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信心,但我会努力的:从《小王子》到《小王子的领悟》
我没有信心,但我会努力的
——从《小王子》到《小王子的领悟》
儿童节了,刚好又撞上周五。下了班的整个小城,好像所有人都出来给儿童们过节了,即便午后的热浪涌动依旧,即便风曳着塞北独有的沙尘与树毛的混合物放肆频仍。我挤不上热闹,躲在屋里翻出周保松先生的《小王子的领悟》,心有戚戚。
初读《小王子》是上大学时候的事儿,彼时还文艺,回想那矫揉造作的样子,肤浅就像没有多少内涵的蹩脚现代诗,根本不懂圣埃克苏佩里简洁克制的语言背后蕴藉着的深厚。
再读《小王子》已经是硕士论文答辩前后的事儿了,再见面,心境已经完全不同。就像周保松先生在“领悟”一书中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小王子》,再正常不过,因为我那时根本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哲学修为,帮助我进入这本书。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情感和知识的准备,也需要机缘。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因此也就没有一张所谓人人适用的书单,要求所有人必须跟着读。一本书伟不伟大,和一本书能否在某个阶段进入你的世界并因而点亮你的人生,往往是两回事,而后者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许是年龄渐长人生经历更多,或是彼时频繁的社会调查让我看到了很多曾经不那么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小王子》成了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一定会带着的读物。我把它当做是自我反省的镜子,用它来映照自己身上问题,别活成自己讨厌的人,别活成“奇怪的大人”,别像小王子访问的那些星球上的人那样,要么虚荣到强迫别人赞美自己,要么疯癫到以为自己命令着整个世界,要么整天埋头到数字里为了几个数目字的增加而失去理智,以为那些数字就是自己拥有的最大力量。
相比于只知道埋头做记录而没有见过山川河流的地理学家,小王子才是更合格的地理学家。更重要的是,千山万水历尽的小王子,还保持着那颗童心。人经历的越多,就越是难以保持童心,小王子经历的不可谓不多,所以,那童心就显得格外的珍贵。它有点像是童话,像是理想,像是乌托邦,那里面藏着的是我们对于本真的生活最深切的渴望。那么,能靠近那里一些,便值得试着努力靠近一些。
毕竟,就像周保松先生说的那样:“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但正是因为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中活好自己的人生,才变得如此迫切和如此重要。认真地活和懒散地活,对当事人来说,最大的分别,就是前者较后者更有机会不枉此生——我们希望活得不枉,因为我们在乎自己”。周保松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那里有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古之学者为己”的观念让周先生的哲思总是“走进生命的学问”。
《小王子》里,小王子与玫瑰以及小王子与狐狸的有关“驯服”的故事是最动人的。小王子的玫瑰对他说,她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可来到地球的小王子发现一个小小的园子里就有五千多朵与自己的玫瑰一样的玫瑰。是狐狸教会了小王子,这些玫瑰与他的玫瑰是不同的,因为那多玫瑰的独一无二在于,那是小王子驯服的玫瑰,而剩下的五千朵,五万朵,五十万朵,因为没有那种“驯服”,而完全没关系,它们只是普通的玫瑰,陌生的玫瑰,没有关系的玫瑰。周先生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人应该驯服它自身,实际上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本身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一种驯服呢?一种用童心,用更为本真的生活方式,对于尘世间的营营役役庸庸碌碌的驯服呢?我们读着《小王子》、读者《小王子的领悟》,又何尝不是希望在其中唤起本真的自我来驯服出发了太久却忘了去哪儿的自己呢?
现在很多人谈梦想,特别爱用马云的那句话“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马云说的),这观点有点像是曾经一种让人们信上帝的理由,大概是说,从概率上说世界上是有可能有上帝的,所以,信总是更优的选择,万一真有,不就赚了吗?我不想评价这样想问题到底合适不合适,我倒是更赞同周先生在文章开头处对女儿说的那段话“女儿啊,想做就做吧,爸爸一定支持你,并永远愿意做你的作品的第一个欣赏人;又或者到某一天,你不再想做这个梦,没关系,那就将它放下,顺着你的心去追求另一个。至于梦想有没有前途,有固然好,没有……也没啥大不了”。是啊,没啥大不了,人生一世,能去为了梦想努力奔跑,总是快乐的。至于这样去过生活是不是就好,周先生说:“我真的能够抵受得了外在的压力吗?我真的能够放下做大人的自以为是吗?老实说,我没有信心,但我会努力”。
夜幕沉沉,热浪渐退,涌上街头的,涌入各大商场游乐场的人们早已散去。合上《小王子的领悟》,沿着路边,数数路灯杆,看看随风微动的树,看看月光,胡思乱想几句曾经涵泳过的词句,我对能否本真的生活,同样没有信心,但,我也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