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异常变成了平常?
(来自 标杆精益 益友会-宁波分会)
全文总计1617字,需阅读4分钟,以下为今天的益者原创:
前言:生产中的异常包含了产品异常、设备异常等,也会发现有些时候,明明是异常的情况,但是却被忽略了,最后变成了平常。所以,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员工麻木?还是管理疏忽?还是异常的定义模糊?最后,还是决定从最基本的(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来分析,希望能给各位一些启示和思考。
忙碌的生产现场,突然发现供应商的产品出现问题,然后去供应商现场调查时,却发现这种异常在供应商端竟然可以漏过层层检验,甚至流出到客户端才爆发。等调查完成后,我才明白,原来在供应商端,异常都已经变成了平常,偶然也变成了必然。
此事让我有了一些思考,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从(人、机、料、法、环、测)这几个方面来做解析,同时为了更直观些,我将这几个方面做了个百分比分配,当然,这个只是针对本次问题,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这里只做参考分析,此问题的百分比如下:
备注:料未列入分析内,因本次问题并未涉及料。
人的比例60%:为何我会将人的因素划分60%,因为在发生的问题中,人是最主要因素,人是感性的动物,无法做到何时候都100%理性,任何生活中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人这个主体。那我们该如何去排除这60%的影响,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预防:
一:首先对于各个工序要建立合格产品的清晰标准及可量化的判定标准,避免出现需要去感观标准(如不得太大、太小等含糊的标准要求);如有条件,也需要不良标定件展示(标定不良件必须涂色挂上标识,与正常品区分),所要做到的,就是让员工在操作时,明确知道正常品与不良品的区分。本次问题就是因为对于不良品认知不清晰,导致未被识别后流出。
二:员工技能的全面培养,这里指员工的技能矩阵图建立,确保在线员工技能覆盖各个工序,并能指导其他人员为最佳。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做好员工技能全面并不是为了工序缺人时的顶岗。
实际上,这个作用更多的是,当员工有了技能提升后,对应识别产品异常(异常并不一定是不良,但是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后才能识别)能力也会加强。
试想一下,当员工甲在A\B\C\D四道工序都具备技能,那不论他在那一道工序操作,其识别产品异常的能力则强,如员工只在A道工序一直工作,则其对于B\C\D工序的产品异常是不具备识别能力的。
三:现场看板的展示,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千万不要把现场看板变成了装饰。看板内容是需要经常更新和更换的,可以让员工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事情或信息可以在现场看板获得。
只有员工认识到这点,则你的看板才会发挥真正的效果。重中之重是产品异常必须在现场看板上得到完整和及时的体现。
机的比例10%,实际上机这块比人好些的就是比人稳定,但是如没做好,还是会带来很多隐患,机要做好,有以下两点:
1:日常设备的点检维护,定期的保养和实施。
2:预防性维护
2.1:易损件的定期更换和检查。
2.2:主要设备零部件备存数量是否合理。
2.3:主要零部件使用频率及保养计划。(这里要注意,很多公司在设定主要部件维护保养计划时,是根据设备使用周期来定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要根据产品的生产量来定义合理,这个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定义。)
法的比例10%,法实际上除了产品制造过程方法,我们也称之为工艺,还可以包含不良品隔离及异常品处理等管理程序,所以,法要做好,也是三点:
1:产品制造工艺的合理。
2:过程管理流程合理,员工严格按照管理流程执行。
3:产品工装防错功能具备。
环的比例10%,环指的是环境的影响,这里其实着重需要指出的就是现场产品状态放置的位置,加工环境温度的影响等,要考虑的有两点:
1:现场产品流转状态明确,半成品与成品不混放,各工序间加工前后产品位置定位,流转状态有流转卡和标识。
2:现场环境整洁、明亮、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不影响产品加工或装配。
测的比例10%,测指的是测试的方式、检测的量具与检测相关的信息,所以,要考虑的也是两点:
1:检测的方式需要正确合理,不能不量化,不能将检验规范设定人的感观,不能对于检验规范无边界,最主要的是,要保证你的检具测量公差与你设定的产品公差范围是匹配的。
2:检具的有效性,保证检具是在正常状态下,不是超校验或者无校验的情况下在使用,检具有效,才能保证使用时,对产品的检测数据有效。
说了这么多,实际最终要让你的现场异常不变成平常,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无法一一阐述,只能大概的总结。
如果你能从文中描述的几点可以对照出问题点,那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希望此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