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赵燕:生物科技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华熙生物),是全世界最大的玻尿酸生产及销售企业,市面上我们能想到的护肤品、饮品、医疗用品中的玻尿酸,大多出自华熙生物,因此曾被称为行业“隐形冠军”。而当下,华熙生物围绕生物活性物,延展开其业务布局,已经蝶变成为一家生物科技的平台型企业,拥有生物活性材料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对话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探讨她对于玻尿酸业态的洞察,生物科技行业的创新实践,以及生物科技企业的愿景对于实现国民健康和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点击视频,走近华熙生物
您认为华熙生物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活性材料公司,聚焦在氨基酸和功能糖两大类物质。
功能糖和氨基酸是人体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华熙生物的核心技术是通过细胞工厂(微生物发酵等技术)获取生物活性材料,然后再进行产业转换和市场转换。而华熙生物这一切业务,都是基于对生物活性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个研究”),从而形成原料、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的“四轮驱动“布局。
“两个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即是对生物活性物本身特征、属性的研究,是从物质发现到产品开发的基础。
而应用基础研究是华熙生物作为研发驱动企业的核心,用于探索生物活性物的各种应用领域和场景。基于“两个研究”我们已经形成包括微生物发酵、交联技术、合成生物学、分析检测、应用机理、配方工艺在内的六大研发平台,在这之上我们搭建细胞工厂以及各终端业务板块。
对于研发,除了内生性研发之外,我们还在积极构建外源性研发,华熙生物和国内国外很多科研院校建立了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家科技企业的生命力首先由是否具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决定。其次在于是否具备市场转换和盈利能力,因为如果没有盈利反哺,创新是不可持续的。
玻尿酸(学名:透明质酸)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走过了哪些阶段?
玻尿酸是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参与水的代谢。玻尿酸是在1934年被发现的。到目前为止,它的整个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能够规模化获取玻尿酸,即从鸡冠里面提取,但价格仍然高昂。最早玻尿酸运用在白内障手术中。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中国的郭学平博士及其团队在国内首次研究出微生物发酵法实现玻尿酸的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了成本,拓宽了玻尿酸的应用领域。
第三次产业革命是2011年郭学平博士带领华熙生物研发团队,再次创造一个里程碑的突破——全球首创“酶切法”大规模生产低分子和寡聚透明质酸。
华熙生物的第一座自有工厂是在2005年建成,然后我们在2007年便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玻尿酸生产商。
透明质酸行业到现在发展到第三次产业革命,其中两次都是由华熙生物引领的,这得益于华熙生物在这个领域坚持坚守,不断耕耘,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得很深入。
在玻尿酸行业创新的领域,您认为颠覆性技术或增长空间在哪里?
未来的第4次产业革命,我们希望使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能够准确地获取分子量更小的透明质酸分子,及分子量更大的透明质酸分子。这就需要合成生物技术的支持了。
你认为华熙生物在大健康领域的愿景是什么?
现在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的平台型公司,这个平台的定义既包括生物活性物的平台,也包括研发及产业的生态平台。目前我们除了拥有玻尿酸,还开发出了一系列生物活性物,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聚谷氨酸、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小核菌胶水凝胶、纳豆提取液、糙米发酵滤液等。我们通过开放研发及产业链上下游,通过生物科技赋能大健康产业,在医疗终端、日常健康消费品端,为大众带去更多新选择,从而实现“让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企业使命。
您怎么看待生物科技对于国民健康的意义?
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到“2035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健康中国”提出了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康不再是单纯地不生病,更是一种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华熙生物作为身处前沿科技行业,一定要通过生物活性材料为“健康中国”夯实物质基础。
比如玻尿酸是人体自有物质,在人体中发挥着保湿、润滑、黏弹等功效,基于对玻尿酸的“两个研究”华熙生物已经将其应用在眼科、骨科、面部年轻化、个人洗护、肠胃、计生、靶向药等健康领域。
今年年初,国家批准玻尿酸能加入普通食品中,让海淘、代购转变为国产,促进内循环,也是进一步肯定了玻尿酸对国民健康的意义。随着“两个研究”的不断深入,玻尿酸还将有更多的应用突破。
又如,华熙生物的另一个生物活性材料γ-氨基丁酸(GABA),它是一种人体中天然存在的活性氨基酸,可用于医药、食品、护肤等领域,具有放松神经、缓解疲劳、辅助改善记忆等作用。华熙生物在国内率先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高纯度GABA,取代了过去的植物提取法,发酵产率和原料品质远超日本等早期发明国家。并且华熙生物的功能性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中很多都含有GABA ,为大众的健康消费品提供了新选择。
在华熙生物的底层设计中,对生物活性物的研究是基础,然后通过开发更多生物活性材料,应用到产品创新中,以科技赋能产品升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多元需求,从而实现造福大众生命健康的目标。
您更看好生物活性材料未来医用的场景还是日用的场景?
其实两个市场都有很大的应用场景。从市场规模和国民的认知度的角度,功能性食品和护肤品让国民有更强的感受。但是谈到高端技术壁垒,要得益于它在医药级的运用,因为这是推动企业降维打击做好C端产品的核心基础。没有医药级的应用,我们对玻尿酸的理解和研究都不会足够透彻。
您怎么看待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未来的趋势,以及现在他们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目前全世界都在面临相同的挑战,真正要想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做到碳中和。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对全世界的承诺。从企业的角度,碳中和就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减少的碳相加是等于0的,也就是平衡自然界的资源,从而让地球维持生态平衡。
要实现这个碳中和战略目标,生物科技是最重要的一个主力抓手。在很多领域,生物科技已经取代传统的动植物提取、化学合成等工艺,通过细胞工厂进行生产,这大大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未来,还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构建高效固碳细胞工厂,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环境中无机碳源的可再生利用,助力早日实现碳中和。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华熙生物非常重视这项前沿科技,正在积极搭建布局合成生物学的研发平台。作为企业,面对未来,我们站在产业的前端,一定要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底层逻辑建设的投入,并且希望能够沉淀下来属于自己的原创科技,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以科技拓展应用和市场边界,为行业快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您认为数字化与生物科技产业结合,感受到哪些变化?
现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在华熙生物,很多端口都要用到数字化技术才能够推进。
在研发端,过去菌种的筛选是传统方法,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效率低。数字化之后,每分钟上千万的筛选速度,以及数据采集、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让整个实验过程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完整保留数据,让国内外学术成果的对比成为可能,因此大大提高了研发能力。
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水平会更高。日前刚刚建成的华熙生物天津工厂是严格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每一个过程的都有数据记录。
此外在C端市场,我们通过消费者的数据形成消费者洞察,驱动战略决策。因此数字化是贯穿企业全生态的。
如果没有数字化工具和AI技术,合成生物无法发展。合成生物需要大量的筛查和试错。如果没有大数据的算力,人力是无法进行的。
数字化把创新成为可能,我们的整条生产线上大概拥有十几个专利技术。很多技术是我们和设备生产厂家共同开发实现的。
您怎么看待资本市场对于玻尿酸的热捧,以及媒体对于玻尿酸企业PE过高的评价?
玻尿酸概念股成为一个风口,但其实我一直定义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聚焦生物活性材料,所有产业链都是从“两个研究”的技术端延伸出来的。技术研发驱动,是华熙生物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地方。
在华熙生物我们强调三力:科技力,产品力,以及品牌影响力。逻辑是科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具备产品力。会说话的好产品,进而建立品牌影响力,把闭环做通。有了品牌影响力,进一步驱动持续不断的创新。
同时三力驱动华熙生物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发展。
在产业链上,华熙生物致力于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华熙生物主导参与制定了国家4项透明质酸行业标准,参与修订了欧洲药典及中国药典中的透明质酸标准,并提交美国药典透明质酸专论。我们走在行业前沿,没有对标,需要企业有耐心,有仁心,有担当和创新的精神,使命感驱动我们前行。
在供应链上,凭借科技力和产品力,华熙生物致力成为行业生态中的关键纽带。
在价值链上,我们要作为核心枢纽要给上下游赋能,大家要共建共创才能共赢,行业需要打造良性生态,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
蓝海市场的竞争往往信仰“唯快不破”,华熙生物在发展中是否感受到了“快”带来的红利与挑战?您认为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现在肯定有压力和挑战,我赞同这个行业一定要有竞争,但是我一直提倡良性竞争,而不是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华熙生物在这个行业一直坚持不打价格战,通过倡议标准制定,希望大家共创共建,实现共赢。
我们需要有更多同行者,共同让行业健康发展,形成良性生态。
华熙生物的企业价值观是坚持、坚守、创新、担当。如果我们只是跟随别人去重复模仿,可能会发展很快,但是最后根基不牢,很快被淘汰。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投资风口的信息和动态。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这样:第一,我就管三件事,定战略,搭架构,做好组织承接。第二,我要找到对的人去做对的事,这就是我给自己的任务。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治理监管的完善,我相信慢慢大家会回归到理性的价值投资。
马冰仑丨采访、撰稿
在政策、市场、技术共同作用下,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根据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大于8万亿元。未来产业将进入黄金10年。
资本纷纷入局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并已成白热化竞争状态。数字技术、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健康产业的爆发奠定了基础。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的医疗健康服务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
当资本和人才集中在大健康领域,我们希望展望大健康产业的创新之路,捕捉行业内的最新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重磅推出“对话大健康掌门人”系列访谈,对话医疗健康行业龙头企业一把手,探索研究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之路,旨在给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和管理者提供洞察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