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和大夏生死大战的时候,刘宋在干什么?│831

那么,在北魏和大夏大打出手,生死较量的时候,刘宋为什么不趁机前来分一杯羹呢?此时如果刘宋加入战场,不管是联合北魏进攻大夏,报前面的一箭之仇,还是联合大夏,攻击北魏,趁机削弱北魏的实力,都算不错的选择,都能有一番作为,可为什么刘宋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那是因为,这时的宋文帝刘义隆,正忙着在国内清洗权臣,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呢。

之后,虽然刘宋暂时安定下来,可是因为内斗,导致人心惶惶,实力受损,宋文帝又要整顿国内事务,也不是合适的出兵机会。

再等到刘宋国内彻底稳定并恢复之后,也是大夏最后的皇帝赫连定主动联合刘宋,相约共同进攻北魏的时候,北魏和大夏的战争早成定局,大夏实力损失殆尽,北魏也早已将大夏绝大部分的土地、人口等,吞入腹中,甚至都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

所以,虽然最后刘宋也加入了中原战场,但早已错失良机,在北魏强大的兵锋面前,功败垂成。

424年,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等刘宋大臣,废黜刘义符,扶立刘义隆坐上皇位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刘义隆慢慢坐稳了皇位。

不过,因为徐羡之等人悍然杀掉刘义符、刘义真,又大肆揽权的行为,深深刺激了宋文帝刘义隆,因而,刘义隆一面对徐羡之等人加官进爵以示安抚,一面暗中谋划,等待合适时机,准备铲除徐羡之等人。

慢慢地,随着皇权的稳固,宋文帝刘义隆能真正掌握的权力逐渐加强,他铲除权臣的行动,也逐渐加快。

同时,刘义隆身边的亲信更加着急。这些人也都想更进一步,但是那几个最重要的职位都被徐羡之等人占据着,不把他们除掉,空不出位子啊。于是,这些人也不停地在刘义隆耳边说徐羡之等人的坏话,催促刘义隆早点动手。

不过,虽然刘义隆还没有正式发动,但其一步步的举措,已经让徐羡之、傅亮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在425年初,二人以退为进,主动上表,表示愿意归政于皇帝。双方装模作样的三请三辞后,宋文帝开始亲政,但是真正的大权,至少相当一部分大权,仍然掌握在徐羡之等人手中。

同时,傅亮和谢晦等人还利用一切机会,试图结交刘义隆身边的心腹,如王华、到彦之等人,好能探听探听皇帝的消息,最好能不时的给自己这些人说说好话,缓和缓和与皇帝的关系。但是这些皇帝的心腹都明白,皇帝和傅亮等人已经势同水火,很快就会生死对决,怎么可能会真心和他们结交?

对于宋文帝来说,虽然徐羡之、傅亮位高权重,但是这二位毕竟身处京师建康城,真要想除掉二位的话,找个机会,派几个武士就能结束二人的性命,但是谢晦以荆州刺史的身份坐镇荆州,都督荆州等七州诸军事,手握重兵,才是真正难以对付的。

另外,刘义隆并没有被这些人潜在的威胁冲昏头脑,他并没有打算将当初主持废立皇帝的五个人都杀掉。刘义隆认为,至少江州刺史、车骑将军王弘和南兖州刺史、征北将军檀道济这二位,只是被动地参与了废立皇帝的事件,并没有参加弑杀刘义符和刘义真的行动,可以理解为真心的为国为民,对自己的威胁不大。而且,王弘还是自己最为心腹的将领王昙首的哥哥。因而,刘义隆打算收服这二位,然后再除掉徐羡之、傅亮和谢晦。

宋文帝也考虑到,谢晦手握重兵,无论如何不会束手就缚,到时难免兵戎相见,于是,开始调兵遣将,整顿兵马,修治船舰。为了麻痹徐羡之、谢晦等人,宋文帝对外宣称,这一切是为了北伐北魏、拜谒京陵而做的准备。

不过毕竟这么大规模的行动,宋文帝坐上皇位时间也不长,麾下大臣派系复杂,所以,虽然宋文帝非常小心谨慎,但是他的计划还是有所泄露。

消息很快传到荆州谢晦处。

开始的时候,谢晦并不相信,依然是一副坦然的样子,直到多方面的消息陆续传来,终于确认朝廷要派大军来攻打荆州,讨伐自己后,谢晦才心慌意乱的找来自己的心腹谋士,谘议参军何承天商议。何承天建议,以荆州之地对抗整个朝廷,必然失败,所以,上策当然是直接离开刘宋,投奔北魏。如果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也可以率军在夏口和朝廷的水军战上一战,失败之后再走也行。

总之,刘宋已经没有了谢晦的安身之处,逃离刘宋是唯一的选择。

谢晦犹豫再三,最终认为,荆州是兵家必争之要地,自己手握重兵,粮草充足,还是有实力和朝廷战上一战的,于是,谢晦决定先进行决战,失败了再离开也不晚。

这时,宋文帝已经派人将自己的一切打算告知王弘,表达自己对王弘的信任,同时,召见檀道济。

要说宋文帝确实不简单,心胸开阔,识人、用人的气魄也不凡,知道檀道济是难得的帅才,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不但选择接纳檀道济,还力排众议,授予其军权,让他加入到讨伐谢晦的大军中。

准备完全后,426年初,宋文帝下诏公布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罪状,下令将之抓捕诛杀。

为了消灭谢晦,宋文帝派中领军到彦之为先锋,檀道济随后,雍州刺史刘粹出兵截断谢晦逃跑的退路,自己则亲领中军,前往荆州,讨伐谢晦。

为了减少损失,宋文帝又明确宣布,罪魁祸首只是谢晦一个人,与谢晦身边的其余人无关,希望其他人不要追随谢晦叛乱。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