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二十九回 · 大秀崔某细说僮狼旧事 诗僧光鹫拟耕西宁荒田
第二十九回
大秀崔某细说僮狼旧事
诗僧光鹫拟耕西宁荒田
话说崔大秀说到瑶人的小男孩才会走路,父母就用烧热的铁块烙他的脚后跟,使脚后跟麻木不仁,因此能踏荆棘,不伤皮肉筋骨。这时,一位刚刚咳嗽完的老人气喘喘地说:“瑶人是什么人种,怎么这么怪异?”
崔大秀说:“瑶族人是盘瓠氏的后裔,而盘瓠氏则是狗的后裔。《后汉书·南蛮传》载:高辛氏被犬戎入侵,高辛帝招募天下有能力的人退敌,说谁取得犬戎族大将吴将军的头,就把女儿嫁给他。高辛帝养有一条狗,狗身上的毛有5种颜色之多,名叫'盘瓠’。高辛帝下达了命令后不久,盘瓠就衔着一个人头来到宫廷。高辛帝察看后,是吴将军的头。不得已,就把女儿嫁给了盘瓠。盘瓠娶到高辛帝的女儿后,背着她走入南山的石室,生下了6个女儿和6个儿子,他们长大后相互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不断繁衍。如今西江以南的山区,有很多盘古庙,庙里面塑的神像与盘瓠形十分相像。盘古庙应该就是瑶族人的祖祠。因为'瓠’与'古’读音相近,年久日深,把'盘瓠’当作了'盘古’,把盘瓠庙当成了盘古庙。”
崔大秀强调:“大征之后,瑶人虽有反扑,但日渐向化,如今瑶人主要聚居的地方是南埇、排阜等。”
“崔大秀,瑶人如此,僮人又如何呢?”一位把辫子盘起来的村民问。
崔大秀于是又开始讲僮人的故事:
“僮族与瑶族不同族类,瑶人用巾包裹头部,僮人只是用布或帛系额头。僮族人性格粗鲁强悍,不戴帽子,不穿鞋子,只穿着花衣服、短裙,自耕自食。僮族又被称为山人,最早生活在湖南溪洞,后来有一部分迁入广西,耕种荒田。迁入广西的僮族人多了,于是又进入广东。他们一直都耕田缴税,与瑶族人不事耕种不同。地方官员和田主利用僮族人喜欢仇杀的性格,借助他们的力量抵抗瑶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泷水县知县翟观在缘山一带召集归顺了的僮人耕田,修建寨栅守卫家园,瑶人不敢进犯,百姓安居乐业。根据泷水瑶人出没时间没有规律的情况,广东副使胡富以兵阻止瑶人到他们经营的地方,获得荒田3000多顷,然后招揽僮族人来耕种放牧,瑶人害怕僮人,不敢前来侵扰。”
“大秀,僮族人的生活习俗如何?”一位牙齿差不多掉完的老人问。崔大笑了笑,继续说:
“僮族人娶妻的当日,妻子就要回到娘家,与邻居的女孩子一起干活、休息,间或与丈夫在野外性交。怀孕了,就偷偷告诉丈夫,丈夫就会修建一个猪栏似的地方,让妻子在里面生活,等生了小孩之后才回到丈夫家里。僮族的妇女叫丁妇,男人叫獞丁,当官的叫峒官。峒官的婚姻以豪华奢侈为时尚。峒官来完婚,女家在5里外的地方用香草花枝搭建成房子等候。在鼓乐声中,峒官和新娘被人引导进入这个寮子,叫入寮。峒官在寮外结集有重兵,小有言语不和,就会招来士兵相斗。峒官和新娘成亲之后,新娘的奴婢和陪嫁人稍为违逆峒官的心意,峒官就会亲手杀死她。杀死新娘的奴婢和陪嫁人越多,新娘就越畏惧。入寮生活半年后,峒官才与新娘一起回家,这时,集结的重兵奏响音乐,大家在马上飞枪走球,敲响铜铙,角逐武艺,叫出寮舞。回到家里时,有巫师獞牯老拿着篮子迎接,新娘脱掉她的汗衣放到篮子里,叫取魂,是希望她敬畏丈夫的意思。”
说到这里,崔大秀停下来,喝了一口茶,才慢慢地接着说:“僮人没有瑶人势力大,瑶人被征服后,僮人也规矩了。如今,都门、南赖,是僮人聚居的地方。”
这时,崔先生停下来,拿出烟丝卷了一根“棺材钉”,用火石点燃,慢慢地吸起来。村民们知道,僮族这个话题讲完了。于是有人又提出下一个话题:“瑶人、僮人的故事讲了,下面讲讲狼人的故事吧。”
崔大秀把烟吸完后,清了清嗓子,说:
“广东只有罗定、东安、西宁有狼人。狼人其实就是狼兵及其后裔。狼兵专指广西的土司兵,他们不隶军籍,彪悍武勇,在明代剿贼、御倭中多有使用狼兵,战绩不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手段,狼兵军纪混乱,烧杀害民之举亦所在多多,以至百姓有惧狼兵甚于贼之说,称之为广西猴兵、猿兵等。万历四年(1976年),朝廷大征罗旁瑶乱时,20万大军中有不少广西狼兵。乱平之后,狼兵留下戍守,落籍耕种。据说东安、西宁共留下好几万狼兵,这些狼兵一般是负责守卫城池,给官府衙门打扫卫生,提供木炭,性格比较驯服,敬畏法律。据王钺知县主修的《西宁县志》所载,西宁县的狼寨在内塞、外塞和十四都。内塞的狼甲分别叫中村、柏木、上村、大水坑、柏木䓣、永安、栗子、迳心。外塞的狼甲分别叫白芒、黄梅、小寨、康塘、大埇、相思、三叉塘。十四的狼甲分别叫息村、栗子冈、石头冈、野塘、金密、黎埇、西岸、知备、神坦、高埌、罗村、木林、木蔃、神勒、新寨。内外塞设狼长1名,十四都也设狼长1名。”
崔大秀的故事讲了差不多一个时辰,看看时近巳时末,崔大秀把话打住。说:“各位乡亲,瑶、僮、狼皆西宁县人,如今绝大部分已经向化,朝廷有旨,凡民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切记!”然后拿起蒲扇和葫芦,走回城里。众人也散去,各自回家。
光阴荏苒,又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天,南海弼唐村的庞际可对村中亦庵的一位43周岁的僧人说:“你生活这么艰难,还要赡养母亲,能耕田吗?我祖先在西宁的下城洞有些田地,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已丢荒很久。何不去那里看看?可以耕种的话,这些田地就送给您了。”
这位僧人听了庞际可的话,很高兴,说:“耕田是我擅长的,如今急于谋生,能不去那里吗?”
看官,你道这位僧人是谁?竟然如此落魄?
这位僧人不是别人,正是清初岭南著名的遗民僧光鹫。后世岭南史学家说光鹫身上集中体现了清初岭南佛门的儒风,无论是诗书画方面还是学术方面,都堪称为大儒。诗歌方面,收录在他的诗文集《咸陟堂集》中的诗歌就有1000多首。这些诗歌不泥古法、抒发性灵,去言筌,得真意。获得了《清诗别裁集》的编辑者沈德潜的高度评价:“所著述皆古歌诗杂文,无语录偈颂等项,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拟之于古,其惟俨、秘演之俦欤?”意思是说,在有清一代的诗僧中,没有谁可以超越光鹫,光鹫可以与唐代高僧惟俨、宋代高僧秘演相媲美。书法方面,今人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谭》中评曰:“兴酣下笔,满纸狂草,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大有癫素遗风焉。”绘画方面,目前已知道光鹫传世的作品有2幅,一幅是《花卉卷》,另一幅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扇面。《花卉卷》是一幅6米多的巨幅长卷,工写结合,书画并茂,蔚成大观,堪称岭南重宝。学术方面,著有《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一卷。
光鹫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3月21日,广州府番禺县韦涌乡人,天性聪慧,卓荦不凡,少年时即有神童之号,13岁时曾应南明永历童子试,被录为博士弟子员。清征服岭南后尽弃科业,以砚耕为生,在广州及周边地区设馆教书。光鹫早年以“晚世之真儒”自任,康熙六年(1677年)农历5月5日,当41虚岁的光鹫获悉“三藩之乱”,知道明朝恢复无望后,不再被身体发肤受诸父母思想的束缚,自我断发出家,在南海弼唐亦庵自我修炼。后来寄迹在好友陶握山在小漫山的别业。不久,罗浮山石洞禅院方丈离幻元觉入云门山扫偃祖塔,途径小漫山,光鹫就拜倒在他的门下,成为临济宗天童系的第七代传人,取名光鹫,字即山。后来又从平阳祖派,取名成鹫,仍以即山之音,改字为迹删,号东樵。
清初岭南僧人大都是市井僧,他们基本不受佛门清规制约,经商娶妻都可以,完全是僧其名而俗其实。光鹫自行断发出家后,还要赡养年迈的母亲。但出家后的光鹫已不再教书,因此生活十分穷困。姻亲庞际对光鹫的情况可十分同情,介绍他到西宁耕种当年西宁县赠送给他祖先庞嵩的土地。光鹫听了很高兴,决定前往西宁耕地。
这时候,光鹫的好朋友屈大均刚好从南京回来,光鹫于是写下《屈翁山归自金陵予将入泷水赋赠》一诗,与曾屈大均告别,其中有这样几句:
此身有母难许国,
自作散儒深可惜。
深可惜,未忍闻,
长歌短曲聊和君。
明朝我向泷西隐,
世事悠悠勿复云。
光鹫告诉屈大均,因为母亲还在,自己不能以身许明朝,不久自己将归隐西宁,不会再关心世事了。个中无奈与不甘,尽在不言之中。
看官,屈大均何许人也?屈大均,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光鹫对来西宁耕种田地是充满信心和期望的。他动身来西宁前,还写下了《留别诸子归耕西宁作》一诗与朋友们告别,诗中最后说:
罗山旁,泷水涯。
山有木兮屋有榱,
隰有菅兮椸有衣。
顽金出矿成镃基,
黄犊三岁能负犁。
耕田而食得不饥,
抱瓮一日灌百畦。
瓜蔬自摘还自炊,
万事具足如取携。
我之乐矣君未知,
君未知,姑妄言之妄听之。
光鹫的诗歌让朋友们感觉到他完全陶醉于他即将在西宁开始的新生活:在罗旁山的附近,泷水河的西边,这里的山长着茂密的森林,房子是完好的。虽然田里长满了草,但房子还有人居住,竹竿上晾晒着衣服。锄头是用好铁锻打而成,3岁大的黄牛犊也能耕田了。耕田有收获,因此不会挨饿,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因此他对朋友说:我的快乐你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要说出来给你们听。光鹫在诗歌题目《留别诸子归耕西宁作》中说“归耕”,而不说是“往耕”,是因为光鹫把到西宁耕田作为他的归宿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8月,光鹫带着农具从南海来到西宁县,他首先来到的地方是翠林庵。
翠林庵,即后来的华林庵,在西宁城东3里。翠林庵与石门庵相背耸立,就像太华山与少华山那样。翠林庵所在的山上,山花娇艳,树木葱茏直插云天。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边长着茂密的竹子,康熙三年(1664)西宁岁贡生区国龙有《翠林庵》诗赞道:
禅关隐西郭,花木上虚清。
像阁临桥水,僧窗载县城。
鸡鸣寺钟歇,日出市尘生。
悟觉观身世,孤衷嘿自惊。
诗歌的大意是:
寺庵隐藏在西宁城外西面的山中,
山花和树木掩映小庵像建在天上。
佛寺下临山溪山溪上面架着小桥,
窗外的西宁城美如图画正好欣赏。
天亮雄鸡高唱庵里的大钟还没响,
太阳出来看到远处集市尘土飞扬。
对世间种种现象和真理都已觉悟,
忠贞自持默然无语震动我的思想。
在翠林寺驻锡大约一个月,光鹫沿着文昌江边向县城北面的下城峒走去。9月深秋,路边的田野一片金黄,应该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但离路边较远的土地,却还在抛荒,长满野草灌木,里面栖息着黄猄、果子狸等动物。问了好几个人,光鹫终于来到了下城洞,在村子里找到了庞卯君老人家。光鹫通报了姓名,然后拿出姻亲庞际可的信交给庞卯君。庞卯君见是南海弼唐村族人写来的信,急忙展读。知道光鹫的来意和光鹫的学,,立即笑容满面,请坐烹茶,安排住宿,不在话下。
庞卯君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身体硬朗,而且博学多才,洁身自好。自光鹫到来后,庞卯君每日与光鹫论诗评文。一日二人早起,来到文昌江边,秋风袅袅,江水如染。庞卯君竟诵起庄子的《庄子·外篇·秋水》。
未知庞卯君如何背诵庄子的《秋水》,光鹫听了又有什么反应,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