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班教学笔记 |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人做什么事情,需要一鼓作气,如果这股气断了,再鼓动之,气势和力量明显就差多了。我曾经有坚持比较好的日常写作,那股气断了后,真的是再而衰,三而竭了。对此,我有深刻感触。

带国文班的时候,我也想着做课前讲义稿和课后的教学笔记,但是呢,写了一次,没有持续下去,也就是偶然想起,就写一点。因而,没有起到教学写相长的效果。这一次,试着践行中庸里的“笃行之,行之弗笃弗措也”。

四书里,《大学》能够看到其格局,从格物到修身,从修身到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中庸》,我们能观其高深而精微,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神奇。《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师友之间的鲜活有趣的对话和气象万千的行状。《孟子》呢,能够看到一位儒者,纵横于乱世,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身浩然正气,至大至刚的形象。四书的气很足,传习此经典,涵养生命之气质,那也是很自然的。

这两个字是“牛劲”,啃经典,确实能感受这种蕴在经典里的牛劲。

再说说上课时的板书,尝试用毛笔做板书,这是效我的书法老师柯小刚老师的教法,柯老师这两年也在用毛笔板书,教学相长的效果很好。对于书法,虽然还是一个初学者,但是也愿意去效仿,大胆去尝试,学以致用,以时用推进书法的学习。

这也就是《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时习”推动着“乐学”,进而让这个时,从“一时”到“时时”转化。

这就是上课时,用毛笔板书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孔子对自己在学上的充分自信和笃定。这也是孔子之所以能成为至圣先师孔子的缘故。

孔子从一个没落的贵族,成为这样的一个大学问家,“学而时习之”是他的核心动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一生之写照,是一则很短的自传。从最开始启蒙学习,到十五立下终身之志,没有前期的积累,不可能有十五而志于学。我觉得看这一句话,需要好好地想一想为什么孔子能够在十五能够立下贯其一生的志向?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这也是我们少年立志班最为关切的。

孔子之一生,可以说是一鼓作气。这股气,从志于道起兴,进而终其一生。这鼓气,外显为温柔敦厚,温良恭俭让,内在是敏锐的,锋利的,峻烈的。这鼓气,就如同其所释的乾卦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温柔敦厚正是外化的气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乾坤之精神,可以总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人活一口气,道传一口气,应作如是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