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事见《六祖坛经》: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
慧能成就六祖,大功归于这首翻案之偈。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慧能偈语如此烟火气,或许神秀所作,更合偈语真味吧。
暗用(化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暗用典故常被误认为是诗人用了读者不认识的典故,进而认为多是冷典、僻典。这种认识只会让暗用典故失去其独有的意义(暗用典故与冷僻典故有可能交叉,但是意义不同)。《松颜诗话》认为,暗用典故不妨碍寻常读者读诗,只是当读者知道有典故后,对作品的感受会有增益。比如说,王安石“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天”,即是用了冷僻之典,明显妨碍阅读理解。须得知道“搏黍”是黄鹂,“春鉏”是鹭鸶,方悟王荆公所写无非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同,因为其字面对读者无阻,读者可以完成诗意的常规表层领受。只是说,如果我们知道此句暗用(化用)了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后,其诗悟道清心之深层意,更剔透。
以上粗论传统用典手法种种,属于分而论之。下面尝试合而论之,我们且假设一句天气预报的常用语——“今夜有东南风”为所谓典故,直用(明用、引用)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仅看此句,不考虑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借用为“东风吹战鼓擂,现代人谁怕谁”;新用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反用为“西风吹老洞庭波”(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暗用为“小舟如熨泛春水”(松颜客为此处示例而得句)。