windows操作系统(类似于西医西药)的区别,A系统的程序无法在B系统上运行,反之亦然,因为系统架构、程序代码、运行指令均不同。相反,新医学则认为人体出现疾病尤其是慢病的确与环境等有关,而且明确指出,由于五大因素(先天不足,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导致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出现不协调(失匹配),从而导致人体出现慢病,即“人菌失衡为慢病、人菌平衡为健康”。如果从操作系统角度来看的话,新医可以说是安卓操作系统,兼容性强,适用范围广,锁定问题准确,调理方案简单有效,能够克服西医西药以及中医中药的诸多问题,代表了未来医学以及慢病防控的发展趋势。

究其原因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西医推崇人体慢病的基因宿命论,因此西药主要靶向突变基因和蛋白以及异常的信号通路进行治疗,注定有严重的副作用,因为人体基因和蛋白是人体的正常成分,至于基因突变则是由于环境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绝大多数慢病并不是人体一生下来就会发生基因突变的。说基因突变导致疾病,对于单基因遗传病来说是正确的,然而对于慢病来说,无异于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包括肿瘤肥胖糖尿病等慢病来说,并非是多基因突变导致的慢病,而是人菌失衡所导致的慢病,通过新医方案把人菌失衡纠正到平衡状态,即可让患者逐渐减少和停止用药,甚至可回归到健康状态。因此,不妨可以说西医对于慢病机理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西医西药对于慢病治疗以及慢病防控领域的严重失误。未来的医学,将不会是西医西药的天下,除非西医进行升级,转向新医观点和理论。

精确分析

中医中药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新医理论,人菌失衡即慢病,与中医理论在宏观上是一致的,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实质上在新医领域被科学化地解读成了“人菌平衡”,从而具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而避免了中医的混沌状态,也反过来会促进中医和西医的相互认可。千百年以来,中医非常重视环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直到新医明确指出人体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物质基础以及健康决定因素在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的平衡状态之后,中医也才能够真正被科学地解释,而不再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自娱自乐方式。由此可见,新医可望携领西医走出“基因宿命论”的误区,并可携领中医走出“宏观有余、证据不足”的盲区。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西医和中医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医学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被明确纠正了,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医学界的雾霾可以被扫清了。

我们再从西药中药进入人体的通道角度分析一下药物的问题。既然西药认定人体基因和蛋白错误导致疾病,因此,西医就千方百计地让西药尽快、多多地进入体内,去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然而,上文说过,由于人体基因和蛋白对于人体来说是正常的重要物质,因此,西药治疗疾病过程必然难逃严重的毒副作用的命运。不过,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西药的问题,实际上在于破坏了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其中尤以抗生素为最。新医理论明确指出,人体菌群是人体健康的天然保护屏障,对于胃肠道粘膜和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具有良好保护作用,也构成了人菌共生的物质基础。抗生素表面上可以杀除部分致病菌,然而,更会导致大量正常菌群被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锅端,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慢病,表现为西药的典型毒副作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西药领域一直没有正面考虑过,即口服药物从胃肠道进入人体内之前,必须首先经过胃肠道共生菌群这一关,即西药首先会和人体菌群相互作用之后,然后才能够通过胃肠道粘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很多西药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副反应,其本质就是西药导致了人体胃肠道菌群的异常反应。西药领域特别追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即口服药物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程度,越是生物利用度高的药物,越容易被药企看好,因为按照西医逻辑来解释:只有当足够量的药物(及其活性成分)进入体内之后,才能够治病。所以,西药领域发展出了一系列学科包括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而这些概念在中药领域并不存在,属于西药的特殊情况。如果拿这些学科来攻击中药的话,中医中药当然毫无还手之力。然而,后续我会使用新医观点明确指出,这个攻击是非法的,是不合理的。


深度挖掘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药的情况。很有意思的是,中医中药领域的人员都知道,使用药代动力学等技术研究发现,很多中药都存在生物利用度比较低的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的,也让西药领域的人感觉到非常迷惑,经常在问:既然中药生物利用度很低,进入血液很少,那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不可能,不可能!然后就会说,中药是胡说,黑乎乎一锅汤,到底什么在里边,谁也不知道,从而导致中医中药被进一步攻击,因为按照西医观点,必须鉴定出中药活性成分之后,方可谈及如何治疗疾病的问题。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通常不可能进行全部成分测定的;即便是通过代谢组学技术解析出中药的全部成分,然而,由于中药治病机理和西药不同,也就注定了西药机理无法解释并接纳中药的问题。好在随着新医出现,中药为什么能够治病的原理即将被逐渐揭示,中医中药领域也可挺起胸膛了。

为什么说中药副作用通常较少呢?答案还在于中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这个原因,因为很多中药成分不能够被人体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的,当然不会在人体内蓄积产生严重的肝肾毒性了,除非天天大口大口地吃药。相反,西药则强调高生物利用度,因此,西药的毒性通常会比中药的高,尤其是生物利用度较高的西药,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当然也是由西药的性质所决定的。

深度挖掘二

接下来有人要问了:生物利用度高的西药进入人体虽有副作用然而可以治病,那么为什么生物利用度低的中药很少进入人体却也能治病呢?这是令西药中药领域均感觉到迷惑的问题。其实,新医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很少进入体内的中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调理人体胃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前面说了,人菌失衡导致慢病,那么,推崇调理至上的中药之所以能够发挥慢病治疗作用,其本质就在于有可能是通过中药的复杂配伍组合,发挥了对于人体菌群的调理作用,从而发挥了疾病治疗作用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药能够治病了,即中药通过调理菌群而治病,同时由于中药生物利用度较低,很少进入人体,当然会表现出较低的毒副作用了。相反,西药口服之后或者直接注射之后,就直接忽略掉了或越过了人体共生菌群这一层屏障,表面上来看快速治病了,例如通过激素降低过敏反应、通过胰岛素降血糖等,然而西药对于人体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的毒副作用不可谓不大,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终生用药的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所以有人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而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

总论

经过上述,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了,的确是“志同道不合”,中医中药的脚无法穿上西医西药的鞋子,答案就在这里。

客观来说,中医中药更接近于自然医学,然而,能够把自然医学发展到极致的,目前来看,非新医莫属,这是因为新医明确指出了人体慢病的原理在于人菌失衡,通过多种非药物手段(含西药、中药等),将人菌失衡调理到正常状态,不就可以让患者慢病调理好了吗?新医推崇的慢病治疗方案,优选的上上策是生物利用度为零的药物,即不被人体吸收的药物,而是用来调理人体共生菌群已经人体内环境的物质,例如某些益生元以及富氢水等,本质上还真的不是药物,所以在管理上对于CFDA也提出了考验,因为这些调理人体健康的物质既不是药物、也不是食品,然而却是用来调理菌群的以及改善肠道环境的物质,尤其是人体不吸收的话,就不能算作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我在先前的“新概念营养学”一文中详细讨论过此问题,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

综上所述,西医西药有可能会陆续死于基因宿命论的逻辑框架,而中医中药会通过菌群理论即菌心说得到升级,然而新医所推崇的人菌平衡理论尤其是菌心说,将会成为引领新世纪医学革命的火炬,为人类带来长足的健康,毕竟,由30亿碱基对催生的伟大的人体,是不应该依靠药物来保障的!在新医的框架里,将不会优先推崇药物,因为新医理论对应药物的定义,本质上是“去药物化”而实现完美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